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服装加工 >> 服装加工发展 >> 中国经济到底是怎样循环的
我们中国经济到底是怎样循环的
经济跟财富是紧密勾连的,首先我们要明白,经济和财富一样,他们应该是一种泛称,而不应该是一种特指,打个不太恰当的例子,财富相当于人体中的血液,经济相当于血液流动循环的轨迹,城市相当于人体的各个器官,村落相当于分布在全身的穴位,单个个体相当于血小板,国家就相当于我们整个完整的人,我们本应该从一个整体出发思索,而我们现在把泛指易化为特指,所以我们遇到几个麻烦。
首先我们把财富简单化为现金收入,我们线性的以为只要让人现金收入增加,尤其是农民,那我们就算财富增加了,人们整体生活水平和质量就应该提高,这其实有个逻辑误区,首先农村是一级市场,农民提供的是原材物料,若单纯以现金收入的提高来规划设计,计算财富的提升,那农村一辈子也干不过城市,因为城市是二级市场,而二级市场只是从事设计加工的,他其实是没有什么实际生产的,只有农民从土里刨出来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的增加,
举个简单的例子,可能更好理解,各位想想,城市所谓的生产,有什么东西是农村的必需品吗?换句话说就是农村有什么东西是城市里生产的,农村离了这东西就运转不开了?电力?大不了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拖拉机,耕地机等机械化农业工具?大不了我用畜力,不用油,不污染,还有源源不断的土杂肥,手机电视等娱乐设施?大不了我打麻将,扑克牌。牙膏,肥皂,香皂等,化工日用百货品?不知道有谁听说过皂角树?还有我们的互联网产业,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商城等,他们能成为农村必须品吗?各位可以好好想想,其实城市现有所谓的生产,对于农村的帮助,说句不客气的,只能算是锦上添花,
但是各位反过来想一想,得出的后果就有点恐怖了,农村所谓的生产,有一件东西是城市不需要的吗?细思极恐啊各位,农村生产的粮食,少了肯定崩,农村种的蔬菜水果,少一个,城市也要崩,农村饲养的猪牛羊等牲畜,少一样,城市也要崩,甚至少了农村的劳动力,城市都运转不起来,有谁听说过,城市的建设是本城市自己本地人建起来的?北上广深杭的本地人,有谁听说过去工地搬砖的?相反,不但没有,现在大量的城市人口,反而看不起帮他们建设的建设者,总体来讲,农村是完全可以跟城市脱钩的,其影响并不会太大,而城市正好相反,城市可以说是整体依附在农村之上的,所以农村是一级市场,而城市是二级。农村人口才是真正意义的有产者,而城市人口才是地地确确的无产者。我们现在主流所宣扬的房产小有产者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在生存问题面前,房产将一文不值。
而现在的麻烦是,没有人意识到农村是城市的基础,由于农村提供的是原材物料,运送到城市里,进行二次加工之后,把价格炒高了,比方说黄瓜,在农村可能按吨卖,到了城市的饭馆按克卖,北京一盘拍黄瓜二十五块人民币,最多也就一根半,在比如土豆,在农村也是按吨卖,到了城市变成土豆丝,更离谱的是在工厂做成薯片,就因为挂了个外国牌子,而我们改革开放又大力推广西方学说,造成的结果是,像北上广深杭,大量的中产花三四十人民币,去买不到半斤的薯片,都心甘情愿,有的还认为便宜,而我们本国的薯片,论斤卖都认为贵,没有销量,如果单用现金收入来标识财富,那农村永远干不过城市,
