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服装加工 >> 服装加工介绍 >> 富余劳力如何变富裕动力三化解析浙
农村的富余劳动力,怎么吸纳,如何开发?这是每个地方都面临,也都希望破解的课题。浙江台州是中国民营经济重要发祥地。今年,其下辖的临海市大力推广“共富工坊”这一新载体,希望通过该平台实现强村、富民和助企。
短短数月,临海85家“共富工坊”应运而生,设有近1.1万个工位,首批承接46万件订单,预计可为所涉村年增加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20万元、户均增收2.2万元。根据计划,年底前全市将推动家企业与万个家庭建立劳动合作关系,届时工坊数量将再翻一倍。
富余劳力加速转为富裕动力。过去,人们对来料加工并不陌生。那么,“共富工坊”与之有何区别?背后,党委政府发挥哪些功能,提供哪些服务?对各地而言,可学可借鉴之处又在哪儿?记者对此专门前往临海采访。
组织化创新,党建引领促共富
4月8日,“共富工坊”企业联盟宣告成立。临海四套班子领导悉数到场为其揭牌。据了解,该联盟由本土上市企业“永强集团”发起,首批成员涵盖户外休闲用品、彩灯、眼镜、服装辅料等7个行业,共有40家行业龙头企业入驻。
这只是其中一环。怎么来推进“共富工坊”?临海锚定“五个一”路径。除了成立一个助力企业联盟,还有厘清一张点位分布图、搭建一个数字平台、出台一系列政府扶持政策、设立一家专门服务的国资公司。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在临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建波看来,与过去来料加工分散的自主经营不同,“共富工坊”旨在形成兴农产业链条,本质是一种组织化创新:首先,顶层设计上,由党建统领,各相关部门协同发力,组建部门党建联盟;落地运行环节,镇街一级探索组建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组建村企党建联盟,统筹整合辖内资产资源,上接企业、下联社员;与此同时,按照行业相近、区位相邻等原则,依托企业党建联盟,进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抱团打拼。
对于这种模式带来的好处,河头镇党委书记林宇颇有感触:“小小工坊看似简单,落地却需要各个条线部门支持。镇街一级去统筹这些资源,实际非常难,组织化创新恰好弥补了条块分割带来的弊端。同样,村庄各自为战,也不利于调配资源,由镇街一级出面更为妥当。”
据介绍,工坊分为厂房式、车间式和居家式3种,各有特点:厂房式由村集体建设,或租用标准厂房,起点高、规模大;车间式可盘活闲置房屋,集中后便于管理,服务更到位;居家式顾名思义,分散加工,灵活承揽。至于哪种模式,因地制宜、因产制宜。
目前,临海已出台实施方案,对“共富工坊”的规划、建设、管理、认定等细化明确。相关部门则根据自身定位,从项目引进、资金扶持、选址建设、用工培训等环节进行发力。为此,市里还出台22条扶持政策,每年投入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并量身定制“共富贷”“共富保”等金融保险产品,全方位、全链路帮助工坊落地。
在临海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董立看来,“共富工坊”把村集体作为核心主体之一,通过盘活闲置资源、组织劳力生产、提供公共服务等实现集体增收,还能照顾到低收入农户、残障人士等群体,由此实现企业、村集体和农户三方共赢。
古城街道的残疾人之家,过去常年承接车用饰品企业的加工订单。今年受外贸影响,负责人何丽敏正担心订单接续问题。“共富工坊”党建联盟的成立,让她顿时心里有了底。在联盟的牵线搭桥下,工坊将有更稳定的订单。现在,全市已有近百名低收入农户和特殊群体加入工坊,每人每月能有元收入,生活得更有尊严。
市场化运营,利益共享方致远
临近傍晚,河头镇殿前村的“共富工坊”依旧灯火通明。有人忙着接孩子,有人赶回家做饭,也有人加班加点,因为计件,来去自由。编一只休闲座椅的扶手7.5元,比过去高出五毛钱,58岁的朱春凤是老手,一天能编十多只。金雪珍家里种有橘子和杨梅,农闲时节没活儿干,上月在工坊挣了多元,别提多高兴。
