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服装加工 >> 服装加工介绍 >> 中国没人种的黄麻,为何被印度当成铁饭碗
或许你不知道黄麻是什么,但是麻袋你一定见过,它就是由黄麻编织而成的。
在我国,黄麻几乎上早就已经被淘汰了,然而到了印度,它却摇身一变,成为了高奢品牌的“宠儿”,甚至还登上了意大利米兰的各大秀场。
不仅如此,仅仅凭借黄麻,印度一年就能有33亿的产值,还能养活数百万个家庭。
那么,同样是黄麻,为何命运却如此不同呢?
黄麻黄麻是一种原产于我国的传统纤维作物,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在以前,黄麻被广泛种植于中国南方乡村,提供了人们日常必需品的原材料。
这种作物对环境要求不高,只要在温暖湿润的气候下就能生长得很好,即使在印度这样旱涝灾害频发的国家,也能很好地适应气候,这使它成为当时我国农村较为经济可靠的作物之一。
黄麻成熟时高可达4米,一般在秋末冬初采收,这正值农闲时节,村民们便组织起来收割黄麻,经过浸泡拍打等工序提取黄麻皮中的纤维,再进行织造。
由于黄麻纤维柔韧结实,常常用来编织成粗糙的麻绳、麻袋,也可以织成简易服装甚至精致工艺品,黄麻制成的绳索、衣物和用具十分耐用,为古代劳动人民提供了价廉物美的生活必需品。
而黄麻有圆果和长果两种类型,前者果实呈圆球形,后者呈长筒状,两者在纤维品质上也有差异。
长果黄麻纤维较细,编织起来较为顺手,多用于制作服装,而圆果黄麻纤维较粗糙,编织麻绳麻袋更为合适。
不过我国南方还野生分布有一种外形极似黄麻的植物“甜麻”,常被误认,但仔细分辨,可发现甜麻叶面有绒毛,蒴果为长筒形,而黄麻叶面无毛,蒴果为圆球形或长筒形,可加以区分。
黄麻在我国种植已有上千年历史,早在宋代就有关黄麻的栽培记载就已出现在图书里,明代的黄麻栽培技术也被详细记载下来,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江苏、浙江、江西等地。
每年秋末,南方乡村就迎来繁忙的黄麻收获季节,村民们组队前往田间地头,手持镰刀,一茬茬割下成熟的黄麻,收割后的黄麻束装运回村中浸泡拍打,提取麻皮中的纤维。
许多人应该还对浸泡过的麻皮散发难闻的臭味记忆犹新,而等麻皮中的纤维提取干净,再由巧手的村妇织造成衣物或器具,能为家中增添不少实用物件。
而随着科技进步和人造纤维的出现,黄麻已经渐渐退出市场,但它曾经作为我国南方最重要的纤维作物,见证了中华民族一个时期的衣食起居,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那么,这一淡出国人视野的作物,是如何进入印度市场的呢?
印度黄麻产业黄麻在中国逐渐失宠的后,却意外在印度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其实这一黄麻在印度的起源这、得追溯到两个世纪以前。
19世纪,印度还在英国殖民统治之下,那个时期,恰逢印度大部分地区环境条件优越,尤其是孟加拉、恒河三角洲等水域发达之地,非常适合黄麻生长。
在这些地区,黄麻以极快的速度积累生物量,瞬间成为印度的主要作物之一,有趣的是,黄麻的经济地位曾一度超过印度出名的香料和黄金,被视为最重要的经济来源。
大量印度产黄麻被制作成船用麻绳、生活工艺品等,深受欧美客户喜爱,19世纪的欧洲上流社会盛行使用印度黄麻制作的软装产品,这也推动了对印度黄麻的需求。
不仅欧洲客户青睐印度黄麻,美洲的种植园主们也慕名前来购买,用于自己的船只和生产,甚至远在大洋洲的客户,也通过殖民地贸易获取这种优质黄麻。
可以说,印度黄麻畅销全球,受到国际上许多人的追捧。
到了20世纪初,印度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黄麻产国和原材料输出国,其地位持续到今日,即使在后工业革命时代,印度仍以其丰富的黄麻资源支撑着本国繁荣。
令许多国家感到疑惑的是,一种在我国被舍弃的作物,如何在印度兴盛至此。
实际上,印度强大的生产力,丰富的原材料来源和廉价的劳动力,是它成为黄麻大国的关键因素。
印度各州积极发展黄麻产业,也带动就业,促进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尽管现在黄麻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有所下滑,但它仍是印度重要的经济作物。
时至今日,全印度约有万农户和万人依靠种植黄麻谋生,印度每年的黄麻产量约为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种植黄麻的利润微薄,但对印度数以亿计的贫困农民来说,这基本能保本,是个相对稳定的生计选择,仅黄麻的年产值,就为印度贡献了超过亿卢比的收入。
可以说,从十九世纪到当今,黄麻产业始终是印度经济发展的命脉,帮助数以百万计的贫困民众摆脱赤贫。
这种我国常被视为杂草的植物,却因环境优势而在印度扎根,最终造就了一个源远流长、丰硕的产业。
如今印度已与孟加拉并称世界黄麻的两大生产国,可见其黄麻产业实力之强大。
那么,这么好的一个作物,为何我国不再大面积种植了呢?