现在由于我们主流又都相信的是西方的城市进化论,认为工业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城市发展又是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推导出城市发展是我们现有发展的必由之路,于是有了我们要实现全国城市化,我们要消灭农村的一些政策,而要实现全国城市化,有两条路走,一条就是让农村本地城市化,就是让农村也拥有高楼大厦,公交地铁飞机场,但城市化他是由需求推动的,而需求又是由人口的多寡来决定的,农村人口过低,就限制了农村本地城市化的可能性,另外一条路就是让所有农村人口进城,这样既带动城市人口的增加,又能提升城市化的需求,两全其美,
于是我们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比如因为农村人口少,整个村的学生都不到三十个,所以每个村都有一所学校,他不经济,不够效率,这是一种落后的形式,这种社会资源分配方式不科学,所以我们应该取消掉村里的学校,让他们全部集中在城市,这样每个老师都能教五六十学生,这样才是教育体系经济效率的体现,同时所产生的后果就是,你如果小学就让农村学生在城市上学,他没有独立生存能力啊,怎么办?为了孩子的教育,未来,这就迫使农村人口,必须在城市买房子或者租房子,在城市生活,吃喝拉撒都是消耗,这就变相的增加了城市的需求,然后因为农村人口大量增加,房价就起来了,物价也起来了,经济就上去了。
但是有谁想过,如果说在本村上学,成本是一,把他们都集中到城市上学,成本是多少?在我看来十都是少的,随着我们科技的发展,其实我们的知识获取成本应该逐级降低,最终使得我们可以零成本获取,可是现在的财富现金论,搞得我们人为的抬高了我们获取知识的成本,使得下层负担更重,这只是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当这个农村孩子,从小在城市里上学,城市的高楼大厦和丰富的物资生活,难道不会对他们幼小的心灵产生冲击吗?当他过惯了城市的生活,回到农村之后,会不会产生心理失衡?看惯了城市的高楼大厦,汽车林立,消费娱乐,谁还愿意回农村?谁还愿意做农业?而农业又是第一产业,他是基础产业,基础都没了,还有其他的吗?
我们现在所谓的城市化,其本身就是一种恶性竞争的发展模式,什么叫城市化发展?说白了,一个一级市北京,和一个五级县洪洞,共同竞争,你北京有马路我洪洞也要有,你北京有路灯我洪洞也要有,你北京有高楼我洪洞也要有,你北京有公交我洪洞也要有,你北京有什么我洪洞就要有什么,这种你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的发展模式,他难道不是恶性竞争吗?而在恶性竞争当中,其竞争的主体就是资本竞争,而资本竞争当中可有小资本能够竞争得过大资本的先例吗?
所以很容易推导出,这种竞争模式一定是洪洞输,北京八车道,洪洞四车道,北京六环内路灯都全开,意思是从洪洞到临汾路灯全开,北京的楼二十四层起步,十二层的都少,洪洞怎么比?现在人家北京全市地铁覆盖,洪洞好不要也来一条地铁?骑个自行车绕洪洞一圈都用不了一天,修地铁使用率有多少?