河头是个农业大镇,闲余劳动力特别多。前些年也有人发单,农民可在家做些手工活儿。但业务量零散、中间环节多,收入并不稳定。今年4月初,河头在全省率先成立镇级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由其来牵头,搭建“共富工坊”,像殿前村这样的点共有4个。
怎么来运营?镇里试过不少法子:先是搞承包制,村里当甩手掌柜,“二房东”并非本意;后来委托专人经营,实行“底薪制”,积极性有限。现在总算摸出些门道儿,考虑分头运输不便,镇级联合社统一服务,收支平衡即可,而工坊具体运营则交由专业经纪人,负责出货质量把关、人员吸纳退出等,与村集体按比例分红。
殿前村党总支书记朱善敏认为,现在模式好,原先的来料加工经纪人有技术、善经营、懂管理,村集体不能取代、也无法取代,正所谓专业人做专业事。现在的工坊管理员翁哲峰也认为,有政府做背书,有大订单做托底,虽然赚头少些,但单量增了稳了,实际收入更可观,资金兑现更及时。
眼下,河头百姓紧锣密鼓赶制的,正是“永强集团”13万套的大订单,产值约万元。因为组建了企业联盟,用工需求节点不一,干完这单,还有下单。对于永强集团而言,外发订单后,生产成本可减少。农民在家门口便可灵活就业,因为中间环节少了,单件工钱比过去更高。
“只有采取市场化运营机制,先做大蛋糕,再分好蛋糕,实现利益共享,工坊才能可持续,这也是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董立告诉记者,“共富工坊”也不仅是解决闲余劳力,更在于营造更好的创新创业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
以东塍镇为例,当地有数千家彩灯企业,与“共富工坊”配套,“流光溢彩”党建联盟作用显著。急需招人了,芯片短缺了,机器不够了,等等,都能在联盟得以共商共解。现在,正是彩灯加工最旺季。有了工坊,广宁、广福等几个偏僻山村也有活儿干。这轮工期结束,工艺品加工单子登场,将无淡旺季之分。
“说实话,本地加工灵活,村干部责任心也强,加工环境也更好,为企业提供了一条新渠道。”屈贤江说他经营着一家灯饰企业,今年小试牛刀,前4个月下发工坊40多万元订单,出货率足足快了三成,这让他信心倍增,准备加大派单量。
数字化赋能,系统重塑添引擎
临海计划到年,建立家以上“共富工坊”。背后所链接的,不仅仅是数以千计的企业,还有几百个乡村、几万个家庭。如此庞大体量,光靠人工对接,显然效率太低,也容易造成信息不对称。因此,与组织化创新、市场化运营同步的是,临海的数字化赋能。
为此,临海专门成立了一家国资公司,负责工坊在建设过程中用地、数字化平台建设应用、农民就业和收入增长数据收集、企业服务技能培训等工作,确保有效运行、有序发展。目前,“共富工坊”数字平台已完成业务建模,预计7月上线试运行。
根据初步构想,该数字平台大概分为“服务、管理、信息、效益”4个维度,对接发布企业的用工需求和农户的劳务供给信息,动态展示订单、供货、加工、产值等信息,并在线登记村级劳动力求职信息,通过“人岗适配”数据分析,智能推送岗位需求。与此同时,建设智能管理后台系统,实时显示主体需求、订单状态、事后反馈、政策补贴等重要信息。
临海认为,数字赋能的背后是系统化重塑,既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服务,提升营商环境便利度,又盘活了乡村资源要素,实现强村富民,还能分析查看扶持政策的落地效果,为完善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与“共富工坊”相配套,临海着眼贯通共富产业链,以党建联盟为纽带,系统整合了共富帮扶团、党员直播室、星级争创清单,以及打破区域边界限制,在沿江镇建立“跨村发展、股份合作、保底分红”的飞地抱团模式,在尤溪镇设立“头雁”共富研学院,为共同富裕添注新引擎。这意味着,工坊内容今后将更丰富,有技能培训、有直播带货等。
目前,临海“共富工坊”已引起社会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2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