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黄帝文明,感悟嫘祖智慧,一经一纬,织就千年芳华作为嫘祖纺织技术的后世传人,至今,生活在迁安杨店子镇高引铺村的人们依然保有织机织布的习惯。日升日落间,纺车、织机的“嗡嗡声”和“咣当声”依然每天在迁安高引铺这个小村落间奏响,这里的人们依然一经一纬织就着千年芳华,让传统民族文化在这里继承、创新和得以弘扬。那么丝线从哪里来?蚕姑嫘祖缫丝养蚕有着怎样的传说……有一种领悟叫亲眼所见,有一种学习叫切身体验。让时光倒流,在纺车嗡嗡中,在织机梭子飞旋中,感悟先人的智慧及历史文明脉络。建议参观体验时间:三小时兴趣方向:社会、人文、历史,以嫘祖文化为引领的秀坊纺线、纺织体验参观项目:传统纺线车、传统手工纺织工序流程和传统手工布艺工艺品;体验项目:传统纺车手工纺线、传统手工织布、手工布贴画、缝布包、缝沙包等传统手工布艺体验。研学目标: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这五千年文明史是从炎黄二帝和嫘祖开始的,他们是华夏文明的肇造者。《周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所谓衣裳,便是指用麻丝织成布帛而缝制的衣服。这样的记述反映的正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纺织业诞生,麻、丝衣服开始出现并流行的真实情况。通过在迁安杨店子镇高引铺村绣娘手工坊学习体验原始纺线、纺织技术,聆听历史的回响。在学习与切身体验中,感悟黄帝正妃嫘祖养蚕缫丝给社会带来的文明与进步,感悟黄帝时代丰富多彩的文明世界。通过参观、学习、体验、传承祖先工艺,弘扬华夏民族精神和文明。研学思考:1、蚕姑嫘祖如何发现缫丝养蚕?2、黄帝时代穿衣文明有了怎样的进步?3、中国从古至今穿衣文明如何演变?4、原始的棉花如何纺织成线,棉线如何织布成衣?5、衣服上鲜艳的颜色从何而来?在体验间感受中华纺织文明:迁安是黄帝活动的重要地区,五千年前的黄帝族来到燕山脚下的迁安,为迁安留下了大量的遗址遗迹,其中就包括黄帝正妃嫘祖植桑养蚕的蚕姑庙,也因此留下了诸多的美好故事。嫘祖“养天虫以吐经纶,始衣裳而福万民”,开辟了植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先河,开启了享誉中外的丝绸文明,泽被天下。迁安杨店子镇高引铺村山水相间,山环水绕,河网纵横、四通八达,这里土壤肥沃,人杰地灵,是北方的“塞上江南”,古往今来,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文化故事。这里生产棉花和蚕桑,是世界上最早人工训化、种植、改良野生蚕桑的地方,是世界丝绸发源地,是古代丝绸之路货物起运点。更引以为傲的是,五千多年前,黄帝和他的正妃嫘祖教导、开化这里的先民,开荒种地、种桑养蚕、种棉纺织,开创了农耕文明,然后一代又一代传承,将文明延续至今。黄帝时代的穿衣有两大进步,一是嫘祖发明了养蚕,二是当时有衣有裳。嫘祖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去寒避暑的物质文明,其“创造、发明、奉献、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更是照耀千秋万代。在迁安杨店子镇高引铺村,至今保有织机织布的传统习惯。平均年龄70多岁的“绣娘”奶奶们满脸慈祥的皱纹里,写满着故事。梭子像鱼儿一样,在她们双手间来回游荡,脚下的踏板上上下下,织布机不断发出“咣当,咣当”的声响。一张质地细密、平整、颜色鲜艳、层次分明、手感厚实的条纹家织土布从织布机里缓缓送出。在一经一纬交织间,让人不禁感悟着最古老纺织文明的每丝每缕所散发出的劳动美与智慧美。迁安市杨店子镇高引铺村“绣娘手工坊”成立于年9月,建筑面积平方米,内设传统织布车间、操作车间、成品展厅、纺织室、缩水室、成品库房、原料库房等十几个生产场区。这里有外联青少年教育基地、织布体验室、纺线体验室、工艺品展厅、七彩棉种植基地等多个互动体验场区。目前,村两委正谋划借助本村紧邻山叶口
旅游景区的区位优势,合理开发利用全村亩土地资源,全力打造集休闲旅游、观光体验、购物餐饮、生产采摘于一体的旅游示范区。在这里,你体验到以嫘祖文化为引领的纺织体验。你能看到手织布繁琐的工序和严格的制作要求,从最初的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需经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浆染、沌线、落线、经线、刷线、作综、闯杼、掏综、吊机子、栓布、织布、了机等大小70多道工艺流程。它以22种基本色,变幻出数千种绚丽的图案,每道工序中又蕴含了很多的子工序。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在传统纺线体验室,都能亲身体验手摇纺线车将一团团的棉花纺成线;在织布体验室,体验手工穿梭梭子将彩色棉线织成彩色的布,孩子和家长一同学习纯手工纺织生活的方式,学习经线和纬线所交织的创意,感受这一带有乡土气息的人类文明艺术。