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塘粽”打开了幸福门
□本报记者刘小宇通讯员刘生锋吴丽娜
临县前青塘村是吕梁山上著名的芦苇之乡和鱼米之乡,其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前青塘村以当地特有的芦苇和优质水源优势,瞄准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将粽子加工作为脱贫的龙头产业,同时打造出鱼塘等魅力乡村旅游景点,招徕了众多的游客,持续带动农户增收、产业增效,蹚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特色之路。
小小青塘粽
包出“致富宝”
从县城出发,沿着省道,驱车前往前青塘村。不见其村,先闻其声,一声声嘹亮的粽子吆喝声愈行愈清晰。村口两边的活动小车上,码得整整齐齐的一摞摞青绿色包装盒,上面赫然写着四个黑体大字——青塘粽子。粽香深处有人家,不用说,这些一眼入目的符号就是前青塘村最好的指向标。
这是一座因棕叶而闻名、因粽子而兴盛的村庄。临县县志记载道:前青塘村“池塘天生,碧水盎然;青草绿树,地涌甘泉;王氏迁临,择此而安;苇苗离离,粽席特产”。前青塘村处于古河道转弯处,村中有一泉眼,人称“海眼”,因而水资源十分充足,并受大自然的馈赠,涵养了亩的茂密苇子,成为当地村民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基础。
当地粽叶色泽墨绿,叶片宽而肥,是优质的包粽子必备材料,曾闻名十里八方。然而粽叶并未让前青塘村脱了贫,“抱着金饭碗,穷得讨饭吃”,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户人。近几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村里依靠原有的大片苇子地,紧紧瞄准粽子市场,大力发展粽子加工产业。采用当地纯正无污染的优质糯米、黄河滩枣和青塘甘甜的水,经过20多道传统工序加工煮制,制成了现在极为有名的本土粽子——青塘粽子。因色泽鲜艳、味道香浓、质量保证,青塘粽子深受人们的欢迎,成为“舌尖上的临县”、晋西名产。
伴随着空气中浓浓的粽香味,记者来到不远处村里最大的一家粽子加工厂——山西临县青塘食品有限公司。“受疫情影响,今年厂子农历二月底才开工。但是订单不减反升,大伙儿正卯足了劲赶进度。”青塘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张侯文边装货边说道。
正如张侯文所言,各个车间里,名工人正热火朝天地工作着。泡米车间原料正“整装待发”,包制车间手舞翻飞,蒸煮车间热气腾腾,一个个精致玲珑的粽子在生产流水线批量产生……
往年,临近端午时,来厂里提货的车辆排成“长龙”,但端午节一过,厂子逐渐减少产量甚至出现短暂性歇业。然而今年,提前两个月就出现了“长龙”现象。“今年的订单比去年多出一倍,这是我们意想不到的,可见青塘粽子经过几年的推广销售,已经获得了市场认可。”张侯文算了算,“照目前的受欢迎程度,再加上粽子的日常化消费,即使过了端午节,我们也能够保证今年不停工。”据了解,仅这一家工厂,粽子日生产量达3万个,年销量达万个左右。为提高存货量,今年特意增加了平方米的恒温车间。
三片苇叶,三颗红枣,一双巧手,几十秒间,一个完整的粽子跃然而出。村民们包得不仅是吃食,更是一颗“致富宝”。村里没事干的大姑娘、小媳妇凭借着一双巧手补贴家用,粽子厂还吸引了周边乡镇的村民前来就业。大禹乡刘家庄村村民杜红梅原先在本村的酒厂里做饭,一个月收入仅元。去年到了这家粽子加工厂后,经过一年多的训练,现在每天可包-个粽子,“一个月的收入大约在多,比原来强多了!”杜红梅乐呵呵地说。同乡的刘玉平接过话茬,“是比以前强多了,我这转了一辈子锅台的人,想不到还能赚到钱!”刘玉平今年刚来,粽子包不快,被分到了蒸煮车间,一个月的收入也有三千多。
在青塘食品有限公司的辐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办了粽子小作坊加工,自己当了老板,贾建军就是其中的一例。为了方便加工粽子,贾建军恨不得把自家小院都改成粽子加工车间,仅留下厨房和一间卧室作为私用。家里的淘米机、蒸煮机、真空机一应俱全,还雇用了几个妇女包粽子,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小型加工厂。“村里人都靠粽子发了财,俺也不能落后哇。现在粽子市场好、销路广,去年销售额近30万。今年订单也多,我不愁卖不出去,我愁的是产量赶不上来。”贾建军的愁心事里透露着浓浓的幸福感。
据了解,截至去年年底,该村参与粽子加工销售小作坊达70多户,带动余人从事此行业,销售收入至少达余万元,纯收入万元以上。
“加上粽叶销售,村里几乎是家家包粽子、户户能增收,全村脱贫致富的底气十足。正如市委书记李正印所说,‘要问青塘啥最好,芦苇海眼粽飘香’,粽子是前青塘村的一张名片。为了打造好这张名片,我们村下一步的计划就是制定行业规范,进行品牌保护,从源头抓起以保证青塘粽子的质量,做好粽子包制、销售、电商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力争今年粽子产业创收万元以上。”村党支部书记张新文说。
一方鱼塘水
搅活“粽子经”
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驶过中间的小道,两边的芦苇长势蓬勃,迎风摇曳。路的尽头出现百亩碧绿的鱼塘,与蔚蓝的天空相映生辉,成为前青塘村一汪明珠。
