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找我们定做彝族服装的人还是很多的,像今天就接了46套服装订单,每套元。”10月9日,走进盘州市淤泥艺胜民族民间旅游产品有限公司的加工厂房内,袁春莲一边忙着给客户测量服装尺寸,一边乐呵呵介绍着自己接到的订单。“今年以来我们已经陆续接到了多万的订单了。”袁春莲说,这些订单大多都是定做彝族服装的,还有部分是做一些旅游产品与舞台服装。袁春莲正专心制作刺绣作品不断的订单,良好的效益,都得益于公司创办人袁春莲精湛的手艺与兢兢业业的经营态度。今年37岁的袁春莲,出生于盘州市淤泥乡,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彝族人。袁春莲的母亲是村里远近闻名的绣娘,受母亲的影响,袁春莲也从小就对彝族刺绣非常感兴趣,从8岁开始就跟随母亲学习挑花技艺。由于对彝族刺绣格外钟爱,袁春莲一边学习一边自己钻研,不到一年就能挑出精美的挑花成品,到12岁时已是村寨里小有名气的挑花能手。“当时也没想太多,就只是想把这门技艺学好。”就这样,袁春莲一直坚持学习,到16岁时就已经能制作一些漂亮的民族服饰了。袁春莲制作的彝族女盛装当时,这门手艺并没能为袁春莲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于是她选择了外出务工来维持生活。“年以前,我都是在广东打工。”在外务工时,袁春莲都是选择一些手工产业工厂,比如包包厂、绣花厂,选择这样的工厂打工,她可以既能打工挣钱,又能继续钻研她最爱的刺绣手艺。年,袁春莲回到了家乡,这一年对她来说也是人生中的一个转折之年。这一年,袁春莲和相识多年的柳胜结婚了。这一年,袁春莲不再外出务工,留在家乡发展彝族刺绣。这一年,袁春莲和柳胜以及家里人一起开办了一个手工作坊,专门制作彝族服饰销售。……年,袁春莲作了很多重要的决定,而这些决定都离不开她的丈夫柳胜的支持。柳胜与袁春莲是同乡,从小相识,且柳胜是彝族刺绣传承人、贵州省工艺大师。袁春莲与丈夫柳胜携手制作刺绣产品“当时接的订单不多,都是给周围的邻居做一些日常的生活服饰。”就这样,袁春莲与柳胜携手,一边经营着手工作坊,一边钻研着刺绣技艺,日子也在每天的穿针引线、丝线翻飞中流逝。经过多年经营,年,袁春莲和丈夫一起成立了盘州市淤泥艺胜民族民间旅游产品有限公司,制作销售各种民族服装、织锦、刺绣、剪纸等。公司成立后,袁春莲不断致力于将妇女手工产业推向产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盘活“指尖经济”。袁春莲制作的彝族男盛装依托“锦绣计划”的实施,袁春莲公司以“前店后厂”的形式发展,团结更多“绣娘”,打造本土品牌和特色手工艺精品,以“小产业”谋求“大发展”。袁春莲还积极发挥“传、帮、带”精神,在创业的同时,免费组织培训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户余人。并通过不断完善“培训+公司+合作社”的运作方式,将优秀的绣娘纳入公司产品订单计划,按公司需求派单,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妇女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袁春莲制作的民族现代结合生活装目前,公司名下一共有7个门面,主要开设在景区景点和淤泥乡的街上,还有一个多平方米的厂房,主要是生产演出服、生活装、节日盛装、老年装等。公司还带动了余名妇女居家就业,让她们掌握一技之能,人均年收入上万元,并带动63户农户种麻,实现增收致富。长期以来,袁春莲公司都以振兴民族产业为己任,坚持推广少数民族工艺品,一直不断创新和研究新的项目和产品,并以分散制作、集中销售、网店扩渠的方式发展,产品销往北京、广州等地,公司实现年收入上百万元,带动了广大农村妇女就业创业。公司先后被授予贵州省星级巾帼示范基地、贵州省锦绣计划巧手脱贫基地等。袁春莲正在教授学生镂空绣技艺“我希望能为大家搭建一个就业创业平台,把在外务工的姐妹们请回来,在家就业,让她们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袁春莲说。而公司在稳步发展的同时,袁春莲的刺绣技艺提升也没落下。“这幅作品叫《犀牛望月》,中间的石榴代表的是多子多孙,而旁边的凤凰图案也寓意着吉祥如意……”在盘州市淤泥艺胜民族民间旅游产品有限公司的加工厂房内,挂着一幅十分醒目的刺绣作品,说起这幅刺绣作品,袁春莲似乎眼里有光。《犀牛望月》是袁春莲与丈夫柳胜历时3年多共同完成的一幅刺绣作品,用了72种彝族传统绣法技艺,工序十分繁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彝族镂空绣技艺,这也是袁春莲最擅长的一种绣法。“舍不得卖掉,准备自己收藏。”袁春莲说,对于这幅与丈夫共同完成的刺绣“精品”,曾经有人开价8万多元要买,她都没舍得卖,她准备自己好好珍藏着,这是目前她最满意的一幅作品,也是她和丈夫携手走上传承彝族刺绣之路的最好见证。袁春莲与丈夫柳胜合作完成的刺绣作品《犀牛望月》在发扬与传承彝族刺绣技艺上,袁春莲一直保持着一种匠心精神,她的作品也展现着浓厚的彝族文化,备受欢迎。在年第二届“中国—东盟国际产能合作妥乐论坛”上,袁春莲设计制作的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精美刺绣,就被盘州市作为“伴手礼”赠送给了参加论坛的中外嘉宾。袁春莲以其精湛的技艺,不仅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捧回了一张张奖状,也先后被授予了“贵州省民族刺绣工艺大师”、“贵州省刺绣工艺能手”等称号。“在传承彝族刺绣这条路上,我会坚持匠心精神,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喜欢上彝族刺绣。”作为盘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镂空绣传承人,袁春莲深感责任在肩。 镂空绣古称数纱绣,是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面料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图案的一种彝族传统手工技艺,所用棉、麻布及用线都较为淡雅,尤以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淤泥乡最具代表性。
镂空绣的面料,一般用素色或单色面料,多用平纹梭织织物,少用斜纹或提花织物,不用立毛、立绒织物和经编织物。凡是纤维组织稀松溜滑的织物,不宜作镂空绣用料,一般棉、丝、毛、麻、化纤混纺的平纹织物,纹理清楚、美观的,均可作镂空绣用料。
镂空绣制作的工具有针、蚕丝线、剪刀、麻布、绷架等。其在绣线上也有所考究,制作者首先需将蚕丝扭成线,再将其线放入事先从山上采摘的夏枯草、海姜沙、驻足香、果上叶、报春花等12种染色植物材料中浸泡15天以上,在这15天内蚕丝线在泡的过程中要反复清洗,清洗了又泡,达到自己想要的颜色效果浸泡过程才算结束。浸泡结束后要将其捞出晒三天左右,线才算染好。而制作镂空绣使用的麻布也要通过剐、捶、泡、晒、捻、煮,漂、织、染等工序完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毕文君编辑覃淋编审金艾李冰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gx/5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