服装加工

如何看待转移支付

发布时间:2023/6/4 17:07:26   

本文我们聊一聊大家都听说和经常讨论的一个名词:转移支付。

我主要谈论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转移支付的作用和目的,另一个是转移支付的现状和目前存在的不足之处。

具体的,我得从咱们的经济发展现状说起。

实话实说,我国现如今的经济发展模式,仍然是单一低效和落后的,至少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可以这样说。

整体而言,我国现如今的经济发展,可以用政策导向+贸易来形容。

这种做法源自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想要承接来自于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

我国现如今的绝大部分行业,简单形容就是,通过国内挖掘或者从非洲拉美等国进口的方式获得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并购买来自发达国家的专利技术授权和设备仪器软件。

然后,借助本国充足的劳动力对原材料进行加工,把做成的产品卖出去,”世界工厂“的称号正是由此而来。

虽然这三四十年的发展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仍未超出“世界工厂”的范畴。

我们主要是提高了加工产品的附加值和利润率,从加工服装玩具之类的轻工业品,变成了加工汽车芯片手机等利润更高的工业消费品。

也就是说,我们仍然没有脱离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需要给技术发达的国家交付技术授权费用,采购软件设备。

而且无论是低端制造还是汽车芯片锂电设计互联网等高端产业,老板仍然要依靠压榨劳动力和延长工作时间的方式维持企业竞争力。

然后借助发达的水路交通,将这些加工好的商品出口国外或者运输到国内其他地方销售,以赚取利润和积累财富。

这条被称之为“海权时代”的路线,其实并不是近现代的产物。

早在宋朝,浙江福建等地就开始习惯于工商业+港口贸易的方式,这也是现如今这些省份在市场经济中如鱼得水的原因。

包括欧洲的海权时代也在中世纪就已出现,以大航海和资产阶级革命为标志全面进入,距今已经有几百年的时间了。

同样,“海权时代”既不会是人类文明生产力的顶点,也已经不是现如今最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模式。

现如今某些发展较好的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到海权时代的末期,以金融业,互联网与设计服务,科学与技术研究,高端制造业,灵活就业和农场主等为主。

本国产业对地域和水路的依赖性已经有明显降低的趋势,包括本国劳动者大多也身处可以灵活办公甚至自由职业个体户的工作岗位上。

对于这些国家来说,它们输出专利技术并收取大量费用,销售那些昂贵的精密仪器,哪怕光刻机在大山沟里,其他国家也愿意花大价钱买下来,并且想方设法把仪器运出去。

而海港的作用对它们来说,更多的是为了进口别国的加工品,满足本国的消费需求,仍处在海权时代巅峰的国家,现在已经沦为赚取加工费,被某些发达国家割韭菜的角色。

这也侧面说明产业升级的重要性。

说回正题,海权时代的发展模式,只有拥有优秀区位的地方才能搭上顺风车,也就是海港和水运能力优秀的地方。

然而这些区位优势的地方,却可能在自然资源,电力能源,耕地粮食等方面没办法自给自足。

于是,为了借助国外产业转移的风口迅速发展经济,我国采取了这样的发展模式:

采取全国一盘棋的策略,优先发展长三角,珠三角等区位优秀的地区,在国内建设发达的铁路,水路,管道,电力运输设施,将全国各地的资源和劳动力,源源不断的供给区位占据优势的地区使用。

然后,发达地区借助全国各地和外国进口的资源劳动力供给,加工产品,出口创汇,积累财富,进一步发展高端制造业和互联网,金融等服务业,实现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

这种”政策导向“的模式,类似于把整个国家变成了一个工厂,每个省份地区承担不同的分工角色,有的提供劳动力,有的提供资源,有的提供区位,整个工厂高效且源源不断的进行商品产出和外贸出口。

因为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关系,拥有区位优势的地区,在全国一盘棋中承担加工产品和对外出口的角色,自然经济积累也是最好的,因而使得长三角珠三角等成为了发达地区。

