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服装加工 >> 服装加工资源 >> 英国博物馆疯狂收藏,被誉为瓷中之玉,
文
胡一舸
编辑
胡一舸
德化瓷器的缘起与发展
德化窑具有很长的发展历程,考古学家在德化辽天尖山古瓷窑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表明德化地区早在商、周时期就已有了陶瓷生产,并有了原始的青釉瓷器。
到了中后期,德化的瓷器生产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且有能力利用本地优质高岭土生产出高质量的瓷器。
到了宋朝,德化一带的瓷窑就已经能制造出青、白两种颜色的瓷器,而且它们的瓷器技术已经非常高超,可以与北方的定窑相匹敌,故有“南白定”之称,从而使德化一带在明朝达到了空前的兴盛与发展。
德化陶瓷之所以能在宋朝兴盛起来,与福建口岸的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德化县志》,自宋元佑二年设立泉州市舶司以来,泉州已逐渐发展为一个主要的外贸口岸。
由于德化县归泉州市管辖,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德化瓷窑出产的高品质白瓷、青白瓷等多款精品远销国外,在“海丝路”上也是一种“拳头”商品,推动着德化陶瓷的发展。
到了元朝,德化白瓷继承了宋人的衣钵,得到了当朝帝王的赏识,其中的瓷雕菩萨更是成为皇家的珍品。
德化瓷业在明清两代达到了巅峰,以其特有的瓷雕艺术而享有盛誉,已经成为中国瓷业最具地域性和代表意义的一个种类。
特别是到了明代中叶以后,德化白瓷更是达到了那个时期的巅峰,并作为一种主要的出口瓷器,经由泉州港口,沿海路向国外出口,曾在欧洲地区享誉一方,素有“中国白”的美誉。
以何朝宗为代表的德化陶瓷塑像艺术家,在明清之际,不断借鉴和创新,将雕刻和陶瓷艺术相融合,将德化陶瓷塑像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并将其列为中国珍贵的传统艺术遗产。
在清康雍乾两代,德化的陶瓷窑在山区中比比皆是,各个窑都聚集了大量的陶瓷专家,技术水平也都很高。
这时的德化窑烧制的陶瓷,既有日常生活用品,也有宗教塑像,也有书斋用品,其外表仍然保持着明代后期的洁白温润的特点。自此以后,德化陶瓷的生产技术开始出现了衰落的趋势。
德化瓷塑之“质”“形”“塑”“饰”
德化瓷塑是一种很有地方特点的瓷器,它的造型、胎质、装饰等方面都有自己特有的艺术特点。
德化白瓷通体洁白如玉、细如婴肤,釉色光滑润泽,铿锵如金。其特殊的薄型轮胎制品,如蝉翼,映雪映月。
那么,德化陶瓷塑像为什么具有如此特殊的“胎质”?它的奥秘是德化陶瓷雕塑所用的上等高岭石。
德化县出产的高岭土质优良,含有少量的氧化铁和氧化钛,同时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硅和钾和钠。
因此德化陶瓷在经过高温处理后,具有很高的玻璃化和致密度,具有很好的透光性和致密性,而且胎釉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很难分辨出它们之间的界限。
另外,德化的高岭土经过研磨、漂洗后,可以用来制作陶器,因为陶器本身比较柔软,所以即使在高温下,陶器也会变得光滑如玉,被称为“猪油白”、“象牙白”。
与景德镇窑的半透明、略带青色、冷色的白色瓷器以及定窑的不透明、夹杂着细小裂痕的白色瓷器相比,德化窑制的白色瓷器色泽温和,釉与土壤融为一体,手感细腻。
在宋代和元初,由于宗教信仰的盛行,对宗教造像的需求急剧增加,德化窑业也因此出现了大量的瓷器和佛教造像,这些作品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德化窑在明朝有大量的瓷器雕塑。根据《泉州府志》,德化窑内有大量的观玩器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观音菩萨、如来菩萨和达摩菩萨。
