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服装加工 >> 服装加工资源 >> 走向振兴卢氏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攻坚回眸
潮平两岸阔——卢氏县城掠影王天定摄
卢氏县建设的全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兴贤里社区聂金锋摄
行驶在卢氏县崇山峻岭中新修的平坦、宽敞的乡村柏油路上,平稳而舒适;放眼望去,漫山的连翘、丹参、白芨、山茱萸迎风招展;遍地的核桃、香梨、苹果、猕猴桃随风摇曳,被绿色层层包裹着的远山近峰,清澈的溪流在山间欢快地流淌。
穿行在这“中国天然氧吧”、负氧离子含量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大城市的绿水青山中,不时看到成群结队前来度假的游客,尽情地欣赏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忘我地徜徉在景色秀美、清新醉人的山水之间。
当汽车驶进几乎任何一个山与山之间的开阔地带,甚至是比较大的山坳,你都会看到:
要么是竣工不久的中药材加工企业,把当地盛产的连翘、柴胡、丹参、桔梗加工成银翘、丹参粉等中成药,运往全国各地,把药材的价值提升几倍甚至十几倍。
或许是新建的食品加工厂,以核桃、食用菌、橡仁为原料,生产出的核桃油、香菇罐头、橡子凉粉等食品,几天后就会摆上城市超市的销售专柜。
或者是崭新的、和城市学校相比硬件设施毫不逊色的中学或小学,不同的是,这里的环境更幽,校舍更新,琅琅的书声给静谧的山乡带来浓浓的文化气息。
也许是设计新颖、与城市居民小区一样的现代化易地扶贫搬迁小区,其不同之处在于,这里的楼房只有6层,楼间距更宽,建筑密度更低,不远处与之匹配的扶贫车间里,搬迁群众正聚精会神地加工服装和电子元器件。
在这科技的、文化的、现代的深山区里,在这绿色的、诗意的、奋斗的土地上,你恐怕无论如何也不会和一个四五年前仍然是信息闭塞,道路不畅,基础设施短板突出,贫困人口众多,脱贫难度极大,全省贫困程度最深的国家级贫困县联系在一起。
然而,历史无法更改,但现实却可以奋力书写。
锻造一支打硬仗的队伍
卢氏,我省西部一个典型的深山区县,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坐落着大大小小座山峰,层峦叠嶂。发源于座座山峦的多条河流涧溪,在卢氏大地纵横逶迤,构列出山大沟深的地理地貌,形成一个个难以逾越的屏障,把38万卢氏人民层层分隔在一个又一个狭小的圈子里,环境相当封闭。
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涵养区,卢氏是河南省少数几个不对外开放县,资源开发利用和项目引进受到很大限制,经济发展受掣肘,脱贫的步伐落后于时代的节律。截至年年初,全县仍有贫困户户,贫困人口人,贫困发生率达18.9%,脱贫攻坚任务异常艰巨。由此,卢氏是省长的扶贫联系点。
年年初,肩负打赢脱贫攻坚战重任,王清华由三门峡市湖滨区委书记调任卢氏县委书记。这位经过多个重要岗位历练,年富力强的县委书记深知:脱贫攻坚是一个战场,有大量的任务等着他们去完成,有许多意想不到的难题需要他们去克服,对各级党员干部的执行力和创造力是一个现实检验;脱贫攻坚更是一个考场,各种优惠政策很密集,各种投入很庞大,对各级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廉洁作风是一个严峻考验。
而现实并不令人乐观:当时卢氏相当一部分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缺乏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堡垒作用难以发挥;不少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评论员多,战斗员少,起不到先锋模范作用。在一些农村甚至流传着,“党员不党员就差两毛钱”。意思是说,党员和群众没有什么差别,不同的只是每月要交两毛钱党费。
由于一些党员干部心思不在工作上,为民服务意识淡薄,处理问题简单粗放,致使卢氏县上访事件一度占到三门峡市的七成。
一边是必须打赢的硬仗,另一边是急需提升能力、优化作风的队伍。