泛舟而行,鱼虾嬉戏,耳边隐隐传来三弦书声。年初,百亩鱼塘一经开放,立即吸引了当地众多的游客,同时带动了水上乐园、农家乐饭店、养殖、垂钓等旅游服务业项目的发展。“发展的是旅游产业,真正增收的是粽子产业。”“临县三弦书”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临县文旅局派驻前青塘村第一书记张林峰说,乡村旅游引来人流,游客在游览景点的同时,对本地粽子很感兴趣,往往会买些粽子带回去。
以乡村旅游为支点,撬动起粽子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前青塘村特有的旅游发展模式。村民老刘在鱼塘旁边开了一家农家乐,在门口摆了几盘青塘粽子,原本是想让游客尝尝鲜。可没想到,粽子成为了他们的主产业。每当尝完粽子,不少游客询问粽子是否销售。问的人多了,老刘开始办手续,大批量加工。除了零售刚出锅的鲜粽子,还做了包装盒,方便游客携带。“节假日期间,每天的销售量一般在0-0个之间,利润可达元以上,足不出户就有不错的收入。外地游客都觉得这个粽子好吃不腻,愿意多买点往家带。”
“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村里的粽子产业搞得更加有声有色,可以说旅游发展与粽子发展两者密不可分。”临县文旅局驻前青塘村工作队队长李鑫说。
前青塘村的美景不仅在于鱼塘,还有独特的明清建筑、天主教堂、红色文化,建设了温室采摘园,被确定为“中国传统村落”“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美丽宜居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望不穿的芦苇荡,游不遍的大鱼塘,走不尽的古街道,闻不够的稻花香。山曲一唱嗓门亮,扭起秧歌精神爽,乡音回荡湫河岸,粽子飘出十里香。”这是张林峰对前青塘村的美景总结。自年起,该村连续几年举办了“青塘粽叶香”民俗文化节,以乡村旅游带动粽子产业发展,以粽子产业丰富乡村旅游,有力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总要求,把前青塘村打造成为吕梁山上一流的文化旅游美丽乡村!”李鑫说。
离石区光明小学附属幼儿园
端午文化润童心
本报讯(记者冯凯治)端午节来临之际,离石区光明小学附属幼儿园开展了“粽情欢乐、浓情端午”传统文化学习、实践体验活动。
淡淡粽叶香,浓浓世间情,根根丝线连,切切情意牵。开展此次活动旨在增进同学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习俗及端午节的传统文化。通过观看视频、端午儿歌、讲故事等形式,同学们了解了端午节习俗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同学们还准备各种端午手工制作品等,将端午传统文化“手手相传”。“五月五日天晴朗,杨花绕江啼晓莺”,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划破了寂静的天空,本次活动通过为小朋友讲解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使小朋友们对端午节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学到新的知识。光明小学校长刘建琳说:“这次活动可以让更多的孩子得到与众不同的教育,让孩子们在未知的前方,更加奋勇的前行。”
交口县:青青粽飘香浓浓邻里情
图为居民聚在一起包粽子,快乐迎端午。
本报讯(记者阮兴时通讯员郭俊宏任建伟)端午近,粽香飘。6月22日,在交口县水头镇易地移民搬迁小区温馨花园的院子内,一场别开生面的包粽子大比拼吸引了余名社区居民驻足观看。在比赛中,居民们不仅感受着传统节日的喜庆氛围和社区大家庭的温暖,更在享受节日欢乐的同时,将端午佳节所包含的家国文化、历史文脉厚植于心,让爱国主义情怀成为这个端午节最为鲜明的底色。
活动开始前,结合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社区工作人员为居民们有序进行了体温测量。活动现场,到处弥漫着粽叶幽香。当包粽子比赛宣布正式开始后,乡镇的党员干部、社区的工作人员、小区的居民纷纷踊跃投入到比赛当中。大家沉着冷静,编粽叶、装糯米、或选用传统针穿技艺为粽子合口、或新创麻绳扎口法,各展风采、各显身手,只见翠绿的粽叶在一双双巧手中上下翻飞,粽叶三片重叠,卷成尖筒状,放入糯米、红枣等食材,再将粽绳捆紧,一个个青翠、小巧的粽子便从参赛者的手中诞生。此刻,围观群众也不闲着,时而静静观战、时而出谋划策、时而呐喊助威,现场欢声笑语与紧张激动“齐飞”,氛围热闹温馨。
“十、九、八、七……比赛结束。”紧张的20分钟转瞬即逝,随着评委组工作人员的倒计时,比赛宣布结束。按照每位参赛者的粽子数量、松紧度、美观度、重量等,评委们现场进行了现场打分。最终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若干优秀奖。小区居民郭计英以20分钟包48个优质美观的粽子,当之无愧夺得了本次比赛一等奖。当领到奖品后,郭巧英开心地说:“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比赛,比自己在家里一个人包粽子有意思多了,通过比赛,邻里之间更加熟悉,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了,下次再有这样的比赛,我一定第一个报名。”