上面我提到农村孩子进城导致没人做农业,套到城市当中也适用啊,当洪洞好不容易培养出来一个吉林大学毕业的九八五,二一一的人才出来,他在北京等一线城市工作几年之后,再回到洪洞能呆得住吗?交通不北京,建筑不如北京,超市等生活物资不如北京,酒吧健身房等消费场所不如北京,五险一金等福利待遇不如北京,若是按照我们现在以现金收入做财富标识,洪洞一辈子也留不住人才,
从全国而言,本来我们应该是一家人,一线城市和五线地区应该是兄弟,一线的,你富了,就该反过来让财富回流一部分到五线来,但现在的问题是,老大富了之后,告诉小弟,你就像我一样穿金的,戴银的,你只要表面像我,就这么搞,你就算富了,他没有告诉小弟们资本怎么来,为什么不告诉小弟们资本从哪来呢?因为资本是小弟们上交的,想要小弟们富,就得从老大身上出血,这才是我们问题的根本。
现在我们的思路还是走现金收入提升的路子,那农村现金收入怎样提升呢?一个是名人效应,一个是过渡包装,在农村玉米论斤卖,在城市玉米论个卖,包装之后,玉米论克卖,现在我们想把包装这一环节落实到农村,来带动现金回流农村,其二名人效应,当某地有什么名人之后,会吸引一部分人去到当地,观光旅游,带动当地的经济需求与发展,
第一过度包装就不多说了,他带动的其实是泡沫经济和通货膨胀,有没有人买暂且不提,维护包装的厂子需要成本,维护销售渠道需要成本,价格成本的上升,导致种植的农民不一定收入也能上的去,第二点,名人效应,因为我们现在主流是现金财富论,而我们现在又注重个人利益最大化,名人确实是能带动一批人去当地消费,但始终缺少内涵,我估计最后会变成我们现在大部分地区都出现的,宰客行为,没有城市的服务好,但是要价比城市的要价高,最终导致本来挺好的一件事,其结果恐怕不会尽如人意。
还有一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观点没错,绿水青山它就是金山银山,但是我们不能让农民把绿水青山去当做金山银山的去卖啊,我们要明白,城市其实是制造通货膨胀的地方,典型的例子楼市,股市,现在的期市,除了房子是实体,其他两个都是宣传的用钱可以生钱,难道没人想过生出来的钱是哪来的吗?还不是大量散户的?我们现在都迷之般自信认为教育可以使我们思想觉悟提高,但大量的投机机构的爆红,充分证明了,现代教育出来的知识并不一定真的适合我们,
农村恰恰是抑制通货膨胀的地方,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农村最大的依靠就是土地,而土地才是物资资源的源泉,所以以前本村之中是不卖菜的,因为我们所需要付出的都只是劳动成本,所以在农村所有的物资都是成本价,包括土郎中,除了医理是学的,说句不好听的,药材有的都是在大山自己采的,还有生活必需品,酱油醋,土烟和酒,都是自己酿的。在什么情况下,人类的生产不用监督也能避免偷奸耍滑,假冒伪劣呢?在自己吃自己用的情况下,就能完美实现不需要监督,满负荷运转。
而我们现在学西方,所谓的依法治国,硬性规定,市场化经济,把我们本来很好的治理体系,拆解的七零八落,因为人家西方,根本不相信人类无私奉献的存在,人家根本不相信人类可以克服自身的负面情绪,所以人家规定,所有食品类都必须有合格证,所有医师必须有资格证,所有的东西都必须有证,你才能生产,这就导致我们的政府管理成本上升,农村生存成本上升,生存成本上升就需要额外的现金收入来弥补,又导致农村人口外出打工的情况大量增加,以至于到现在成为常态,从而形成的农村只剩下孤寡老人和留守孩子,从而农村老人不能享受天伦之乐,孩子从小缺乏父母关爱,以至于农村整体生活质量下降,这是很容易推导出来的,显而易见的逻辑分析。
