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服装加工 >> 服装加工资源 >> 订单多了,利润为何下降纺织企业靠代工订单
疫情下全球供应链危机给中国纺织业带来了大量的回流订单。据海关总署统计,年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7亿美元(该口径不含褥垫、睡袋及其他寝具),同比增长8.4%,创历史性新高。其中,服装全年出口.6亿美元,同比增长24%,在外需恢复和疫情导致的订单回流等利好因素下,时隔五年,中国服装出口再次站上亿美元的关口。具体到出口国来看,年中国服装对美国、欧盟、日本三大主要出口市场分别增长了36.7%、21.9%和6.3%,对韩国、澳大利亚出口分别增长22.9%、29.5%。美国作为我国第一大纺织服装出口市场的地位仍然稳固,年我国对美服装出口额首次突破亿美元,创下.3亿美元的历史新高。
出口增长利润水平却下降
尽管拥有逾亿美元的服装出口额,但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年出口服装行业的营业利润率不到5%,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近年整体利润水平还在持续下降。
疫情下全球供应链危机给中国纺织业带来了大量的回流订单,为何订单回流未能让企业的利润水平上升?
对此,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朱平教授分析介绍,受疫情影响,进口国经济受到影响,国内企业的报价上不去;二是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前面谈的合同价格不能提高,造成利润低,甚至不挣钱。
订单回流不是一门“好”生意?
面料在手订单约为两个半月,成衣在手订单保持在3至4个月,这是上市公司鲁泰A近日发布的一份公告。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年12月和今年1月,公司订单增加较多,淡季不淡,接单速度和订单量处于历史上比较好的时期。目前,公司在手订单充裕,结合目前到位员工数量来看,公司产能已经动态饱和。
多家纺织企业均表示订单大幅度增加。朱平介绍,之所以订单大幅增加,主要是由于疫情的原因,印度、越南、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纺织服装制造较集中的国家加工能力受阻,而我国受益于产能率先恢复的先发优势,所以给我们的出口带来了机会。
然而,订单增加的同时,也伴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一路上涨。数据显示,年,B皮棉年初价格在元/吨,年底价格达元/吨,涨幅48.23%。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月7日至11日,春节后首周,美国洲际交易所棉花期货(ICE)主力合约结算均价为.93美分/磅,较前周上涨3.13美分/磅,涨幅2.6%。
外棉价格的大幅上涨,也带动了国内棉花价格的跟涨。今年春节后首周,郑州商品交易所棉花期货主力合约结算均价元/吨,较前周上涨元/吨,涨幅0.8%。同时,涤纶短纤价格也随原料PTA价格上涨。
“订单虽然多了,但并不是一个好生意,很多单子不能接,因为不挣钱。”采访中,多家企业负责人士称,虽然订单增加,但年,企业的盈利状况并不好。广东佛山市力高制衣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德生曾表示,年年中工厂的订单就已经排到了年底,来自澳大利亚的订单甚至排到了年。
但是,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年出口服装行业的营业利润率不到5%。相关专家表示,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近年整体利润水平还在持续下降。
增收不增利成为摆在纺织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青岛即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万刚表示,原材料价格上涨对公司生产经营活动影响还是较大的。“由于结算是按照事先约定的合同价格,目前公司产品出口单价变化幅度较小,后期公司产品价格上涨将会是大概率事件。”万刚说。
产业转移大趋势
疫情下产能替代效应带来的订单回流恐怕不可持续。
安永咨询服务合伙人周亮认为,疫情期间国内服装制造产业的回暖是“虚假繁荣”:“疫情迟早要过去,中国还是要回归到原来的正轨上。
随着东南亚等国家的复工复产,之前回流国内的订单已经开始转回东南亚。数据显示,年12月,越南服装对全球出口同比增长50%,对美国出口增长66.6%。
孟加拉国服装制造商和出口商协会(BGMEA)称,年12月,该国成衣出货额同比增长约52%,达到38亿美元。年孟加拉全年服装出口总额增幅仍达30%。
疫情减缓了纺织产业向东南亚等国家的转移,但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全球纺织服装制造将继续加速转移到东南亚等地。
国内一件T恤的制造成本是东南亚的5倍,一位服装行业人士表示:“一件孟加拉生产的纯棉T恤,当地原料加人工成本不到1美元,到欧美终端市场折扣店卖5-8美元,而在广东生产同样原料的一件T恤,人工成本超过5美元,市场价格得翻倍。”
中国在各大进口国的市场份额正逐年下降。年1-11月,根据进口国(地区)统计,中国占美国、日本进口服装份额分别为30.6%和56.9%,较年的高点分别下降8.5和1.8个百分点,即便相较于疫情前的年,美国市场的份额也下降了2.6个百分点。而在年,美、日两大市场进口的中国服装份额占比分别达36.6%和82.9%。
拐点之下,倒逼企业创新提速
对纺织企业而言,靠代工出口订单吃饭的日子正面临改变。
在传统服装行业,工厂规模化能力是实力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大部分工厂通过接取海外知名服装品牌的代工订单来维持一年的利润,这就造成了工厂“靠海外品牌吃饭”的现状。年成好坏,全靠有没有“大订单”。
但现在已然不同。疫情之下,纺织行业也正步入新的发展拐点。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年,中国服装出口额创下历史新高。因为产业逐步转移,东南亚等国家的人力成本优势使得他们在纺织服装外贸领域的比较优势扩大,未来长期看中国服装外贸总体承压。
一方面,疫情带来的产能回归恐怕不可持续;另一方面,一味沉浸于过去的低附加值发展模式,是企业对国家资源的浪费。“一味地只是接受东南亚的产能回流,进行产品的代加工,还是在走制造大国的老路,处在产业价值链的底端。”刘应赡说。
朱平表示,国内企业代加工这类产品出口的减少不一定是坏事。一方面,可以加速落后产能的出清,另一方面,可以倒逼企业创新,不断向高附加值生产靠拢。
刘应赡介绍,业内已经基本形成了一致观点,未来碎片化订单需求会越来越多,小单快返已经成为了主导小型服装工厂的一条出路。
突破设计与品牌
打破低价值订单生存依赖
“我们纺织行业的短板还是在创意设计上。”即发集团总经理杨为东表示,新形势下,服装品牌不是即发的强项,创意设计也不是即发的强项,唯一能突破的就是技术,通过技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
最近,即发集团的研发人员正加紧对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进行工艺优化,力争相关产品的年产能突破吨。这项技术通过以二氧化碳为染色介质,实现了染色过程无污水排放,每染1吨布可以节约用水吨,实现了对传统有水印染技术的颠覆性创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杨为东看来,未来无水染色技术将取得良好效益。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注重服装的科技含量,愿意付出更高一点的价格购买选择科技感更高的服装。
不仅是即发,以消费需求为导向,技术创新为核心,通过个性化设计、品牌化经营等,越来越多的青岛纺织服装企业正以此为方向进行转弯。
朱平认为,面料生产上,我国在功能性纤维原料及功能性面料加工能力较弱;在产品设计上也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同时自主服装品牌少。新国潮的兴起,让不少国内的服装企业更加注重深挖产品的“文化附加值”。
来源:第一财经、大众报业、风口财经、中国纱线网、环球纺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