体验手工布艺贴画,开发孩子的想象力、智力,让孩子静下来,用心想象。此外,缝制手工包、缝沙包,欣赏彩色的手工泥人,带着孩子一同感受一下童年时期的丢沙包游戏。二、游与学1、嫘祖故事——《蚕神嫘祖》嫘祖,为西陵氏之女,轩辕黄帝的正妃。《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母仪天下,福祉万民,相传养蚕缫丝之法,就是由嫘祖发明的。黄帝成为天下的共主之后,带领大家发展生产,种五谷、驯养动物、冶炼钢铁、制造生产工具等,而做衣冠的事儿,就交给了嫘祖负责。嫘祖每天带着妇女上山剥树皮、织麻网,还把男人们猎获的各种野兽的皮毛剥下来进行加工成衣、鞋、帽。一次,侍女们去山上摘野果时,发现一些白色的小果子,便带回了部落,果子很不好咬,于是放到水罐里煮,并用木棍搅动,等她把木棍拿出来后,发现木棍上缠绕着很多像头发一样的白线。嫘祖仔细观察木棍及瓦罐的白线,突然笑了“这果子虽不能吃,却可以派上大用场。”第二天,嫘祖便来到了那片桑树林,经过观察发现,那白果子并不是树上结出来的,而是一条蠕蠕而动的虫子吐出来的细丝绕织而成,嫘祖给这虫子取名为“蚕”,给它织出来的白果子取名为“茧”。自此以后,人们就开始了养蚕、缫丝,后人为了纪念嫘祖的功绩,尊称她为“先蚕娘娘”。一些地方还建庙祭祀她。迁安的蚕姑庙即为嫘祖圣庙之一,同时作为祭祀黄帝正妃之圣庙。也是迁安黄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迁安重要的文化资源。2、蚕姑嫘祖养蚕织丝与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黄帝时代的穿衣有两大进步,一是嫘祖发明了养蚕,二是当时有衣有裳。如《路史·后纪五》说:“(黄帝)元妃西陵氏女曰嫘祖,以其始蚕,故又祀先蚕。”这是说嫘祖发明了养蚕,后来人们祭祀她为蚕神。迁安有一个蚕姑庙,清代碑文《蚕姑庙考正记》记有“黄帝命元妃西陵氏教民蚕,乃蚕之始育也”,也是把养蚕说成是蚕姑即嫘祖的发明。《世本》说:黄帝的臣下曹胡作衣、作冕,伯余作衣裳。《周易·系辞下》篇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这是说从黄帝起,服装有上衣和下裳的区别;天下的治理是与衣服的穿着相关联的,这大概也是礼仪之邦的一种开始。3、人物评价:轩辕黄帝元妃嫘祖,是有史籍记载的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嫘祖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和精华,它属于华夏上古文化、根文化的范畴,是世界丝绸文化的宝贵财富,是炎黄文化、巴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东方女性文化的光辉典范。唐代著名韬略家、《长短经》作者、大诗人李白的老师赵蕤所题唐《嫘祖圣地》碑文称:“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轩辕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4、有关中国纺织的传说与考证纺织是一种服务于人类穿着的手工行业,纺纱织布,制作衣服,遮丑饰美,御寒避风,防虫护体,便是纺织起源发展的重要动机。古史传说中国先民是从“不织不衣”、“而衣皮苇”,然后演变到“妇织而衣”。这种传说是与穿着文化的发展规律相吻合的。据考古资料,中国纺织生产习俗,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见萌芽,距今约2万年左右的北京山顶洞人已学会利用骨针来缝制苇、皮衣服。这种原始的缝纫术虽不是严格的纺织,但却可以说是原始纺织的发轫。而真正纺织技术和习俗的诞生流行当在新石器文化时期。5、学诗词嫘祖乃中华人文女祖;嫘祖发明了植桑养蚕、缫丝制衣、和黄帝一道带领子民开创了中华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功莫大焉。清诗人董蠡舟的《南浔蚕桑乐府·赛神》便从一定的角度描写蚕农酬神的场面。《南浔蚕桑乐府·赛神》(清)董蠡舟孙言昨返自前村,闻村夫子谈蚕神。神为天驷配嫘祖,或祀菀窳寓氏主。九宫仙嫔马鸣王,众说纷纭难悉数。翁云何用知许事?但愿神欢乞神庇。年年收取十二分,神福散来谋一醉。三、游学与实践研学实践——忆童年亲子游戏:1、纺线织布比赛:孩子的小手儿飞快地穿梭子,看谁手工纺织的彩色棉布既漂亮,又均匀、紧实。2、缝沙包比赛:以家庭为单位,孩子与家长合作,用纺织的布头缝制一个漂亮的沙包。通过游戏家长找寻童年的记忆,孩子体验父母童年时的游戏,让亲子实现身心共鸣。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tp/6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