这还不是最麻烦的,现在最大的问题其实发生我们的在科技发展上,若是有人看过我前一篇第四次工业革命,就会明白,这次的科技发展其主要目的是机器替代人类,所有的低端廉价劳动力将会被机器所替代,南部沿海地区的服装加工厂,电子产品加工厂等,将会淘汰掉大量劳动力,而这些劳动力主体都是农村人口,如果说科技只是淘汰掉这些农村廉价劳动力,问题还不太严重,因为毕竟农村人口还有土地,大不了回农村,生存不成问题,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城市本地人口也会出现大量廉价劳动力,甚至是中层管理业,大量失业的现象,比如出租车司机,餐饮制作,超市理货收银等,因为大量的机器替代人类,所造成的的中层管理者,无人可管,而引起的失业,这都是有可能的,当大量城市本地人口失业时,生存问题将会出现在眼前,我们不能要求所有城市本地人口都从事高科技含量的工作,因为不现实,这次的失业潮,将会是永久失业,无路可走,因为城市其本身是没有什么实际产出的,他所产出的东西没有什么是农村必须品,我能想到的只有两样,医疗和教育,当这些大量的城市本地失业人口,无法维系在城市的高消费时,他将会有两种后果,一种就是现在西方的美丽风景线,另外一种就是这部分人将会转移到次一级低端消费市场,
最后的结果就是农村因为其一级市场的原因,将会成为终极低端消费市场,来承载这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所有负面影响,在回到我们刚开始的论点,若是现在我们让农民把绿水青山当做金山银山来卖,到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后期,终极失业潮到来时,当城市物价跟农村物价一样时,城市的失业群体没有低端消费市场,来维系他的生存时,那么他们就只有第一条路可走了。这将会是一个很严肃的事实。
本来这个问题应该是美国先爆发,因为美国城市化率最早,最有钱,科技水平也最高,至少美国在一九八四年就明白工业革命的最终产物是什么了,因为终结者第一部就是一九八四年拍摄的,工业革命的最终产物肯定是机器人,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但是美国他们科技树点歪了,一方面由于他们的海洋文化,强盗文化,崇尚武力,他们把机器人的用途都归结在战争上,
典型的例子就是好莱坞所有关于机器人的电影,都有一种末日恐慌感,在美国眼里,不是机器消灭人类,就是人类消灭机器,反正人类和机器是无法和平共处的,因为美国建造机器人的主要用途就是用来消灭人类的,不论你是什么种族,你有什么信仰,你遵从什么制度,在机器眼中,都是碳基化合物,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美国老是悲观情绪多一点,其实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他们的耶稣给与他们的启示,若美国继续让机器致力于军事用途,那么结局就是现在好莱坞影片里所展示的,为什么中国就很难拍出末世类电影呢?在我看来没这个文化。中国人谁没事回想着天塌?
言归正传,第二自从二次大战,苏联解体,成就了美国的霸主地位,当他成为霸主后,他不好好发展了,想着吃现成的,于是就发明了一种可以收割全世界的工具,美元霸权,为了更容易的收割韭菜,在美元霸权的基础之上,又开发出了无数虚拟产业,例如股票,期货,并美化版的称之为金融服务,而且忽悠的我们无数人乐此不彼的往里面跳,尤其是城市中产,文化程度越高,越相信钱可以生钱。
由于他可以收割全球韭菜,导致他发展科技的动力不足,而另一方面,中国自建国以来,又在不断追赶,一方面他停了,另一方面我们在不停的跑,就造成了现在这样,本来应该在美国爆的雷,现在到我们头上了,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很可能在不就得将来,在中国也会发生。美国是因为华尔街的资本家占有了大量的资源,导致美国下层民众失业,无法维持生存。而中国是因为科技发展,机器人大量替代了下层廉价劳动力,导致民众失业,无法维持生存,性质不一样,但后果差不多。
