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服装加工 >> 服装加工优势 >> 领航中国云南篇托稳搬迁群众的好日子
一大早,昭阳区靖安安置区惠民社区搬迁群众马天芬把两个孩子送到家门口的小学后,再步行10多分钟,就到了自己工作的制衣厂。“我在安置区帮扶车间制衣厂上班两年多了,月平均工资多元。在家门口上班既能照顾小孩,又能挣钱养家。”马天芬说。
像马天芬一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搬”出新生活的群众,昭通市有8.26万户35.47万人。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昭通市聚焦“稳得住、能融入、能致富”目标,坚持抓党建促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兴产业、稳就业、补短板、优服务,以9个万人以上集中安置区为重点,努力打造脱贫致富示范样板,助力搬迁群众融入新生活、过上好日子。
培育产业促发展
镇雄县呢噜坪易地搬迁产业园宝涛服装生产车间,8条全自动刺绣生产线高速运转。二楼缝纫作业区设备嗒嗒作响,锁边、拉腰、剪线、熨烫,百余名工人干得热火朝天。三楼成品展示区,唐装、泰拳裤、绣花手提包等产品琳琅满目。
“我们的产品主要销往东南亚市场,为旅游景点、庆典活动、泰拳比赛等供应商品。”镇雄县宝涛服装有限公司厂长曹勇介绍,公司从广东潮州来到镇雄投资建厂,看中的是这里劳动力资源丰富、交通和区位优势明显、营商环境好。项目占地面积25亩,计划投资万元,达产运行后可带动人就业。
为保障全县6.5万余名搬迁群众的就业发展,镇雄县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分3期规划建设占地面积亩、概算总投资28.98亿元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产业园,主要承接东部地区纺织、服装、箱包、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园区计划年底投用。
经过参建各方不懈努力,占地面积余亩的一期工程部分地块已建成投用。民心光电、三晟服饰、广东宝涛服装、上海考拉鞋服等4家企业入驻园区开展运营,企业达产运行后可提供就业岗位个,实现年产值4.5亿元。
和呢噜坪安置区一样,昭阳区靖安安置区已建成马铃薯产业基地5万亩、蔬菜大棚个、香葱基地0亩。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配套建设绿色食品加工园和建筑产业园,建成苹果产业基地1万亩、香葱基地亩、蔬菜及食用菌大棚0个。
随着一个个产业园区项目的快速推进,一家家企业的投产运营,以及苹果、香葱、马铃薯等产业基地的带动,累计吸纳搬迁群众3.88万人就近务工,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后续发展产业支撑进一步夯实。
转移就业促增收
近日,由省就业局、上海市松江区人社局、昭通市人社局联合主办的年沪滇协作专场招聘会走进镇雄县呢噜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22家用工企业提供就业岗位余个,把就业服务送到搬迁群众家门口。
为助推搬迁群众就业增收,镇雄县统筹安置区党组织、人力资源公司、5个驻外党工委和9个劳务输出工作站力量,采取精准对接岗位、精准开展培训、精准做好服务、成立“零工市场”等方式,确保搬迁群众充分就业。目前,全县有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人,已稳定就业人,就业率达93.3%。
彝良县发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承接搬迁群众2.5万余人。为解决外出务工群众的后顾之忧,彝良县推行“订单式”转移就业,广大党员干部入户走访,了解群众就业技能和就业意愿,有针对性地向群众推介岗位信息,提供就业服务。彝良县人社局副局长罗正美介绍:“目前,发界安置区名劳动力已实现就业人。”
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促进群众增收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昭通市先后在人以上集中安置点设立30个就业创业服务站,建立劳动力台账和就业台账,深化与上海、深圳、浙江等地劳务协作,提供“点对点”对接、“门对门”输送等就业服务,千方百计促进搬迁群众就业增收。
通过持续开展系列就业帮扶措施,昭通市19.79万名具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已就业18.01万人,其中对外转移就业12.4万人,就业率达91%。年,昭通市易地扶贫搬迁家庭人均纯收入达.13元,同比增长16.44%。
优化服务促融入
“搬出大山天地宽,幸福家园卯家湾。”在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挂在高楼外墙上的红色标语格外醒目。在这里,学校、超市、卫生院、警务室等配套设施齐全,社区文化广场边不时可见老年人唱山歌、下象棋。
“从山区搬到城区生活,小区环境好,配套设施齐全,尤其是社区干部的各种服务很暖心。”说起安置区的新生活,来自巧家县小河镇的搬迁群众刘金才老人满脸笑意地说,乘电梯、修水管、办社保,不管大事小事,社区干部都会帮助我。
卯家湾安置区承接了昭通5个县的搬迁群众户3.9万人。在安置区社区服务管理中,鲁甸县砚池街道党工委实行“街道、社区、片区、楼栋、住户”五级网格化分级管理,全面落实日随访、周跟踪、月监测,精准落实帮扶关爱措施,以网格化推进社区服务优质化。
针对安置区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老年人和青少年较多的实际,砚池街道党工委精心组织开展老年人运动会、文艺表演、象棋扑克比赛等文艺活动,极大地丰富了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以四点半课堂、周末赋能行动等方式,让孩子们在社区“大课堂”健康快乐成长。
卯家湾安置区的新生活,只是昭通市推动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融入新生活、过上好日子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昭通市探索创新“基层党建+社区管理+群众自治”的治理模式,在9个万人安置区成立党工委,在30个人以上安置点成立个党组织、配备社区干部名、设置楼栋长名,有效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
此外,全市各安置区还结合实际制定了爱心超市积分、文明家庭评比等激励机制,深入开展教育引导活动,引导搬迁群众树立健康生活方式、改变思想观念、养成良好习惯,加速融入城镇社区新生活,持续提升幸福指数。
短评
巩固拓展好易地扶贫搬迁成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帮扶不停步,群众更幸福。紧扣群众增收这条主线,昭通市按照“短期靠就业、长期靠产业”的思路,持续强化搬迁群众后续发展的产业就业支撑,因地制宜建园区兴产业,多措并举稳就业促增收,创新机制优服务促融入,35万多搬迁群众稳步过上幸福新生活。
稳稳托住搬迁群众的好日子,就要立足资源优势,尊重群众意愿,突出地域特色,高标准规划实施创建,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云报全媒体记者沈迅吴沛钊蔡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