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服装加工 >> 服装加工资源 >> 刺绣指尖上的春日美景
王小琴(右三)为游客讲解羌绣技法。记者杨小玲摄
秦巴山间,满目青翠。茶园里,随处可见采茶姑娘灵巧的手指在茶树上翻飞,不出半日便收获一竹篮嫩芽。置身茶园,人们不禁感叹:这是多么浪漫而喜悦的景象。而能与之媲美的,则是另一幅“指尖的图画”——刺绣。
儿时的记忆,一生的追寻
“春季是刺绣行业的旺季,这个季节气温舒适、景色优美,吸引的游客多,绣品需求大。”4月21日,在位于宁强县汉源街道二道河社区的妇女创业就业孵化基地,50余名身着羌族服饰的绣娘正飞针走线刺绣、锁边、挂穗……绣娘们分工合作,忙而有序。非遗羌绣技艺传承人、宁强县羌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小琴告诉记者,她们正在制作的是一批羌绣香包,2万个的加工量主要是为公司旗下的6家展销门店备足货源。
王小琴说,除香包之外,羌服制作也是当前加工的重点。近年来,宁强县依托独特民族风情做优“氐羌故里”文化品牌,前期重点升级打造了集历史、人文、现代元素于一体的“羌博园”,而羌绣是园区一张亮丽的“名片”,羌服体验更成为游人的“新时尚”。现在园区除集中上工的绣娘之外,还有余人居家做活,王小琴安排专人网上派单、上门收货,既满足了妇女姐妹照顾家庭的需要,也能更好地适应疫情防控减少聚集的要求。
巧手翻飞、绣针舞动,丝线配色、绣架支撑。羌绣在王小琴记忆中留下深深印记,也绘就了她的锦绣人生。她的家乡曾是羌族聚居地,当地妇女沿袭着古老的羌绣技艺,她8岁时就拿起绣针跟妈妈学习刺绣。彼时,她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一生将和这种技艺结缘。
“家乡有这么好的‘宝贝’,不能让它失传了。”王小琴回忆,高中毕业的她先在一家服装厂学技术,后来在县城租下一间15平方米的门面房,开始在服装行业闯荡。生意逐渐走上正轨的她在一次返乡途中,发现许多懂刺绣的山区妇女年事已高,没有传人,许多传统针法濒临失传,“发展羌绣”这个想法在王小琴心中萌发。
年,王小琴注册成立羌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同年,由宁强县妇联组织的外出刺绣技能学习坚定了她把羌绣技艺传承下去的信心。更令人欣喜的是,县上打造“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决策和汉中市妇联的“走出去做家政留下来当巧娘”巾帼脱贫思路为公司带来了机遇。现在,王小琴已将公司打造成为拥有10个传习基地、3家社区工厂、6个羌绣专业合作社、6家展示展销门店的综合体,先后培训绣娘余人,带动余名妇女灵活就业。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的王小琴,今年3月作为“致敬巾帼奋斗者”专题特邀嘉宾登上“三秦楷模发布厅”,讲述成长经历。
只有在发展蓝图中找准定位,才能让羌绣走得更远。多年的经营实践培养了王小琴超前的眼光和敏锐的市场嗅觉。她告诉记者,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羌绣将重点在提升宣传覆盖和扩大产业规模上下功夫。目前,王小琴承包了10余亩土地,将重点打造集生产区、销售区、体验区、生活区为一体的羌绣非遗文化产业园,为进一步实现“打造羌绣名片培训万名绣娘”的目标夯实基础。
从农家妹到创业巾帼“领头雁”,羌绣在王小琴的心中,是抹不掉的家乡记忆,更是毕生向往的“星辰大海”。一张绣片、一条云肩、一个挂件、一套服饰,细密的针脚恰如她对人对事的态度:不敷衍、不服输、不放弃。她通过指尖技艺带动的指尖产业、带来的指尖财富,不仅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而且正在惠及越来越多的留守妇女。
指尖的坚守,命运的“蝶变”
不同的地域,同样的“美丽”。在距离宁强县多公里的镇巴县泾洋镇,汉中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大巴山绣品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贺小绒带领团队正在赶制一批手工鞋垫。平针、齐针、掺针……外行看不懂其中的门道,但绣娘们深知奥秘。从花鸟鱼虫到时尚卡通,一个个鲜活的图案让普通的鞋垫有了别样的艺术。抚摸细细的针脚,让人不禁感叹民间艺术的质朴和绣娘的匠心。
“老一辈人总对我说,再难,只要有一双手,就要自立自强。”贺小绒说。
但凡了解贺小绒的人,无不被她的坚强和勇敢所打动。贺小绒出生于甘肃省庆阳市。年的一个晚上,不足4个月的她被一场意外火灾烧坏了左腿,造成残疾,但坚强的她并没有因此绝望,决心靠双手“闯出一片天”。
一次缝纫技能培训让贺小绒看到了希望,心灵手巧又刻苦勤奋的她很快学成出师,找到了一份工作,后来还开了一家裁缝店。说起她与镇巴苗绣的缘分,还因为一个人的出现。那时,在贺小绒的“朋友圈”中,来自镇巴县的小伙周兆林是“特别”的一个。不论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周兆林总是无私地关爱和帮助贺小绒,渐渐地,她也明白了这份“心意”。年4月,两人喜结连理。不久,贺小绒怀孕了,随后决定去丈夫的老家镇巴看看,这一看,便和当地的苗绣结了缘。熟悉缝纫的贺小绒在妇联、残联的大力支持下成立合作社、注册公司,先后带动余名残疾人、留守妇女居家灵活就业。汉中市“十佳励志人物”、汉中市妇女手工艺品协会常务副会长、创业带动就业明星、创业创新巾帼十杰……一系列“头衔”和荣誉是贺小绒指尖绣出自强人生的见证。
“羌绣绚丽,苗绣细腻,都是民族记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各具特点。”同样作为汉中本地的民族刺绣技艺,贺小绒对苗绣和羌绣的“同”与“不同”有自己的见解。她说,每年陕西省、汉中市妇联开展的各类巾帼手工技能大赛和展示展销活动让她很受益,通过这个平台,她结识了省内外很多刺绣技艺高超的姐妹,相互的交流借鉴让她更添信心。
“我要把手工刺绣坚持下去,这条路肯定会很难,但是我不会放弃。”贺小绒的产品都是手工刺绣,一双鞋垫需3天至5天才能完成,一些年轻绣娘觉得投入与收益不成正比,比不上机绣。但贺小绒觉得,一针一线的手工正是传统技艺的“本味”。近两年,她开始尝试在快手、抖音等平台推出刺绣短视频,古老而神秘的技艺吸引了很多网友围观。“只有大家了解了,才会有更多的人认同产品的价值。价值高了,绣娘的收益就会更有保障。”贺小绒说,“希望女儿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但她的路怎么走,还得看她自己。”贺小绒的女儿正上高三,教女儿刺绣是母女俩特别温馨的亲子时光。比起“女承母业”,贺小绒更希望随着乡村振兴深入推进,有更多的妇女姐妹返乡创业就业,为苗绣产业带来更多新鲜血液。
用“破茧成蝶”来形容贺小绒并不为过。她用超人的毅力和乐观的态度让苗绣这项古老技艺在自己人生中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破茧”过程的艰辛也造就了“成蝶”后的别样美丽。(记者杨小玲通讯员陆颖琨)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4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