像现在美国总统所谓的产业回归政策,其实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因为以后的发展方向肯定是机械化,无人化,就算产业回归,以后也不会增加就业率,相反,产业回归带来的技术提升,机械化,无人化效率提高,甚至有可能加剧失业率,除非不发展科技,只注重于低端产业,而低端产业收益又低,美国总统的思想说实话,有点掉队了。
产业升级,是肯定的,科技发展,也是必须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也是无法避免的,区别只不过是在那个国家,谁先谁后,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没有合理的办法解决的问题,谁能率先想到有效解决第四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冲击,谁就能领先一步,而问题就是大量失业群体的去向,我能想到可承载大量失业群体的地方就是农村,所以我们只能调整我们现有的经济结构,最起码让农村的产业升值,已获得更高的收益,而导致农村通胀,最后农村城市物价相等,这种经济模式,不太可行。
不能让农村通胀,又要让农村财富增加,怎么办呢?如果财富只是特指现金收益,那就是死路一条,但是财富并不是特指现金啊,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村,所有村民一家三口,每顿饭都有一斤猪肉,每人每年春夏秋冬都有新衣服,房子都是自家的,蔬菜瓜果不断,但是每个月只有五百的现金收入,这个村算不算贫困?我们现在只把贫困特指为现金收入少,这其实是认知存在偏差的,现金收入的多寡并不能完全真实的反应出人民的幸福指数,我们真正的富足,其实体现在实际占有物资的多寡,与消耗的比例,并不是说现金收入的增加,就一定能同时增加实际的生活成本,我们现在其实应该让农村回归到实物本质,让其能更好的维持在没有通胀的环境中,以便能够更好的承载危机。
还有就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片面的相信,并且推崇数字算法,比如我们很喜欢说的人均大法,二零一九年据不可靠统计,我们的人均收入九千八,这是按照全国人口十五亿算出来的数,这十五亿人口中的老人孩子并没有剔除在外,按照这个数据,一个五口之家老婆,孩子,爸妈,年收入总共应该是开六十万了,我们应该很幸福了,但现实是全国六亿左右人口收入不足五千,一个五口之家,只有两个劳动力,总共才十二万,只是人均收入的五分之一,
再比如据不可靠统计,我们现在应该有十四亿人有房子,有一套房子的因该是八亿人口,两套房子的四亿人口,三套及以上的一亿人口,人均拥有房产一套半,我们现在到处充斥着这种迷之统计学数据,而处在一种说不好听点,叫做自我陶醉,自欺欺人的状态中,人均大法其实是很操蛋的一种统计学,他是把富足人群所拥有的物资,在账面上做了调整,实际物资占有数据与比例,根本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你这跟做假账有什么区别呢?
还有我们现在所追求的GDP排名,我们认知的幸福感来源,应该有两种实现方法,一种是我们现在所大力推崇的,现金收入的大量增加,就可以购买到所有所需要的商品,幸福感就有了,但怎样获得大量的现金收入,这是个问题。另外一种就是我们所有所需要的商品,都不需要花钱,那我们的幸福感也有了,但怎样让所有的商品零成本,这也是个问题,而这两种社会发展形态,在中国都出现了,这就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形态的碰撞,GDP其实就是第一种形态的统计方式,及交易所产生的增加值,但是他无法全面的反映出第二种形态的有效统计啊,在农村我今天吃了张三的三根黄瓜,张三明天吃了我的五根玉米,这次我盖房子,李四来给我义务帮忙,下次李四盖房子,我去给他义务帮忙,没有产生城市的所谓交易增加值啊,单从统计学来说,农村是零增长,但房子,物资确实都拥有了,我没种黄瓜,可我吃到黄瓜了,我他没种玉米,可他也确实吃到玉米了,这种现象,用现有统计学计算,怎么解释?