黄麻消失的原因黄麻曾经是我国广泛栽培的作物,为农民提供衣食工具,但是随着时代发展,黄麻逐渐从我国消失。
对于黄麻的消失,首当其冲的就是化学纤维的出现取代了黄麻纤维,20世纪中期以后,各种人造纤维大量出现,如涤纶、尼龙等。
这些化学纤维不仅质量上优于黄麻,且加工方便、成本低,比如涤纶纤维强度高、弹性好,不易起毛球,而尼龙纤维抗拉强度大,低温不脆断,高温不软化。
这些特性使化学纤维更适合制作服装和工业用纤维,再看黄麻,它的纤维粗糙、脆弱,只能制作简陋的麻袋、草席等日用品。
随着化学纤维在20世纪50-70年代的迅速普及,黄麻制品因质量低下而逐渐被淘汰,0年前后我国黄麻加工厂已基本消失。
就算不考虑黄麻纤维质量的原因,黄麻加工过程复杂,人力成本高也是造成它落后的原因之一。
黄麻的加工需要多道繁琐工序,如拔皮、浸泡、晾晒等。这些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一个工人一天能够加工的黄麻数量有限。
相比之下,化学纤维只需机械操作就可以大批量生产,同样土地种植其他作物如小麦、玉米,每亩收益也远高于黄麻,这导致黄麻逐渐失去种植的吸引力。
据网上统计,改革开放前,我国还有约0家黄麻加工厂,到21世纪初已几乎全部停业。
更为关键的是,黄麻种植和加工过程严重污染环境,大量黄麻需要在水中浸泡脱胶,这产生大量难处理的废水。
废水中的有机物质降解需要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水体富营养化,鱼类濒死。
20世纪40年代,印度的孟加拉地区多种植黄麻而疏于粮食的生产,这可能就是导致全区大面积人口面临饥荒的原因。
尽管印度等国家仍大量种植黄麻,但基于上述原因,这种“黄金纤维”已经很难重新在我国推广。
那么,在如今这种作物在印度发展的如何呢?
印度黄麻产业困境重重印度是全球最大的黄麻生产国,黄麻和棉花产业每年可创造上亿个就业岗位,但是自年初疫情在印度蔓延,导致印度经济陷入停滞,黄麻产业订单激减。
印度实施封锁措施达3个月之久,各行各业均无法正常运转,大量国际订单无法按时交付,印度纺织业遭重创。
经济持续停摆也导致订单不断流失,印度国内疫情失控后,欧洲等主要贸易伙伴纷纷取消订单,将目光转向中国,一时间,原本印度的订单纷纷转移至中国纺织企业。
即使国内没了黄麻生产线,但发达的制造业仍旧吸引着大量目光超中国投来。
根据一些报道,浙江某企业接获西班牙知名品牌数十万桌布订单,此前印度工厂承包该订单,河北某企业接获印度客户毛巾订单,单月订单量达万条,相当于去年同期的2倍,大部分替代印度订单。
种种迹象表明,印度近万亿元纺织业正经历低谷,同时也可能加速黄麻被淘汰,但考虑到黄麻对孟加拉等地区就业的重要性,产业转型可能艰难重重。
当前,印度黄麻产业面临困境,但其前景如何,还有待时间检验。
而随着外部压力剧增,印度黄麻产业内部问题也日益凸显,劳资纠纷时有发生,多家纺织企业曾无故裁员、拖欠工资,这导致工人对黄麻产业信心下降。
疫情的冲击让印度黄麻产业雪上加霜,产业转型刻不容缓,但是转型道路并不平坦,仍需多方的努力。
结语印度的黄麻产业给印度带来辉煌成就的背后,是许多印度的劳苦人民辛勤工作下的成果,但这一群体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待遇,甚至还传出有公司拒发工人薪水。
印度的纺织业仍需紧急调整自身产业链,将产品受到外部影响的程度降到最低,还应善待辛勤付出的工人们。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