但是对于提供粮食,原材料,劳动力的省份地区来说,可就没那么幸运了。

因为企业生产,产品利润和民生保障要放在第一位,粮食,煤炭,电力,水资源,化工原材料的价格,或者本身就很便宜,或者被尽可能的压低价格。

对待劳动力同样是如此,劳动力被支付尽可能低的价钱,在年轻时为发达地区工作并被最大限度透支身体,年纪大了以后因为灵活就业居住成本等原因,离开发达地区生活,无形之中将养老医疗教育等负担转移到落后地区。

长此以往发展就会失衡,落后地区发展缓慢,劳动力流失,发达地区发展迅猛,但是生活和居住成本高,工作时间长,幸福感低,生育率开始断崖。

最终,落后地区无力继续支持对发达地区的资源劳动力供给,发达地区失去资源劳动力供给后也会陷入困境。

这种情况也存在于大城市和小城市间,强省会和普通地级市之间也有类似的发展趋势。

这种现状在贸易摩擦,逆全球化和经济下行的趋势下会进一步加剧。

因为发达地区的资源和劳动力,主要来自于国外进口和国内提供,发达地区雇佣劳动力,加工产品和提供服务。

这种做法在出口贸易占据主导时,没有什么质的问题,赚外国人的钱然后再把钱在国内分掉,虽然各个省份分的钱有多有少,但整体来说基本都是能吃肉喝汤的。

但是当出口贸易在经济中的占比下降,产品和服务主要依靠国内消费时,情况就不一样了,而这正是08年之后我们面对的局面。

这种情况下,落后地区供给廉价的资源和劳动力给发达地区,但是发达地区的出口占比下降,大量产品和服务转而在国内市场消费。

于是,发达地区从落后地区廉价获得资源和劳动力,却将价格更高的产品和服务反向输送给落后地区,由落后地区承担消费,发达地区出现了割落后地区韭菜的情况。

然而落后地区经济条件有限,过不了多久,内需不振,产品积压,服务冷清的局面就会出现,经济发展随即停滞乃至出现危机。

再加上很多劳动者年轻时为发达地区奉献青春,老了被发达地区淘汰,回到落后地区居住,这又将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支出甩给了落后地区,落后地区的负担就会更加严重,当地财政根本无力支撑大量的支出。

所以说,扶持落后地区发展,不仅是共同富裕的目标,同时也是市场经济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为了扶持落后地区发展,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让发达地区的产业有序转移。

然而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发展依赖于供应链,交通,营商环境等各种有利于企业成长的要素。

发达地区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条,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优秀的营商环境,廉价又高素质的劳动力,企业并不愿意离开发达地区,这就好比动物习惯于在食物丰富的地方生活这么简单。

而且对贸易的依赖性,使区位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因素,除非自家产品像光刻机一样稀有又抢手,否则深入内陆会让运输成本飞速上升,利润率不高的情况下,产业难以向内陆地区转移。

到目前为止,产业转移只能借助长江等水道的成本优势进行布局,这也是为什么目前国内内陆地区只有长江沿线发展的相对较好。

于是在经济发展模式仍然没能脱离海权时代,产业转移困难的情况下,为了照顾资源和劳动力输出地区,扩大国内消费市场的内需,我们只能采取最简单粗暴的方法:

直接发钱!!!

各个省份上缴一定比例的收入,然后将这些收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再分配,将发达地区赚来的钱给予落后地区,支持落后地区寻求发展,这就是转移支付的主要做法。

所以说,转移支付算是继承了计划经济在分配上的优势,将这种分配手段应用于市场经济中,既能确保经济的快速发展,又能兼顾各个省份的共同富裕。

很多人应该会就自己省份的转移支付给多给少进行讨论。

不过咱们国家的转移支付其实是划分成各种条件分别给的,有着相对精细化的规划。

比如,四川,湖南,贵州,云南等地有很多需要脱贫的乡镇,这些省份在扶贫上的转移支付就会排在前列。

再比如,东北地区是新中国早期发展的主力,也因此产生环境破坏,资源枯竭,企业关停等老工业基地问题,所以东北地区的转移支付中,养老金和资源枯竭补助排在前列。

再比如,黑龙江,河南等种粮大省,也有专门在粮食上的补助,包括林草资源丰富的省份,未来在碳排放指标等方面也会有专项资金的倾斜。

国家某个阶段最重视哪项工作,这种倾向性会体现在转移支付上。

像最近的十年,因为脱贫攻坚是我们的主线,所以有贫困乡镇的省份会获得更多的转移支付,相应省份在转移支付总额上就会名列前茅。

相对来说其他没有或者有较少脱贫任务的省份,转移支付可能就没那么多。

这也侧面说明,转移支付总量的多少,会随着国家发展重心的变化而变化。

可能到了下个阶段,生态修复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成了新的主线,东北的转移支付会更多。