另外,动物、水果等形制的陶瓷雕塑也在这个时代流行起来。到了明朝后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出现,商品和外贸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新的风俗风尚的影响下,人们的审美爱好也随之改变,一些精致小巧、自然温情、有人间烟火气的瓷雕小件也开始流行起来。
所以,德化窑大件的陶艺作品日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可以用来日常欣赏,满足人们某种精神需求的陶艺作品,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受欢迎。
德化瓷塑除民间和宗教人物的塑像和摆件以外,还包括一些造型独特的仿形瓷塑和一些器物的装饰。
所谓的仿制品,指的是把一些有用的东西,做成人物、动物和植物的形状,像康熙年间的德化窑,就是一种仿制品。
挂饰是一种工艺性的装饰品,它是一种以挂饰为主要特征的小型雕刻,例如明代德化白釉螭龙执壶上的一条优美灵动的蛟龙。
德化陶瓷塑像的成型技术主要有,采用本地优质高岭土法和采用陶瓷模具印刷法两大类。
这种直塑法对制作者的造型技巧有着很高的要求,但一般采用这种方式所制造出来的产品,都具有很强的个性和独特的特点。而在明朝,陶模印刷技术却是最普遍使用的陶瓷造型技术之一。
在采用陶瓷模具印刷技术塑造陶瓷制品时,制作者必须采用一种直接塑造方法来塑造初始陶瓷制品。
其次,我们要用这个模板制作一个模板,然后将它送到窑炉里,然后将它做成一个陶瓷模板。
然后将它放入其中,用手按住它的表面,让它变得干燥,然后再将它取出来,然后将它做成一个陶瓷模板,然后再将它送到窑炉里。
德化窑身为民窑,与一般的官窑不同,它更多地遵循民众的喜好与市场的需要,因此,它的陶瓷雕塑与纹饰仍保持着相对稳定与朴素的造型与美学追求。
德化陶瓷雕塑的这种特殊的装潢特征,主要表现在它的作品上往往有制陶工匠的名字。与此相比,景德镇窑业却是以官府为尊,把“年号”印在瓷器上,把工匠的名字藏在年代款里。
由此可以看出,由于没有了官府的制约,德化窑的陶瓷雕塑艺人有着更为宽广、更为自由的创造活动,这就使得德化窑陶瓷雕塑能够表现出其特有的艺术特征。
德化窑炉烧的是一种纯白瓷器,同其它窑炉的纯白瓷器相似,它也是一种以刻划、雕刻和浮雕等技术手段为特色的瓷器。
以德化陶瓷为例,在宋元时代,以雕刻、勾画和堆贴为主,其花纹多为折枝纹,云纹和凤纹。
德化瓷塑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由于受到了宗教的影响,德化早期的陶瓷雕塑以佛教和神话为主要内容。德化窑白胎佛像一直受到收藏爱好者的高度重视,其中以何朝宗的“白胎佛像”最为著名。
何朝宗的陶瓷雕塑以佛教和道释为主要题材,尤其擅长于陶瓷雕塑中的“观音”。他的瓷器雕刻手法圆润而又细腻。
与德化时期模仿寺院佛陀的严肃风格不同,他的作品侧重于人物表情的描绘,并着重表现出一种凡夫俗子的神态。
何朝宗在陶瓷造型方面,吸取了自魏晋南北朝以后的犍陀罗国和西域时期的佛学风格,所创造的人物形象出尘脱俗,气宇轩昂,让世人敬佩不已。
又承袭了宋朝以后佛教的世俗风格,使得人物形象具有了亲切质朴的特点,更具有了浓厚的生活情趣。
而何朝宗在青花瓷塑像上所表现出的行云流水般的服装线条,则显示出他对中国素描手法的传承和融合,表现出“吴带当风”的情趣。总的来说,受何朝宗的影响,德化瓷塑像表现出了一种世俗化和人格化的艺术特征。
清末,民国年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青花、彩瓷的影响,白色瓷器的地位一蹶不振,德化窑的制作也陷入了低迷。
不仅数量锐减,而且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就连制作的技术,也出现了严重的退化,出现了材料不精、杂质多、造型粗糙等问题。
德化窑瓷塑像在生产过程中多采用灌浆法,造成了塑像造型千篇一律,从而弱化了传统塑像特有的艺术韵味。
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德化窑业中仍然存在着一批既能传承又能创新表达方式的工匠,比如苏学金和许友义。