除包粽子比赛外,主办方还进行了五彩绳、祈福刺绣香囊、平安节等端午手工制作展示和古筝表演。五色绳中“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在端午节佩戴五色彩绳,不仅代表着祈福纳福,更有着健康平安的美好寓意。
欢乐祥和、健康向上的节日氛围,让群众既加深了居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又拉近了社区与居民之间的距离,展现了贫困户脱贫后积极向上的精气神。
“我们之所以选在温馨花园举办此次活动,正是因为温馨花园是交口县最大的易地移民搬迁小区,容纳了6个乡镇的搬迁居民。在端午佳节举办这样的活动,有力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对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都十分有意义。”该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金荣这样说道。
离石区永红村:包粽子手艺代代传
本报讯(记者王洋)6月24日,离石区信义镇永红村举办了别开生面的包粽子大赛。比赛中,60岁以上的老人把包粽子的手法教授给年轻人,通过代代相传乡村手艺的方式,过了一个极其有意义的端午节。
信义镇永红村在端午节一直有包粽子、捏莜面,绑艾叶的习俗,为了营造传统习俗的节日氛围,村里自己编排了文艺节目,邀请长者和年轻人互相搭配,进行包粽子比拼,既传承了手艺,又提高了村里的知名度。50多公斤粳米包了多个米粽,分给全村的留守老人。过往的游客也可以参与进来体验山村端午习俗,并在扶贫消费站买到喜欢的农产品。
离石区信义镇永红村党支部书记袁忠明说:“参与采摘、搓莜面、包油糕、磨黑愣子这些活动,游客都可以亲自参与、亲自感受、亲自体验。我们在端午节前夕举办这个包粽子大赛活动,主要就是想让这种传统的手艺代代相传,让游客能体验到乡土气息,感受到农事活动的乐趣。”
孝义市:端午节日气氛浓
图为端午节投壶活动
本报讯(记者刘子璇)淡淡粽叶香,浓浓爱国情,根根丝线连,切切情意牵。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虽然各地风俗习惯各有差异,但人们过节的喜悦心情是一样的。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挂艾叶、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系五彩线等。
6月22日,在孝义市三皇庙景区内,一场别开生面的端午节民俗体验活动正在举行,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加。此次活动内容包括汉服巡游、礼射、艾蒿洗礼、包粽子比赛等,通过多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民俗宣传和传承,为参与者提供别开生面的“互动+体验”机会,让游客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浓郁的节日气氛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许多游客身穿象征中国文化的汉服,漫步在景区之内。一位身着汉饰服装的工作人员,用艾叶沾水为每位游客轻轻拂拭双手、额头、脖颈做洗礼,经过洗礼,寓意驱走病毒、驱除晦气,能够安全度过夏日多蚊的季节。在景区非遗中心内,只见工作人员用雄黄酒在儿童额头画“王”字,寓意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同时还为小朋友系上了漂亮的五色线,并向他们介绍五彩线的由来和含义。
礼射场的木射游戏吸引了众多游客,游戏以木柱为“候”,木球为“矢”,游戏时取十五个木柱,其中十个用红色书写: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另五个用黑色书写:傲、慢、佞、贪、滥。红黑字柱相间并排,竖立于场地一端。参与者站在另一端依次持木球从地面滚射木柱,击倒红字柱者胜,击倒黑字柱者负。看到这个游戏颇有新意,大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为进一步增加活动内容,让游客更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此次活动还增加了包括孝义皮影戏、木偶戏、剪纸技艺展演以及贾家庄婚俗表演等内容。
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家长也乐在其中,一位家长说,“参加这样的活动,不仅增进了小朋友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习俗,也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受国家非遗学风的影响,很多家长和青少年对于古风都怀有憧憬和向往,而端午节作为中国自古流传的节日对于儿童及青少年的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我们开展了这场不一样的端午节活动,让游客在感受三皇庙景区的文化底蕴和特色的基础上,满足参与者的节日情感和消费需求。”活动负责人介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