作为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王清华曾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县委书记就要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重要讲话。他明白:党的建设历来是同党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党员干部的崇高理想不会自发产生;不将理想信念教育深度融入脱贫攻坚,党员干部的坚定信仰就不能得到检验和坚定。他决心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脱贫攻坚高质量。
当时也有人提出,脱贫攻坚任务这么重,哪有时间加强党的建设。对于不同意见,县委召开会议统一思想。
于是,一场以打赢脱贫攻坚战为目标、内容丰富的党的建设在卢氏有序展开。既有在固定时间各级党员干部学系列讲话、学党章、上党课、观看扶贫先进人物事迹录像,也有对本村、本乡、本县脱贫攻坚中的大事进行商议和评议;既有上至县委书记、下到普通党员佩戴党徽、亮明身份,也有把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情况以积分形式进行量化,更有对村“两委”班子的选优配强。
内容很多,但每一项都有明确的指向。譬如戴党徽,看似是形式,而实际是实实在在的内容。因为戴上党徽,就亮明了身份,不该说的话不能说,不该做的事不能做;戴上党徽,党员干部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就会油然而生,帮扶意识、担当精神就会增强。
县委一班人尤其重视在脱贫攻坚一线考察识别干部、选拔使用干部。他们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的要求,让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无论是调整重用和提拔的干部,还是召回、撤换不胜任的干部,均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可,没有发生任何不良反应,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在正确的用人导向中逐步形成。
理想信念不断坚定的党员干部,在良好的政治生态中也发生着显著变化:
解决难题的能力在提升。精准识贫,是脱贫攻坚战中的第一个战役,也是能否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在识贫阶段,起初卢氏和其他县一样上报的贫困户数均高于实际的贫困户数。如何把上报的“水分”挤出去,又能让被挤出去的人心服口服?
一个看房、看粮、看劳动力强不强、看有无读书郎;问农户、问邻居、问村组干部,算准收入账、算清支出账,召开初评会、终评会,初评结果公示、终评结果公示的精准识贫法,由扶贫干部李清东发明,得到普遍认可。后经省领导补充完善,被命名为“”工作法,在三门峡全市推广。
执行政策的能力在提升。有了好的方法,还要不折不扣地执行。扶贫是利益的再调整,当贫困户能够享受一系列优惠政策,对人们有着相当的诱惑。如果识贫不能做到精准,不仅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无从谈起,还极易引发社会矛盾。
利益面前,有人对瓦窑沟乡高河村党支部书记乔忠科的母亲说:“你娃子当支书,咋着也得给你弄个低保指标吧。”乔忠科听说后诙谐地告诉母亲:“你要能吃上低保,肯定是全村最后一个。”正是乔忠科们不为利益所动,秉公办事,清正廉洁,确保了脱贫攻坚战的第一个战役——精准识贫的顺利进行,为精准脱贫奠定了基础。
迎难而上的作风在形成。脱贫攻坚的重点在农村,不同的贫困村、不同的贫困群体,贫困的程度不同,致贫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扶贫要做到精准,就必须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而这些精准策略坐在办公室是无法制定出来的,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深入基层、融入基层、了解基层。
