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服装加工 >> 服装加工市场 >> 从打工人到成功创业卖柿子成就他的千万
广西新闻网桂林12月23日讯(记者何淞荧陈海霞)3年前还在外漂泊打工的陈鸿霖当时没想到,家乡桂林平乐漫山遍野,从小看到大的柿子饼,能成为带领家乡父老一起创业脱贫的“致富果”,他站在一片柿子山头,看着金灿灿的柿子果,干劲十足。
年从广东返乡创业的陈鸿霖,通过电商平台的助力,如今每年可以卖出价值几千万元的柿饼。今年,他预计柿饼销量会继续创新高,带动更多村民返乡就业、脱贫致富。
陈鸿霖家乡桂林平乐的柿子山。广西新闻网记者何淞荧摄
“地摊佬”的首次“触电”,让他发现新商机
柿饼,是广西平乐县的特产之一。上世纪80年代,桂林平乐县桥亭乡大塘口村的村民们开始种植柿子,蜿蜒的村道两旁种满了柿子树,果实成熟季,树上挂满黄澄澄的果子,好似漫山遍野点亮了黄色的小灯笼。
年出生的陈鸿霖家里也有大片柿子林,遍布整个山头。但如今这片山林早已荒废,因为他不肯继承“家业”。
“从小看着父母种柿子,实在是太辛苦了。”陈鸿霖不想走父辈的老路,但又不擅长读书,读完中专后便报名参军入伍。退伍后,他没有回家,而是选择去广东打工谋生。
在服装厂缝过衣服、在菜市场卖过菜,还在街上摆过地摊……陈鸿霖尝试过各种谋生手段,虽然能赚到钱,但他意识到,这不是长久之计。
年,在农贸批发市场工作的陈鸿霖遇到了一名供货商,每天都向他订购成吨的货。他很好奇:买这么多货物,要卖到哪里去?怎么卖出去的呢?他向这位供货商一打听,才知道这些货物都是供应给电商的,“根本不愁销路”。
这是陈鸿霖第一次接触到电商。首次“触电”,就让他发现了新的商机。
陈鸿霖在家乡建立了8个加工厂房,每天都有几万个柿饼的订单从他的厂里发出,送到全国各地的消费者手上。广西新闻网记者何淞荧摄
到“多多大学”深造,理论实践相结合
年,陈鸿霖开了自己的第一家网店。尝试售卖油茶、板栗、柿饼等家乡土特产。但他没想到,自己对货品品质和物流的把控都没有经验,半个月时间就亏损了10多万元。在外打工七八年的积蓄一下子全赔了。
“当时感觉整个天都塌下来了。”陈鸿霖说,当时自己年轻气盛,没有放弃,又尝试在短视频平台做直播,卖的是海鸭蛋和短裤,结果再次失败。“直到现在,我家还囤着一房间卖不出的海鸭蛋和短裤呢。”回忆起当时的经历,他苦笑着说。
接连遭遇失败,陈鸿霖没有被击垮,而是选择从头再来。他一边总结失败的经验,一边在“多多大学”学习电商运营的专业知识。他半开玩笑地说:“我虽然是中专学历,但现在也是上过‘大学’的人了。”
“多多大学”是拼多多旗下的核心官方培训平台。拼多多平台上,不少活跃商家都是通过“多多大学”与高校的合作得到学习、培训机会的。目前,“多多大学”的线下课程已经覆盖21个省份,直接引导店铺超过家;还将各地区的线下课程通过线上进行大规模推送,累计协助超过60万名农业经营者向电商转型。
“拼多多不仅有专门的培训课程,还为优质的产品和做得好的商家提供流量扶持。”一路摸爬滚打,陈鸿霖的网店运营逐渐成熟,销售有了一定的规模。这时,他开始再次审视起自己的家乡。
陈鸿霖站在整片整片的柿子树山坡上,身后的一大片柿子林都会进入他的加工厂加工成柿饼后卖到全国各地。广西新闻网记者何淞荧摄
掌握电商知识,农民升级为“新农人”
据记者了解,桂林市平乐县月柿种植面积20多万亩,年产鲜果55万多吨,加工成柿饼销售的约35万多吨,总产值约30多亿元。凭借家乡柿子的货源优势,年底,陈鸿霖回老家平乐建了个厂,收购家乡的柿子,加工成柿饼,上网销售。
一开始,村民们对电商充满疑惑。为了让乡亲们相信自己,陈鸿霖召集10多个亲朋好友,组建了小型电商团队,主动给当地乡亲们传授电商运营知识。“白天做培训,晚上实际操作,我还同时经营着七八家网店,最忙的时候大家没日没夜加班,困了就在办公室打地铺,真是太拼了。”在陈鸿霖的引导下,不少村民都掌握了电商运营知识,成了“新农人”。