可能粮食安全成为了下个阶段的重心,黑龙江,河南等种粮大省得到重点扶持。

可能加大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力度成了主线,少数民族聚居地的转移支付会大量增加。

曾经作为重点关照的地区,或者国家发展重心转移,可能没有过去那么被“优待”。

也有可能,国家想要巩固已有的发展成果,过去被优待的省份可以继续维持现状。

那么在目前转移支付实行过程中,有没有看到什么问题呢?

一方面是在转移支付分配上,还有进一步平衡和精细化的空间。

像有些省份其实已经比较落后了,但是转移支付拿到的不够多,发展速度就会比较慢。

不过我认为,目前转移支付的主要问题并不在“给钱”上,而是在于“花钱”上。

具体而言,不少拿到大量转移支付的省份,并不会合理的花这笔钱。

目前获得转移支付较多的省份,这笔钱一般都是花在拆迁和基建上,很多落后省份的基础设施确实需要大更新。

为了扩大扶贫效果,基建一般是以工代赈的模式开展的,寻找承包商,然后由承包商就近雇佣附近乡镇的劳动者进行工程建设。

然而这里却存在一个问题,因为国内劳动保障不够完善,承包商可以把工人的薪资压得很低,让自己赚到工程建设的大头。

结果就是,大量转移支付被承包商赚走,进了承包商老板的腰包。

这是我在下乡时无意中发现的,至于像拆迁之类转移支付的去处,那就诞生更多突然有钱的暴发户了。

像中西部地区的不少省会,有很多本地的有钱人,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你还会发现他们颇有暴发户的样子,这就是转移支付发给地方后,在花钱上存在的缺陷。

转移支付最后便宜了承包商老板和拆迁户,这些人来到省会和发达地区买房和消费,转移支付终究还是集中到了少数人手里,大多数人从中受益的效果变得有限。

而且这种做法得到了大城市的欢迎和拥护,要知道这些转移支付的受益者,可是省会和发达地区购房消费的主要力量,否则就凭的打工人,哪儿来的钱和时间消费那么多的房子和奢侈品。

在这些人消费的过程中,转移支付的资金也最终流入了发达地区和强省会中,甚至流失到了海外,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省会和非省会的贫富差距并没有因此明显缩小。

甚至依托落后地区更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周边人前往省会和发达地区打工变得更加便捷了,反而便宜了发达地区和强省会们,像很多落后省份的基建都是以高铁为主,货运铁路建设没有得到足够多的照顾,劳动力虹吸反而加剧了。

另一个主要去向就是体制内。

转移支付资金数量庞大的省份,在基建,扶贫,招商引资等搞了一圈以后,可能还没花完。

这种情况下,转移支付的部分比例会被当做体制内工资奖金发下去,用于提升城市管理。

一些转移支付数额庞大的省份,体制内工资异常的高,名校打工人在企业加班可能都赚不到这么多。

这样做的效果也是很显著的,这些省份拿到体制内岗位的年轻人基本都是名校出身,即便是硕士考进去都会觉得自己赚大发了。

往好处想,至少对于落后省份来说,这种做法也变相留住了一些高学历的人才,也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

只不过和大家预期花钱的方式相比,好像有点出入。

在未来,转移支付除了更加精细化的设计外,还得想办法让落后地区合理的把钱花出去才行。

这就需要政策引导和发达地区扶持了,就像小时候的孩子学走路,最开始还是得适当扶一把,孩子才会掌握走路的技巧,学会走路的能力。

招商引资,产业升级等也是类似的,落后地区最开始可能不太熟悉这些,得需要发达地区和政策引导适当的帮一把,熟悉一下大概的流程才行。

到此为止,有关本话题的讲述就告一段落了。

文章观点主要来自个人思考,仅代表个人观点。

最后,感谢大家长期以来的支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478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