在脱贫攻坚中,卢氏县委一班人不仅是运筹帷幄、谋篇布局的指挥员,更是冲锋陷阵、身先士卒的战斗员,县委书记王清华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为方便深入山区农村调查研究,王清华在办公室里备着一双球鞋,在车里也同样备着一双球鞋。尽管公务繁忙,但只要一有时间就往基层一线了解实情,上任不满3年就跑遍了全县个行政村,被群众亲切地称之为“球鞋书记”。
加强党的建设和阵地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特别是县委一班人的率先垂范,激励着奋战在一线的党员干部全身心投入脱贫攻坚中,吸引着更多党员干部争相到脱贫攻坚一线经受锻炼,增长才干。
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
脱贫攻坚说到底是一场通过对贫困群众进行“输血”,进而增强他们“造血”功能的攻坚战。扶贫不扶懒是脱贫攻坚的基本原则,作为脱贫的主体,只有贫困群众“造血”功能增强了,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
然而就卢氏而言,相对封闭的环境禁锢了一部分贫困户的思想,使他们安于现状、甘于贫困。加之当贫困户能够获得不少物质利益,在一些人的内心深处滋生了“等、靠、要”的思想。以至于出现了以“石懒汉”“莫麻将”为代表的“等、靠、要”的个体典型,和以朱阳关镇漂池村阳坡庄(绰号懒汉庄)为代表的“等、靠、要”的群体典型。
要解决物质贫困,必须消除精神贫困。要清除“懒”的细胞,就要输入“勤”的基因。
把身边的典型树起来:
杨书春,一个左腿高位截肢的残疾人,为了生活,起早贪黑学习香菇种植技术,成为远近闻名的香菇技术员。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他把自己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贫困群众。
卫飞舟,一个自幼脑瘫、双腿残疾,只有左手勉强可以使用的残疾人,却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一只手熟练地在网上进行交易,脱贫致富。在他的指导下,多户贫困户开设了电子交易网站。
这些典型经过各类媒体广泛宣传、红头文件大力表彰、各种会议详细传达,让他们的事迹家喻户晓、脱贫的精神人人皆知,使他们成为全县38万人心中奋斗的楷模、学习的榜样、耀眼的明星。
身边的典型最有可比性,身边的典型最具感召力。杨书春、卫飞舟的感人事迹不可能不对那些肢体健全的贫困群众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不可能不让他们审视过去,重新谋划未来。
把脱贫致富的项目定下来:
一部分贫困群众消极等待,找不到合适的致富项目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扶贫干部发扬焦裕禄对群众的那股亲劲,把为贫困群众找准脱贫致富项目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有效抓手,想尽一切办法,做出最大努力。
横涧乡畜牧村过去依靠种植小麦玉米,人均耕地少,收入上不去。村支书雷章有几年前就尝试着带领乡亲们摆脱贫困,但由于没有找准合适的致富项目,钱花得不少,乡亲们依然很贫穷。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他想起过去这儿的山里长有很多野丹参,很值钱,就萌生了带领乡亲们种植丹参的想法,在详细征求专家的意见并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就召集村“两委”班子和村民代表开会,说以后不再种小麦和玉米了,全部改种丹参。
看着乡亲们既兴奋又担忧的眼神,雷章有打定了主意。他当众宣布:种丹参的近4万元种子和化肥钱,由他垫付。将来赚钱了,乡亲们还;不赚钱,就不用还了。
有雷章有兜底,乡亲们打消了顾虑。当年,全村每家每户都种植了丹参,普遍长势良好。
丹参的生长期是2至3年。贫困户闫建民种了5亩,第二年就收入了10元,还领到了元的种植补贴,摆脱了贫困。