尝到甜头的乡亲们,很快接受了电商行业。为了带动大家一起致富,大塘口村的村支书黎宗宪还专门来找陈鸿霖,请他专门讲电商培训课。
“过去,我们只能等人进村来收购柿子,市场价格波动大,遇上天气不好或者市场不景气,没人要,只能烂在地里。”黎宗宪说,现在有了电商平台,村里的柿饼销路更广,集中收购渠道更多,价格相对稳定,村民的收入也提高了。今年虽然有疫情影响,但通过电商线上销售,柿饼仍能发往全国各地,单价稳定保持在5元多一斤。
黎宗宪描述的这种电商优势,实际上是拼多多基于农村经济分散化的特点,探索出的“农地云拼”模式。这种模式以“拼购+产地直发”为核心,消费端通过拼单购买,将临时而分散的需求聚拢起来,形成归集效应,为农民提供长期的、稳定的订单。
通过销售和运营,陈鸿霖还经常和团队研究分析自己店铺的消费者人群画像,发现目前客源主要集中在广东和江浙沪一带,说明一线城市的人们对品质优、价格好的产品需求尤为旺盛。
陈鸿霖的拼多多店铺有不少柿饼的“铁杆粉丝”,陈鸿霖经常会在后台看到,一部分固定的消费者在柿饼上市时就开始连着好几个月都来自己的拼多多店铺购买,每次买的量还不少,陈鸿霖有时候会让客服有意识做消费者调查,问这些固定的消费者为啥固定时间固定购买,消费者告诉客服,因为买过一次后发现品质很不错,身边很多亲朋好友也都喜欢吃,也就经常自己下单也帮人下单。
三年前从广东返乡创业的陈鸿霖如今已做到每年可以帮家乡卖掉几千万产值的柿子,今年他预计柿饼的销量会继续破新高。广西新闻网记者何淞荧摄
“家门口就业”成真,电商助力脱贫致富
大塘口村的柿子林旁,有一处多平方米的厂房,村民们种植的柿子收购来以后,工人们对这些柿子进行挑拣、晾晒、包装,然后打包发货。
这是陈鸿霖在家乡建立的8个加工厂之一。每天都有1万多个柿饼从加工厂发出,送往全国各地。在拼多多商城的柿饼销售店铺中,他的网店销量稳居第一,每年能卖出多吨柿饼,年产值达多万元。上百名村民到陈鸿霖的工厂里做工,不仅实现了家门口就近就业,还为村里的贫困户创造了脱贫的良机。
村民刘远松曾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前没有遇到太好的就业机会,生活比较艰难。在当地政府帮扶下,又赶上了电商带动村里经济发展,他也搭上了这趟电商的顺风车。收获季,他每天驾驶着三轮车,把自家晒好的柿饼运到陈鸿霖的工厂。工作人员进行品质检验、称重后,当场把收购款交到他手中。
“靠着村里柿饼大卖,我年已经脱贫了。明年打算扩大柿子的种植规模,挣更多钱,让生活更富裕。”刘远松说。
“电商明显带动了柿饼产业的发展,给全村带来了致富的机会。如今,大塘村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村里7名贫困户全部脱贫!”黎宗宪欣喜地说。
平乐县桥亭乡党委书记黄郡介绍,当地建设的月柿产业融合示范园区,核心区就在大塘口村。园区通过培育专业合作社和引入拼多多电商平台,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联合生产经营模式,为农户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确保农户收入稳定。她透露,大塘口村有柿子园多亩,年产柿子果吨,加工柿饼吨,目前正不断实现月柿的种植、加工、销售产业化,并努力打造出月柿绿色品牌。
“希望有更多像陈鸿霖这样的返乡创业青年,把家乡好货推广出去,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黄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