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服装加工 >> 服装加工优势 >> 80后小伙的梨园金梦加工戏剧服装宛如
李少春 庄向娟 摄
中新网台州11月11日电(范宇斌庄向娟)每次完成一件作品,李少春都会细细打量,就好像演员们已经穿上这些“行头”,在光鲜的舞台上,演绎起了一幕幕恩怨情仇、悲欢离合……
年出生的李少春是浙江省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戏剧服装加工技艺”传承人,祖籍“越剧之乡”绍兴嵊州黄泽镇。李少春祖上几代都与戏结缘,爷爷曾经是一个戏班的班主,奶奶则是戏班里的挂牌花旦。李少春的父亲12岁就考入了一家京剧团,年起,凭着舞台经历和美术功底,开始从事戏剧服装加工。
戏帽庄向娟摄
改革开放后,传统戏剧陆续恢复上演,乡村剧团蓬勃兴起。彼时,年仅13岁的李少春,开始帮着家里加工戏服。
“所有做手艺的都一样,最关键就是‘四个字’——手不能停。”李少春谈及,自己开始学做戏服,经常是早上六七点开始,晚上十一二点才结束。
“先是描稿子,然后用刻好的模子去复样,后来就是做灯笼裤、灯笼衣,一点点积累着经验,设计、绘图、下料、刷样、绣花、上浆、裁剪、缝纫、熨烫……各道工序,逐一上手。”李少春说。
制作戏帽时,描好花样后,要用专用的“善刀”在蜡盘上刻出来。 庄向娟摄
谈及与台州结缘,李少春告诉记者,“30多年前,台州路桥戏剧服装厂求贤若渴,厂长是我爷爷的世交,父亲在这里工作了半年,传授了技术。”
年,李少春在路桥十里长街租下了一间店面,取名“梨园春”,开始创业。
“第一二年都是亏的,但顾不得这么多。”李少春说,“因为我喜欢,一做起来,就好像走进了戏里。”
如今,李少春每天早上打开店门,听着十里长街上人来人往的嘈杂声,把大段的红绸绿缎铺在一张三米多长的白色案板上,开始打样、裁剪。
楼上是作坊,楼下是店铺,卖的是各式各样的戏剧用品:官衣、氅、蟒、铠、箭衣、马褂、披风、褶子、八卦衣、茶衣、宫装、斗篷……
此外,做戏服的师傅还要会制作各种道具,有头戴的盔头、帽子,脚穿的靴子、鞋子,背上的插旗,手握的各种兵器。
戏服庄向娟摄
李少春说,做戏服首先要懂戏。在戏曲界,戏服俗称“行头”,这是一名戏曲演员上台表演必不可少的道具。戏曲表演讲究程式化,体现在服装道具上就是各种角色:老生、小生、青衣、花旦、丑角……都有各自特定的服装。
还有一些特殊的场景,譬如水袖,一般小生的就要短一点,花旦的则要长一些。但在《赵氏孤儿》《周仁哭坟》等戏里,小生也会用上长水袖以表达激烈的情绪。“这就要求做戏服的人必须多看多学,留心揣摩。”李少春如是说。
“盔头用的原料其实是纸。”李少春说,每做一顶帽子最少也需要7天,为节省时间,有时候也会同时做六七顶。“关键是要有耐心。”
“光是熬制骨胶,就要分三种,每一种的火候要自己掌握,黏稠度都要自己调。这样做出来的帽子,美观耐用,保管得当可以用几十年。”李少春说,一旦动手开始做了,就要静下心来。
“做手艺就是要做到老、学到老。”李少春说,这是父亲对他说的。
为了提高手艺,近年来,李少春曾赴北京、苏州、上海等地,遍访名角大师。如今,李少春和他的“梨园春”在戏剧界渐渐有了些名气,越来越多的人来找他定做戏服,像是台州乱弹剧团、宁海平调剧团、绍兴绍剧团、新昌高腔剧团、金华婺剧团……
“网络销售时代,有些戏服在网上价格低廉,市场竞争激烈,加之疫情影响,生意并不好做。”李少春谈道,不过,近些年很多剧组开始找到他。
“为剧组做传统服装很容易上手。”李少春说,戏剧服装原本就是按照古代服装的礼制规定来制作的,平肩、不收腰、不收胸,相对好做。“但我一直坚持手工制作。”
戏剧服装加工技艺作为一项非遗传承,在李少春看来,“戏服制作这门手艺不会离开历史舞台的,总会有人喜欢。能在这一行里坚守,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使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