像雷章有这样带领贫困群众找准脱贫致富项目的党员干部非常多。连翘种植能手、双龙湾镇东虎岭村委会委员、共产党员韩建武,为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专门成立了“卢氏县益生连翘专业合作社”,手把手给贫困户传授连翘种植技术,免费为他们加工连翘,户贫困户由此走上种植连翘的脱贫之路。有了脱贫的项目,就有了致富的希望。
把贫困群众脱贫的干劲鼓得足足的:
对于刚刚在脱贫致富路上迈开步伐的贫困群众而言,激励他们甩开膀子加油干是最精准的扶贫。“双扶驿站”由此应运而生。
所谓“双扶驿站”,即把帮扶单位逢年过节送来的款物集中起来,将贫困群众投身脱贫攻坚的进展情况以积分的形式兑现日常用品。按照“个人申报—评定审议—张榜公布—兑现积分”四个环节进行,既让贫困群众有“跳起来摘桃子”的压力和动力,又要有摘得到、兑现得了的满足感和自信心。
一个思路的转变,诞生一个智慧的方法;一个智慧的方法,匹配一个恰到好处的运用,将社会爱心奉献与贫困群众个性化需求精准对接,把“输血”的捐赠,秒变为“造血”的动能,实现了从精神到物质的双扶。
对“双扶驿站”,领导高度赞许,三门峡全市推广学习。
帮扶无处不在,激励无时不有。一批批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奋斗,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使“石懒汉”“莫麻将”们再也坐不住了,“莫麻将”在无人与其“对弈”的落寞中悄悄摘掉了麻将馆的牌子,办起了生产资料门市部;“石懒汉”也在全村人纷纷摆脱贫困的感召中逐步改掉了好吃懒做的坏毛病,走上了种菇脱贫之路。
阳坡庄的9户、32口人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发挥山大林多,发展空间大的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核桃、连翘等产业,家家都有三个以上脱贫项目。仅仅三年,阳坡庄家家脱了贫,其中5户实现小康。在村民们的强烈要求下,经有关部门批准,阳坡庄更名多彩自然村。
“要我脱贫”的人迈开了“我要脱贫”的步伐,脱贫攻坚的大潮必然涌起新的脱贫致富典型。
瓦窑沟乡古寨村的黄怀敏是一个朴实的山里人,长达15公里的月子沟的尽头有几间土坯房就是他的家。他和妻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虽然拮据,但也紧巴着把一双儿女养大成人。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经过排查,黄怀敏被定为贫困户,这让他觉得很丢人。他决心利用党的好政策,发展多种经营,尽快脱贫致富。他先是贷款将0袋香菇扩大到2万袋;又通过土地流转,种了12亩黄心猕猴桃;还买来书籍,一边钻研,一边种了3亩名贵中药材。尽管很累,但很快乐。仅仅两年时间,黄怀敏就盖起了5间大瓦房,添置了家具、家电,把女儿风风光光嫁出门,加上儿子在西峡开办街舞培训班的收入,去年全家进账至少也有20万元。随着猕猴桃和名贵中药材进入盛产期,黄怀敏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
潘河乡梅家村的杜犬血本是一个勇闯市场的人,在卢氏县城开办过货运信息服务部和汽车修理门市部,但都因经营不善而血本无归,连老婆也离他而去,无奈之下只得孑然一身回到了梅家村与他年迈的父亲相依为命。年,父亲去世,留下了3间破烂不堪的土坯房和2万多元债务。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从精神上彻底击垮了杜犬血,他依靠政府和社会的救济,能混一天算一天。
面对萎靡不振的杜犬血,驻村扶贫干部没有放弃,他们三番五次与其坦诚交谈,使他早已麻木的心灵受到了触动,村委会安排他当护林员,一个月有元的公益岗位津贴,又帮他从事工程劳务增加收入,终于唤起了他通过劳动脱贫致富的信心。
一次,他收工回来,站在洛河岸边,面对三面环水的村子,仰望着青翠的群山,突然来了灵感:“我要是在这里开办一个农家乐,何愁吸引不来成批的游客?”从此,一有空他就到洛河滩上捡鹅卵石,准备建筑材料。年8月,总投资12万元、占地平方米、能同时容纳50人就餐的农家乐——梅园正式对外营业,当月赢利1万元。
初创成功,让杜犬血信心大增。他计划再建一个平方米的农家乐宾馆,打造吃、住、游于一体的具有梅家村特色的观光休闲农业项目,带领本村贫困群众共同致富。