解释不了,而我们又现象性的,相信并推崇美国给我们的统计方法,和逻辑理论体系,于是我们就出台了一些在实际基层看来,很荒谬的规定,例如没有食品安全许可证的加工类生产,都属于违法,一经发现,都要取缔并罚款,那么我本村自己酿的酱油,醋,酒之类的生活用品,我本村人自己用可以吗?也属于违法。一个村的人,抬头不见低头见,这都是在一起生活了几辈子的人,他们家酿的东西好不好,里面有没有什么不干净的东西,自己村里的人,心理能没有谱吗?有了食品安全许可证它就真的安全了吗?那食品安全检查免费吗?呵呵,
本来这些东西是没有成本的,原材物料自己地里种出来的,成本就只是我酿造的劳动成本,很低廉,我们非要强行增加生产成本,而且我们过于相信规模生产,因为他可以大量产生交易增加值啊,他原材物料需要交易,工厂维护需要交易,产品销售也需要交易,他当然会产生大量的交易增加值啊,也可以称为生产成本,但办厂子其最终还是为了赚取利益啊,当最终销售价格上不去时,想要获取利润就只有降低生产成本了,当员工工资无法降低时,就只有降低原材物料的采集成本了,所以我们现在在城市里的生活物资,酱油,醋,酒等他里面到底有什么东西?不知道。
你只能看他的配料表,反正大部分人也看不懂,所以就催生出了广告产业,现在的产品并不是比较谁的东西好,而是谁能在人们心中有个印象,现在的品牌竞争已经不再是质量竞争为主体了,若是这东西的牌子我没听过,那买的人就会很少,而且还会产生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你若是通过降价来吸引购买力,人们就会产生一种恐慌情绪,这牌子没听过,价格有这么低,肯定不是好东西,而若是标价抬高,人们又会产生一种嫌弃心理,这牌子又没听过,价格还这么高,谁买谁傻子!很矛盾。所以怎样能加深人们的印象呢?只能通过大规模不断而重复的洗脑,那就是广告。但广告也是成本的一种啊,最终还是会体现在交易价格上的啊。无解。
还有一个例子,我觉得挺有意思,我记得有一年我们山西有过一种流言,说是山西为了去除污染严重第一的帽子,研究表明蜂窝煤取暖和农村柴火和煤炭取暖,是污染的主要根源,所以全面禁止蜂窝煤,柴火及煤炭取暖,全面推行集中供暖,我记得这流言是在十月左右出来的,你要是春天出来,还有部分调整的可能,眼看还有十几天冬天就要来了,搞出这么个流言,稍微有点脑子的,我估计也明白,不会出结果,我记得过了不到一个月,又出来一个流言说去除前一个流言,挺有意思。
上述都只是单独对于所谓财富概念的理解与分析,推导,而良性经济增长,其实是经济循环,举个例子,古代受限于道路问题,运输工具问题等原因,造成单个个体外出,跨省的资源成本无限大,其实反过来看,跨省的资源成本,其本身就是一种良性的经济循环。
首先由于外出成本无限大,造成下层大众基本在附近活动,变相就造成了远亲不如近邻的良好社会风气,其次,能够跨省外出的,肯定是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大大减少了风险概率的发生,还有所谓的外出成本,其实还是生存成本,比如从洪洞县到北京市,交通工具就是马,这就使得他想要顺利的到达北京,就必须一个村一个村,一个镇一个镇的挨个过一遍,每个地方吃喝拉撒睡,行动做乐走都是消费,变相的带动了这一整条线的经济增长,有人说走小路,翻山越岭,速度快呀,但是风险那是成倍的增加啊,而现在,我们交通道路通畅了,交通工具丰富了,城市的中产阶级去旅游,都是直达,对于沿途的小村庄是不会有一点经济带动作用的。
在举个例子,山西是出了名的黄土高坡,若是坡顶有一个旅游点,但从刚下飞机或者火车,到坡顶的旅游点,要路过五个小型村庄,我们是选择一趟直达公共交通工具呢?还是选择一个一个村庄的趟着过去呢?我相信选第二中的很少,如果强制要求,还会被扣上旅游团队,被强制消费的大帽子。这其实就是现在为什么我们无法把点源经济,转化成面源经济的根本原因。
第二点就是我们现在所认为的经济活动,是单单只让资金,资源流动,而让所有的单个个体停滞,并不是让个体,资金,资源一起流动的经济运转模式。换句话说,北京的烤鸭很好,并不是让所有人去北京去吃烤鸭,而是把烤鸭做成包装化,便于长时间保存,贩卖,这个例子可能不太好理解,
