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期货日报受疫情冲击,棉纱、服装等出口订单减少,尤其是受到8月以来棉价涨纱价跌的“两面夹击”,国内纺织行业陷入困境。在新季棉花即将上市、经济内循环启动之时,国内纺织行业究竟呈现何种发展态势?棉花、棉纱期货与期权市场的活跃,特别是棉纱期货交易量、交割量的持续增长是否可以帮助纺织企业走出困境?为了解上述问题,9月21—25日,期货日报记者跟随郑商所和中储棉花信息中心有限公司组织的稳企安农护航实体之机构投资者棉纺产业调研,对河南、山东的纺织、服装生产企业与棉花储存、贸易企业进行了实地走访。棉高纱低,纺企身陷窘境生存难根据期货日报记者在河南、山东的实地调研,再结合所了解的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纺织企业的现状,发现当前国内棉花与棉纱价格出现较为严重的倒挂现象,除去部分生产高支纱与生产特定用途低支纱的企业外,大部分纺织企业棉纱加工处于亏损状态,亏损幅度在—元/吨,这导致整个纺织行业开机率普遍不足,50%左右的纺织企业减产甚至停产。从纺织企业经营变化的过程分析,4月以前,纺织企业的经营还是很好的,多数企业盈利水平不错,但之后利润率逐步下滑,当前几乎是全行业亏损。究其原因,主要是国内棉花价格4月开始持续上涨,累计涨幅约元/吨,而同期,国内棉纱价格普遍下降约元/吨。此涨彼跌,纺织企业经营利润大幅缩水。“纺织行业越来越难干,很多企业是走一步算一步,从业十多年我还没有遇到过比这更差的行情。”河南商丘一家拥有10万纱锭的纺织企业负责人表示,很多纺织企业开工是为了保住市场份额、保住工厂员工,但不知道还能坚持多长时间,如果行情一直没有好转,那么估计下一步会有更多的企业减停产。在广东、浙江、江苏等地,一些大型纺织企业开机率较高,而中小型纺织企业停产停工的不在少数。大型企业虽然开工率高,但也深陷亏损泥潭,除了依靠原来积累的资金保住市场份额以及留住员工,企业的努力生产并未换回太多的利润,多数企业处于“失血”状态。从纺织企业产品的销售情况分析,市场呈现两极分化格局。其中,高支纱和低支纱销售顺畅,生产这些棉纱的企业,一部分实现了微幅亏损,一部分甚至实现了盈利,而32支纱等大路货的销售一般,生产这些棉纱的企业深度亏损。与此同时,外贸型纺织企业的经营困难,精梳40支纱等销售不畅,部分企业不得不停止生产,而生产混纺纱线的纺织企业的生存空间相对更大,一方面是内销用混纺纱线需求旺盛,另一方面是混纺纱线生产成本相对纯棉纱线低廉。“目前,无论是对大型且产业链拉得长的纺织企业而言,还是对中小型纺织企业而言,日子都很难挨。”河南同舟棉业董事长魏刚民告诉记者。不过,他也表示,中长期来看,市场正在一步步好转。例如,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严重时,国内纺织企业开机率降到正常水平的三分之一,而当前,虽然欧洲疫情时常反弹、印度疫情仍在快速扩散,短期内棉纱、服装等市场还看不到消费向好的驱动因素,但6月以来,需求已在逐步恢复,部分地区纺织企业的开机率从20%提高到50%,甚至70%。随用随采,企业“各显神通”渡难关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可以看出一家企业的发展潜力。部分纺织企业采用灵活的原料采购与产品销售方式、开发市场急需的新产品,以及充分利用棉花、棉纱期货与期权工具等,不但降低了主要生产原料——棉花的采购成本,而且保证了产品的顺畅销售,在纺织行业整体陷入困境时破局制胜。“新棉即将上市,虽然棉价涨跌不定,但运行重心是不断上移的,而棉纱价格稳中有降,产业链下游纺织企业的经营一直是市场较为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yy/9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