一批批贫困群众通过努力脱贫致富的事实,一次次验证了习近平总书记那句名言: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一次斩断穷根的大搬迁
山大沟深的卢氏深山区,沟壑纵横,平地稀少,沟沟岔岔就成了不少群众世世代代的居住地,形成一种特有的居住现象:“一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多则三五户,少则一两家。”
在那靠岩石支撑的峭壁之上,无法打井,为了生活,他们就挖水窖,收集雨水。那里,地无三尺平,崎岖路难行。那里,经济发展空间狭小,脱贫难度极大。
尽管国家年年对那里的群众进行帮扶,但因生活成本太高,致富门路太少,总是跳不出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怪圈。
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搬出穷窝,走向新的生活,是这方百姓日日夜夜的梦想和萦绕心头的期盼。
随着脱贫攻坚战在卢氏打响,这期盼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这梦想终于有了圆梦的重大契机。
经过“”工作法精准识别,卢氏县共有需要易地搬迁的贫困户户人。这一搬迁人口,占到了全省易地搬迁总量的八分之一。
易地搬迁,是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环节最多,涉及面最广,质量要求最高,任务落实最细的一项工作,是脱贫攻坚中的坚中之坚、难中之难,更何况3.3万多人这一庞大的搬迁数字。能否圆满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对卢氏各级扶贫干部确实是一次全面检验。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卢氏县的决策者决心通过易地搬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美好生活的现实。在搬迁的每一个环节他们都与卢氏实际紧密结合,高起点设计、高标准规划,创造性地出台了具有卢氏特点的搬迁选址原则——“五区搬迁”,即靠近城区、靠近产业园区、靠近乡镇镇区、靠近旅游景区、靠近中心村。
围绕“搬得出”。卢氏县严格按照“五区搬迁”的要求选定搬迁地址。
“五区搬迁”对于其他地区不是什么问题,而对于“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卢氏就非常不易。走遍面积达平方公里的双槐树乡,却找不到一块能够集中安置户搬迁户的平地,经过反复勘察,他们决定使用炸药开山劈石,再用挖掘机持续挖了7个月、运走8.5万立方米土石方、填沟造地60亩后,才平整出一块28亩大的搬迁地址。
负责搬迁选址的党员干部,就是以这种有条件要选好搬迁地址的高标准,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选好搬迁地址的严要求,共选定搬迁安置点55个,其中,城区1个,园区1个,镇区19个,景区3个,中心村31个。
突出“稳得住”。在资金使用上,以不给搬迁群众增加任何负担为底线,严格执行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的统一标准,同时给每一户搬迁户以五种安置点自由选择的空间。把中央财政补助及省级平台融资的人均6万元,和旧宅腾退复垦券交易的11.亿元资金,最大化地用于小区建设及后续发展。
在建设规划上,县里要求每个小区必须做到“五通”,即通水、通电、通路、通网络、通广播电视;“六有”,即有学校、有公厕、有文化广场、有便民超市、有垃圾中转站、有标准化卫生室;“七化”,即道路硬化、路灯亮化、社区绿化、环境洁化、容貌美化、污水净化、垃圾无害化。
在小区建设中,依据县委、县政府做出的承诺,自年年初起,到年9月底,所有安置点全部建成。这意味着,在两年半的时间内要按照“座座有特色,处处皆风景”的要求,全县要建设多层楼宇栋、农家院落套、景区民宿89套。
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为圆满完成任务,卢氏县特事特办,实行“先行用地、先行建设、边建设边完善手续”的用地政策,采取施工许可、环评、实施方案“容缺后补”的特殊办法,最大限度节省时间。