比如这个村柑橘树很多,到了收获的季节,柑橘滞销,我们并不是想办法,组织外地人口来本地消费,而是把柑橘包装化推广到各地,在我看来,其实把柑橘包装化,名义化相对来讲,太简单粗糙了,即使包装之后的柑橘大卖,我认为实际农民收到的收入,增长的也有限,因为包装需要成本,销售渠道的打理需要成本,运输保养需要成本,相反农民只不过是照顾几个树,成本是最低的,挤压利润空间,也只可能挤压农民的收入空间,反过来就不一样了,若是能吸引大量的人在柑橘成熟的时候,来本地消费,运输成本没了,包装成本没了,新鲜度也有保障,你吃哪个,摘哪个,宣传成本从只单一的宣传柑橘这一种农作物,而变相的成为宣传整个地区的所有农业产业,其最终目的是让农村稳定,让外来高收入人群感受到,本地低端消费市场的整个大环境,这才是首要目的,而不是变相推高农村的物价,通胀等基础形态。
真正意义的良性经济循环,应该是农村作为一级市场,为城市提供原材物料,城市作为二级市场,通过加工一级市场的原材物料,取得经济收益,然后二级市场的获利者,在通过旅游回乡等形式,返还一部分利益到农村,以此实现共同富裕,这才是真正意义的正向循环。
这也解释了我们古代,为什么会有告老还乡,衣锦还乡,落叶归根等文化习俗,其根源就是希望拥有一定财富的上层阶级,返还部分财富去农村,以此来缓解贫富差距的拉大。再有以前我们也是不可以贷款买房的,这就使得大部分在城市工作的中产阶级,不能在城市落地生根,其主要人生规划就是在城市赚钱,回农村养老,从而迫使在城市工作的中产阶级不能放弃农村关系的维护,这也变相的使得一部分财富回流到农村,也有效的缓解了贫富差距的拉大。
自从可以在城市贷款买房之后,我们一直认为这种消费未来的观念,他是一种进步,我们一直认为我们以前,攒一辈子钱,来卖一套房,在住几年没了,是一种落后,但是我们真的存在赞一辈子钱,来买一套房的社会现象吗?其实仔细思考一下,这种现象并不存在,在不能贷款买房的前提下,我们一般都会选择可以买得起房子的地方居住,并没有多少人认为自己非要在超出自己预算的地方买房,用一生的时间来买房,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太强,
这种消费未来的观念,他间接弱化了城市资本回流乡村的渠道,乃至于现在贫富差距不断加大,他也弱化了外来打工者与农村的人际关系的维护,因为没时间,房贷一贷就是三十年,人际关系的维护,也是要成本的,不论是财力上的还是时间上的,所以什么告老还乡,衣锦还乡,落叶归根,到现在为止,基本可以称得上是历史了。因为基础条件不存在,后续演变也就不成立。这是城市中的外来打工者。
按常理来讲,中国的经济循环本来就应该是农村本地供养城市,城市本地隔三差五去农村消费,以此来形成良性循环,但现在有两个方面成为阻碍,一个就是全面推广城市化,城市的本地人在城市,住高楼,坐汽车,到了农村还是住高楼,做汽车,生活体验基本为零,变相的降低了,城市人口流向农村的欲望需求,第二我们学了二三十年的西方文化学,导致我们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群体,越是向往西方的生活,越是看不起我们本身的生活,一方面我们自己农村没搞好,另外一方面我们大力宣传西方的种种优点,这就导致最富有,最上层的那部分群体,他赚了中国的钱,他跑到外国消费了,这就变相的加大了我们经济循环的缺口,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也是我们过分相信城市理论的结果。
城市中产阶层,宁愿相信钱可以平白无故的生钱,这种荒谬的理论,往股市,期市,房市里砸钱,也不愿意,拿出来去农村消费。这种可以说是畸形的逻辑体系,居然没人质疑,还可以维护运转很多年,在我看来,实在是不可思议。
