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服装加工 >> 服装加工市场 >> 2020年纺织服装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推
一、纺织服装行业基本概述
中国服装纺织行业产业链上游行业为天然纤维供应商和化学纤维供应商等纺织原料供应商;产业链中游主体为服装纺织企业;产业链下游是服装企业及消费者,服装企业将中游生产的纺织物进一步加工成服装成品并销售给消费者。
纺织服装行业产业链
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纺织服装行业现状分析
伴随国内疫情转好,海外下游零售复苏,纺织服装行业年前三季度业绩持续改善。数据显示,年前三季度,被选中的61家主要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亿元,同比下降16%,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6.7亿元,同比下降66%,受疫情影响,增速出现下滑,但与中期相比,营业收入降幅有所收窄,扣非归母净利润的降幅变化不大。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毛利率方面,年前三季度和年前三季度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毛利率分别为31.2%和30.9%。其中纺织制造板块年前三季度毛利率为18.1%,较前三季度的19.3%下降1.2个百分点,主要由于应对海外市场下游需求疲弱,积极开拓国内市场,但国内市场通常价格较低所致;服装家纺板块年前三季度毛利率为40.2%,较前三季度的39.4%上升0.8个百分点,主要由于疫情下电商高增长,收入占比提高,而电商由于直营毛利率较高所致。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细分市场看,与前三季度相比,年前三季度男装、女装、休闲、内衣、户外等子行业毛利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鞋帽、家纺、童装行业毛利率有略微回升。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年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三、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发展模式分析
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从原料到面料的服务平台,主要提供B2B的大宗商品交易、网上批发、集中采购和供应链整合等专业性服务。这类平台大部分提供线上信息发布、企业宣传、线下交易撮合等功能,目前产品交易更多采用线上寻找商品信息,交易、支付和物流等环节在线下进行。服装家纺等消费品类平台,服务模式多种多样,注重网站功能的便捷性和线下服务的快速反应能力。
以平台主要经营产品为依据,专业市场服务平台类型可细分为原料纱线类、坯布面料类、服装家纺类和公共服务类。根据平台运行模式,对这些平台的性质、用户和产品性质进行对比分析。
资料来源: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信息化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四、推动纺织服装行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1、抓住改革机遇,提升纺织服装行业的整体创新能力
随着国际贸易环境风险逐渐上升,中美贸易摩擦对于国际采购订单和全球供应链布局的潜在影响将逐步显现,纺织行业出口压力仍将持续。对此,纺织服装企业需搭建循环经济框架,在注重纺织可再生资源开发的前提下进行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发挥“互联网+”的作用,重视产业信息化发展,加大研发资金和研发人员的投入,提高智能化制造水平,打造创新的、高效率的智能化纺织平台。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积极激发内需潜力。通过开发新产品,采用新生产技术推动动态化竞争,努力稳定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国际市场份额,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态势。
2、充分发挥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地区的优势,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以开放平台构建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生态圈,整合物流、互联网、纺织企业、服装企业、售后终端及消费者参与的新型运营模式,完善整个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国家“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决策和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机遇,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相关地区对接,加大投资力度,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与境外合作园区建设。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低人力成本与优惠贸易条件等资源,使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地区在更高层次上嵌入全国及世界产业链条,推进产业集聚地区由“通路型经济”向“产业型经济”、“枢纽型经济”转型。发挥纺织服装产业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中的重要先导作用,加快由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国向出口强国转变。
3、加强市场研判,提供政策支持
提升国有企业的研发投入增速,优化民营企业的创新环境。纺织服装行业应加强与境外企业的深入融合,充分发挥新疆等“丝路经济带”内陆沿线省份的区位优势,加快推动资源共享。巩固传统模式的同时探索纺织服装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模式。规模较大、资金较为雄厚的龙头企业,应加大境外投资,提升产能转移的速度和力度。品牌服装板块需做好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建立品牌文化,树立品牌消费理念,推进品牌国际化进程,同时在营销模式与客户体验方面推陈出新,以应对激烈的客流竞争,并以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为目标,充分利用智能制造、移动终端等技术,打造上下游协同创新发展的生产与服务平台。
华经情报网隶属于华经产业研究院,专注大中华区产业经济情报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传统及新兴行业研究、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市场调研、专题报告、定制报告等。涵盖文化体育、物流旅游、健康养老、生物医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汽车电子等领域,还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费、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