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服装加工 >> 服装加工介绍 >> 生产端成本接连上涨零售端价格普遍下降
河南商报首席记者杨桂芳文/图
已经连续多年上涨的羽绒服市场,今年遇到了多年未见的行情:实体终端零售市场价格下降,上游生产端价格不断上涨。
现在市场处于一种两极分化状态:供货端不知道下一批货是不是已经走在了生产线上,供货价是否会持续上调;实体零售端则对高价位产品是否铺货颇为敏感,更希望实现品爆快销。
最先感受到价格上涨的,是二批市场。“现金买货”这种被行业称为十年难见的现象,在今年十月份之后就出现了,虽是极端少数个例,却也引起行业一阵躁动。
在郑州做了20多年服装批发生意的尹东亮,一天有大半的时间在协调产品能否上生产线问题。
“哥,真没招了。”10月底,尹东亮为一单件服饰代加工订单而犯愁,多年合作的代工厂面对他下过来的单子,只得直白地告诉尹东亮自己的难处,因为对方也不敢保证什么时候能够将订单上到生产线上,何时能够交货。
尹东亮也理解,双十一之前,服饰生产工厂和代加工企业都是满负荷状态,对方连为熟人寻插队的机会都没有:不少企业所接的订单量在十月初的时候就已经排到了年后,实在不敢再接。
最先预测到今年羽绒服生产会比较紧张的,是布艺厂。
绍兴市一家纺织品企业负责人用“很突然”来描述今年市场的波动。在今年10月初,他的企业忽然接到了30万米布品面料生意。“这个订单来得很突然,对方谈好价格,立马付钱。”他说。
除了布品面料,羽绒涨价也如过山车。浙江一家羽绒服生产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羽绒价格从之前的十几万元一吨,一度冲到32万元一吨,临近双十一时价格才稍微回落,稍低于30万元一吨。
相比往年,这个价格不算峰值,可今年价格的过山车让生产端感到“惊心动魄”。原因在于往年淡季时羽绒价格为20多万一吨,随后逐渐上升至26-33万元一吨。但今年淡季时期恰是疫情后,生产端几无订单,原料厂、加工厂都在为订单发愁,谁承想订单密集在10月前后,让今年羽绒价格直接从四五月份的十五六万一吨,一举冲到30多万一吨,没了中间的价格缓冲。
上涨的源头到底在哪里,整个产业链谁也无法说清楚,只感到整个链条都在涨。
上述纺织品企业负责人认为,是化纤厂中间的贸易商推波助澜。他给出的理由是,今年10月初,化纤价格开始以每吨几百元的趋势上涨,这种持续的涨幅也让中间的贸易商不断传递着化纤厂供货紧张的信息,但这种信息并不真实。有两个事实可以证明,一个是彼时只要打钱化纤厂就会发货,这说明是有货的;另一个是在经历过十月初短暂的价格上涨焦虑后,化纤厂原料供应价很快趋于平稳。
一家成品服饰生产厂家负责人说,根据历年惯例,在双十一前都会出现上游绒类面料工供应紧张情况,只是今年加价拿货、提前付款的现象十分少见,打破了往常的先订货、再支付费用的稳定协作链条,这让市场感到不安。
这种不安也体现到了批发端。河南商报记者走访服饰批发市场发现,不少商户细心地在门店张贴出“有货”字样,可见供应端货品之紧张。
是真的缺货吗?一服装批发市场老炮坦言:其实缺货是一种假象,按照国内服装厂目前的产能,供应内需不成问题。感到“缺货”的原因在于往年生产周期比较长,一般是从4月持续到元旦,但今年四五月生产厂家几乎无订单,六七月才开始生产,整个生产周期压缩,加上代加工厂生产力不够,工人成本上涨,生产环节人力和时间双重紧张压力,给批零市场带来上游供应紧张的假象。
只是,如果原料和加工成本再涨,成衣生产工厂将面临着终端批发市场进货更为谨慎的压力。
尹东亮则给河南商报记者算了一笔账:除了布料价格上涨外,代加工费已经从之前的30元/件上涨到43元/件,单代加工费就上涨了近30%,一件冬衣的制作成本已经涨到极限。
“当代加工费是42元、43元的时候,成本是持平的,再涨,卖出去就是亏本。”尹东亮说。
一位服饰批发老炮坦言,疫情让市场供应趋于理性,比如今年批发端对进货量尤为谨慎,大家更趋向于多频、小量进货。疫情让整个服装产业链看到了曾经疯狂囤货下的危机,高库存、难以控制的预付模式、爆款生命周期不断缩短,诸多因素让服饰人不敢像往年一样囤货豪赌,曾经存在市场上的、虚幻的泡沫,正在被挤压出去。
在实体零售市场,羽绒服价格反而有普降趋势。
去年羽绒服在终端市场普涨-元引起舆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3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