举个简单例子,现在的房价居高不下,我们出台了各种政策,运用种种手段来限制,压制房价,在我看来根本没有看穿问题的本质,房价过高并不是城市本身出现了什么问题,所以你用城市手段控制房价,有点答不对题了,在我看来房价过高的问题很好解决,他根本就不是个问题,房价高是因为需求大于供给,需求又是人口膨胀引发的,人口膨胀主要因素是外来打工者多,外出打工者多的关键,在于他在本地得不到与外出打工同等的收入,只要我们重点抓住本地建设,使得大量外出打工者都可以在本地生存,那么城市问题他就不是问题了啊,以北京为例,据不可靠统计北京外来打工者占常驻总人口的四成,意思就是说如果没有外来打工者这个群体了,北京不夸张的讲四环以外将会成为空城,房价还会成为问题吗?开什么玩笑。
那么外来打工者有可能全部本土化吗?很有可能,并不是我们的本土建设有多好,而是科技发展太快,有兴趣的可以看我工业革命,因为随着科技发展,城市不能提供大量工作岗位了,你外来打工者来了也没活干,你不会去你能干嘛?所以房价崩溃,在我看来是必然的,而且随着我们的产业升级加速,我们的房价崩溃也在加速,我真不知道照这样发展下去,其最终会发生什么结果。
还有就是现在城市所谓的产业虚拟化,典型的例子,以前我们认为玩游戏就是玩物丧志,但是现在不是了,现在城市到处充斥着游戏产业,而且还在不断壮大,我们现在居然相信游戏产业的增长是实际的有效增长,这简直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因为无论是电脑游戏还是手机游戏,他都是限制人们行动能力的,在玩游戏的时候肯定是在固定的场所内,你肯定不会想着去农村走走看看,一方面房贷限制了人们几乎半生都必须为这座城市服务,而虚拟游戏的蓬勃发展,又限制了人们外出活动的需求欲望,所以城市的财富一部分流向国外,一部分自身内部消化,跟农村半毛钱关系没有。他贫富差距可不就是越拉越大。
而且我们现在还大量给国外提供基础建设,其实这个策略,在双方都遵守规则的情况下,其实是互惠互利的好政策,麻烦再有,国际形势并不是双边所能完全决定的,某国的强加干预,很可能会使我们蒙受大量损失,这还是其次,关键在于干了活,最后还不一定能落个好,指不定还会反目成仇。把我们当敌人看待,根源一方面在于外力干预,还有一方面在于对外宣传。
宣传这方面我不知道孔府学院是谁的注意,反正推行这套宣传政策的人肯定是把全世界都当做中国人来看待了,以为中国文化即是教育文化,所以外国人想了解中国最好的办法还是学院。这就有点理想化了,其实说实在的没有多少人喜欢上学的,宣传还是要靠讲故事,现在叫拍电影,只有电影艺术才能让其他国家更好的,更快的,更全面的认识了解中国。现在的麻烦是我们的电影产业以实际利益为前提,赚钱才是第一目的,让外国了解中国这种使命性的要求,不在现有电影资本的考虑范围之内,
唯一算宣扬中国文化的片子也都是一些革命故事,其主要作用还是在于加强本土的爱国教育,要不然就是所谓中外合资,用洋人的方法,讲中国故事,长城就是典型的例子,人类打小怪兽,取了个中国名字,其实跟中国故事半毛钱都挨不上,最后外国人看不懂,中国人也看不懂,最终我们只看到了多大的制作团队,耗费多少时间,成本多少个亿,上海堡垒也是这些东西,人类打怪兽,宣传也是这套,除了流浪地球输出了我们中国的集体意识,其他没有了。这其实是资本导向问题,更进一步这是社会舆论,社会氛围导向问题,
总体而言,在我看来我们中国问题其实很严重,也很多,未来向好还是怎样,不能确定,不过唯一我认为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说有一个国家可以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冲击下,维持住并更进一步向好发展,我认为必是中国无疑,第四次工业革命并不是简单的一次产业工具的升级,他更深层次的其实影响到了现有全球的所有制度体系,及经济循环规则,如果提前没有准备好,谁先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谁先死,走的越快,死的越快。
下一节我想谈一下中美摩擦中,美国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