苏学金把民间手工制作的泥塑、木雕、石刻等方法融入到陶瓷雕塑中,使德化陶瓷雕塑的制作技术系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开创了瓷器梅花团的制作方法,使德化陶瓷雕塑的作品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另外,苏学金还创立了“蕴玉瓷庄”,到现在已经传了四代,并培育出了许友义,苏勤明等著名的工匠,让德化的瓷雕艺术得到了很好的延续。
而“蕴玉瓷庄”雇佣工人的生产方式则转变了“德化窑”的生产性经营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德化瓷”的数量与品质,进而扩展了“德化瓷”的影响。
苏学金门下许友义将泥塑、木雕、瓷雕技术融为一体,开创了可移动瓷链、捏塑珠链等新技术,他在瓷塑技术方面的创新较德化瓷塑技术更为前卫。
特别是采用“泥塑”注浆法,推动了德化瓷塑技术的变革,降低了工匠们的工作负荷,增加了产量,增加了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
当代德化瓷塑的艺术创作者继承了先辈们的艺术创作技法,并且继续加以创新和发展,使当代德化瓷塑呈现出同源异流、一脉多姿的艺术面貌。
德化现代陶瓷雕塑的创作有三大特点:
一是主题的创作,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德化许多旧瓷器工厂在20世纪50、60年代得到了重新利用。
这一阶段的陶瓷雕塑主要表现了领袖人物形象,民兵活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民族人物形象,现代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德化陶瓷公司20世纪60年代制作的三个陶瓷塑像《青春》、《和平万岁》、《丰收》就是这三个陶瓷塑像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第二种是技术上的革新。德化陶瓷雕塑的最大特色是“八字”技法,这是由何朝宗先生开创的。
但是,在技术发展的同时,新一代的陶瓷艺术家们在传承先贤优良技艺的同时,又将多种新的表达方式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中国著名的艺术艺术家苏清河,就是从古代瓷器中汲取了大量的经验,他借鉴古代瓷器,却不模仿古代瓷器,创造出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瓷器雕塑。
他在学习陶瓷雕刻的时候,跟随雕刻大师许光益,将硬性雕塑与软性雕塑技艺相结合,又在建阳瓷厂深入了解了兔毫、天目、银丝等瓷器品类的配釉工艺。因此,他创作的德化瓷塑在造型以及釉色上都显得别具一格。
第三个方面就是吸取西方的精华。现代德化陶瓷艺术家们在传承先贤技术的基础上,又吸纳了西洋雕刻技术,使其对人体的解剖学特征等表现得更加自然,而非局限于对陶瓷塑像的完美加工形式。
结语
德化的白瓷器有着很长的历史,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誉。从宋朝“南白定”到明朝何朝宗等一批著名的民间工匠,用他们的心灵和感情,铸造出了德化瓷器在中国陶艺上的一张闪光的名片。
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沉淀,文化传承,工艺传承,创造,使德化陶瓷雕塑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
在现代社会,德化瓷塑工匠们在传承了传统瓷塑技艺的同时,借鉴并融合了中国其它的雕刻技巧和西方的雕刻技巧。
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出了多种新的表达方式和主题,使得德化瓷塑呈现出一种新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艺术风貌。
参考文献:
[1]德化陶瓷研究论文集编委会《德化陶瓷研究论文集》
[2]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
[3]陈建中,陈丽华,陈丽芳《中国德化瓷史》
[4]唐纳利《中国白——福建德化瓷》吴龙清,陈建中,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