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只有两个季节,雨季和旱季。每年雨季结束的11月中旬,当地会举行隆重的送水节,划龙舟,以及放一个至少3天的长假。万忠华和一群四川老乡也趁机聚一下,吃了饭,再去唱歌。万忠华说,每个大假,他们基本上都有这样一场聚会。在柬埔寨,很多事得靠朋友,甚或只是打发无聊的时间。▲柬埔寨部分四川广安老乡的聚会四川渠县的万忠华是年到的柬埔寨,更多人比他稍早一些。年1月,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中国在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的投资迅速增长。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国内部分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企业也开始转移到柬埔寨,同时转移过去的,还有大量技术成熟、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今年4月28日,《中柬构建命运共同体行动计划》在北京正式签署。随着近年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化,中柬经贸投资合作全面加速,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柬埔寨最大外资来源地,柬埔寨目前的余家纺织服装企业,约70%为中资企业。万忠华曾在广东的一家毛织厂做洗烫部主管,这样的履历在柬埔寨工厂大受欢迎。高薪邀请下,他很轻易就做出了选择。他说,闯荡嘛,总要往前走。柬埔寨,四川老乡的“送水节”聚会大金欧是柬埔寨干拉省的省府城市,距柬埔寨首都金边只有10公里。虽然离赤道很近,但夜晚的大金欧还是显得格外凉爽。这座城市有4家中餐馆,5家KTV。万忠华和朋友们的聚会,没有更多选择。啤酒喝Angkor(吴哥啤酒,柬埔寨最受欢迎的啤酒之一),白酒喝牛栏山,K歌唱的还是那些老歌。很多人都会几首粤语歌,从谭咏麟到许志安,挨着唱。啤酒用冰埋着,装在一个大箱子里推进来。与国内不同的是,服务员给每个酒杯备了一根吸管,但大家还是习惯端着杯子一饮而尽。▲KTV里,大家唱歌、喝酒,必须尽兴胡永洪唱《沉默是金》,声音很好,粤语标准。唱到“继续行,洒脱地做人……”他闭着眼,似沉浸未醒。一曲唱毕,他坐进沙发里,确实显得有些沉默,瘦瘦的脸上戴着一副近视眼镜,埋头,翻看手机。他说,可能年纪大了吧,越来越不爱说话。“喝酒,老胡……”有人招呼,他转身举起杯子,大玻璃杯。这个夜晚,喝酒才是主题。不是因为过节,大家难得聚到一起。11月10日至12日,柬埔寨送水节,所有工厂至少放假3天。但这样的大假一年只有三四次,平时每个星期只有一天休息时间。漫长的雨季过去,又是漫长的旱季。42岁的胡永洪来自四川南充,他说过去的人生可以准确地分成两半,一半在故乡,一半在漂泊。他去柬埔寨已经10年了,一直在毛织厂上班,此前的10年,他在广东的毛织厂度过。胡永洪在干拉省的一家毛织厂做包装部主管,每天早上7点上班,下午4点下班,下班后一般会加班两个小时。只有放假的时候,他才会跟几个朋友小聚,喝酒,唱歌,打广东麻将。聚会常常选在大金欧,在干拉省或者金边上班的朋友都方便过来。胡永洪说,现在交通条件好了,很多朋友拿了当地驾照,买了车,说到就到。▲柬埔寨新年,中方管理人员与柬埔寨员工一起庆祝圈子里大部分是四川老乡,来自南充、遂宁、广安、达州,乡音爽朗,格外热情。喝酒,然后夹着酒话,聊老家和孩子,聊柬埔寨的时局,聊“一带一路”,也聊工作近况。他们在柬埔寨的工厂里担任主管、经理、厂长,拿一千五到两三千美元的月薪。也有人在这个行业里找准机会,从厂里跳出来,自己投资开厂,做工厂的机械维护,或者是原材料供应。但这个夜晚,大家都是朋友,是老乡,是漂泊在外的兄弟。酒喝得刚刚好,虽然频频举杯,但没有人真正喝醉。已经12点过了,从KTV出来,相互告别,各自散去。大金欧市的街头灯光昏暗,路上早已没有行人。产业转型升级:跟着工厂一起迁徙,从工人到主管胡永洪年高中毕业,没能考上大学。他去成都一所民办大学读了一年,又因为几千元一年的学费,没能继续完成学业。他揣着一个信封和元钱,在村口坐上了开往深圳的大巴,信封是同学寄过来的,留着一家工厂的地址。但他并没有马上找到工作,好几个夜晚,他不得不在录像厅过夜。同学看着心疼,领着他翻墙进入工厂宿舍,结果又被保安赶出来,原本可以睡觉的录像厅也已经关门了。他至今记忆深刻,年的那个夏夜,风雨交加,他瑟瑟发抖地在街边蹲了一宿。终于,他在一家机械厂找到工作,月薪多元。一年后跳槽到一家毛织厂,算是正式进入服装行业,此后从普通工人一直干到部门主管。一晃眼就是10年,他感觉到广东的毛织厂已经不那么景气。他想离开,正好一个朋友从柬埔寨打来电话。这个朋友,半年前去了柬埔寨,并很快在那边站稳脚跟。比胡永洪晚一年,四川渠县的万忠华是年去的柬埔寨。万忠华说,刚去柬埔寨,能拿到美元的工资,按照当时的汇率,相当于人民币多元。而那时候他在广东,一个月只能拿到1元左右。在柬埔寨短短几年,他就已经在老家买了房,买了车。他说能存下钱,除了收入有所增加,还因为柬埔寨的工厂往往地处偏僻,没有花钱的地方。▲加完班,万忠华吃一份简单的盒饭这一时期,朋友的相互介绍,成为一座桥梁,连接了广东到柬埔寨。很多人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自发地完成了柬埔寨服装业技术人才的输送。万忠华跟着妻子一起到了柬埔寨,两年后,他又把同样在毛织厂上班的姐姐介绍过去。而介绍万忠华到柬埔寨的老何,也是在年,由朋友介绍过去的。万忠华说,是改革开放让他们这群人走出了农村,也是国家的发展让他们走到了柬埔寨。上世纪90年代,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他们从家乡出发,猛然扎进广东密集的工厂里,一直干到产业转型升级,他们又跟着工厂一起迁徙。从家乡到广东,再到柬埔寨,17岁就出门打工的万忠华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他说在哪打工都是一样,不过是远一点。密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cf/8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