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服装加工 >> 服装加工资源 >> 乡村新聚焦从雁南飞到凤还巢
从“雁南飞”到“凤还巢”
——庄浪县打造“归雁”经济破解乡村就业难题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洪文泉通讯员李顺民张宗贤
深冬的庄浪县,冬闲人不闲。
正是服装销售的旺季。走进庄浪县新宏制衣厂的服装生产车间,刚刚从生产线制成的衣服,来不及进入库房存放,就打包转运给了客商。大大小小的乡村就业工厂里,工人们裁剪布料,缝纫衣服,制作宫灯,接单发货,一个个干劲十足,一派人忙业兴的气象。
近年来,庄浪县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紧密结合农村人口创业就业和乡村产业发展,鼓励乡村人才返乡创业,兴办乡村就业工厂,以人才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发展,成效明显。
引“雁”归巢盘活创业活水
十几年前,庄浪县加工业基础薄弱,全县找不出一家规模像样的服装加工厂。外出务工,成了当时庄浪年轻劳动力“无奈”的选择。每年春节刚过,成千上万的庄浪青年就别过家人,搭车前往河北廊坊、北京平谷一带的服装加工厂打工。
在当时外出务工的队伍中,有一位名叫邵新文的朱店镇小湾村青年,凭着踏实肯干,很快掌握了服装加工生产线设计、下料、裁剪、缝纫等各环节的技术。工作卖力、做事靠谱,邵新文不仅在当地收获了爱情,还很快晋升到厂里的管理层。
邵新文所在的企业有大量订单,但缺少劳动力;他的老家庄浪县拥有富余的劳动力,却没有服装生产订单。因此,每年春节回家,为服装厂招收车间工人成了邵新文的重要任务。
一来二去,邵新文有了新的想法:工人往返需要企业负担交通成本,乡亲们离家太远又照顾不了老人孩子,如果能把厂里的订单拿到庄浪本地生产,就能“两全其美”。
邵新文的想法和京郊服装生产厂商一拍即合。年,邵新文带着妻子回乡,创办了庄浪县第一个规模化服装加工厂。他主外跑销售,妻子周晓红主内抓生产。
与邵新文一样,阳川镇上岔村女青年张彩庆,在京郊服装厂打工期间发现商机,和丈夫一起回到庄浪县,创办了夫妻经营的服装加工厂。
外出务工“雁”归来,他们带着服装生产的技术,带着订单和资金,在庄浪县开办起一个个以家庭为单位的服装加工厂,盘活了庄浪县创业人力资源。
这些不起眼的“小作坊”,形成了庄浪县乡村就业工厂的雏形。
育“雁”丰“羽”壮大特色产业
服装加工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用工量很大。庄浪县是劳务大县,劳动力资源丰富,全县每年外出务工的精壮劳动力10万人次。
看准路子,庄浪县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劳务人才回乡创业,当地的服装加工业得到飞速发展。
在政府的支持下,现有的服装加工厂商在扩大制衣生产线规模的同时,还发挥起“孵化器”的作用,带动更多人办厂创业,不断壮大庄浪县服装加工业的阵容。
曾在邵新文制衣厂裁剪车间打工的李进生,熟练掌握服装加工行业基本技能后,创办了庄浪县鑫锦宏制衣厂,带着30名工人加工衣服。
政策越来越好,厂子越来越多,订单越来越大,创业者的思路也越来越活。
返乡创业的水洛镇吊沟村女工宋小霞,瞅准了宫灯生产的商机。她在村里建宫灯厂的想法得到了水洛镇的大力支持,镇里为她提供闲置房屋办厂,还免除了3年的场地租用费。在各项优惠政策扶持下,短短几年时间,宋小霞在庄浪县创办了6处宫灯就业工厂,带动多人在家门口务工就业。
“扎灯笼骨架,在灯笼上贴金条,都不算什么难事儿。”在吊沟村宫灯车间里,董彩叶动作娴熟地给宫灯粘贴金条。董彩叶是吊沟村的脱贫户,农闲时间就到村里的宫灯厂上班,每月能挣到元的工资。有了稳定的收入,董彩叶家的日子越来越好。
“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不仅巩固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更为当地乡村的振兴之路打下基础。”庄浪县人社局副局长刘宣斌介绍。
“群雁”效应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把人留在乡村,能让年轻人留在村里的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有活干、有钱赚。
甘肃藏巴拉服饰厂在庄浪县城郊落户之后,擅长服装设计的朱店镇董湾村女青年董转芳再也没有外出打工。“朝九晚五的工作,还能照顾孩子上学。”董转芳笑着说,她在服饰厂从事服装设计工作,每月工资多元,收入相当可观。
近些年,庄浪县积极开展乡村就业工程,鼓励返乡创业的同时,积极推动乡村就业工厂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在政府的引导下,庄浪县服装加工厂商也开始携手创业。
庄浪县新宏制衣厂的服装加工经验丰富、渠道顺畅,既有内销,也有外销。一些衣服通过福建客商销往国外,每年生产的60万件衣服全部售空,库房内根本不压货。
有的工厂创办之初,服装生产的客户和订单时断时续。新宏制衣厂就会主动把自己合作的客户和订单分给他们,带动小厂稳步发展。
年关将至,吊沟村宫灯厂的宫灯供不应求,每年生产万个宫灯根本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按照现在的订单来看,生产万个宫灯都能销售出去。”负责人宋小霞说,他们正在盘算寻觅合适的企业一起组队发展。
组队谋发展,抱团闯市场。如今,庄浪县的服装加工厂发展到16家,成为该县乡村振兴的一大亮点。
昔日“雁南飞”,今朝“凤还巢”。眼下,庄浪县委、县政府拿出引才、育才、用才的实际举措,持续推进“归雁行动”,推动更多务工“归雁”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激发乡村群众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