施工单位更是争分夺秒、分班作业,做到“小雨不停,大雨搭棚,夜里掌灯,昼夜施工”。分管县领导24小时现场办公,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问题;相关领导每人包一栋楼,一包到底,全力推进;监理公司从材料购买到施工的每一个环节,实行全程监督,确保工程质量。
在各方全力奋战下,55个安置点如期建成,创造了卢氏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质量最高的建设纪录。
确保“能致富”。卢氏县大力招商引资,在55个搬迁安置点建设产业基地71个,建成扶贫车间4个,建成光伏电站8个,提供就业岗位个,实现产业配套全覆盖。
搬迁,那是一个个令人动容的场景。3.3万多名搬迁群众开着农用车、乘坐公交车,扶老携幼,从大山深处,从座座山腰,从沟沟岔岔,向着城区、镇区、景区、园区和中心村附近的安置点进发。历史上任何一次搬迁伴随的都是万般的无奈和说不尽的惆怅。而卢氏3.3万多人的大搬迁,每一个人都满怀着憧憬、传递着喜悦、流淌着幸福的泪水,一分钱没花,挪出了穷窝,搬进了“五通”“六有”“七化”的现代化小区,住进了价值十几万元至几十万元,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结构合理的三室一厅或二室一厅的套房,一步跨越几十年。
双槐树乡庆家沟村70岁的聂玉兰老大娘,在搬到小区的十几天里,天天都恍若做梦一般,遇到小区里的那些年龄差不多的老姐妹,都会拉呱上几句几乎是相同的话语,“大嫂,我做过梦,但没梦到过这样的条件;我想到过脱贫,但没想到我一搬出来,这贫困户的帽子眼看就能摘掉了。”
聂玉兰老伴病故多年,和三儿子一家五口人住在已是摇摇欲坠的5间土坯房里,生活来源是儿子一年在外打工挣来的0多元钱。搬到安置点平方米的房子后,再也不用提心吊胆过日子了。儿媳妇到扶贫车间加工电子元器件,一年收入近2万元,自己一年还有将近0元的低保金。老人每当谈到这里,泪水就会止不住地往下流,“国家的政策太好了!党员干部太好了!我高兴啊!”
“阳光照大地,和风惠豫西。精准扶贫号角响,干群凝心力。千栋高楼起,万户迁新居。易地搬迁政策好,党恩永铭记。”诗言志!类似这样表达对党无比感恩的诗歌,被搬迁居民精心装裱后,工工整整地挂在各家客厅最显眼的位置。
“幸福乐园,人间天堂”“党恩深似海,国爱重如山”“精准施策惠民生,产业扶贫铺富路”。词言情!这些贴在各家各户大门上情意满满的对联,展示出搬迁群众奋力奔小康的自信与豪迈。
这是一次斩断穷根的大搬迁,3.3万多人从此跳出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怪圈;
这是一次走向富裕的大搬迁,3.3万多人由此朝着小康目标阔步向前;
这是一次极具借鉴意义的大搬迁,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相继在卢氏举办。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脱贫摘帽,着眼乡村振兴,是卢氏推进脱贫攻坚的基本遵循。在谋划产业脱贫这一根本之策时,卢氏县的决策者更是牢固树立“跳出农业抓扶贫,跳出农村抓扶贫,跳出扶贫抓扶贫”的大扶贫理念,在深刻洞悉卢氏县情的基础上,依据卢氏的优势所在与责任担当,高起点谋划、大手笔布局、高强度推进。
作为山区县,卢氏的困局在山,优势同样在山。山上大片大片的林子里,植物种类达多种。核桃、苹果、柿子、梨应有尽有;尤以个大、皮薄、肉肥、色白、味香的核桃久负盛名。俯拾即是的野生中药材就有1多种。被誉为“一步三药”“中华天然药库”。连翘、丹参、天麻、山茱萸、桔梗、柴胡、五味子等中药材全国闻名。尤以品质优良、有效成分高于国内其他同类品种的连翘最为著名。发展绿色产业,卢氏得天独厚。
写到这里,人们不禁要问,守着富饶的山,怎么几十年来贫困却始终挥之不去?究其原因,丰富的资源绝大多数处于野生状态,没有把这些宝贵资源当作产业来开发,使之成为脱贫致富的有效抓手。
山水相连。在卢氏发展产业,必须考虑到水。作为全国、全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卢氏境内由北向南的淇河、老鹳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的水源涵养地;由西向东的洛河是洛阳城市饮水工程故县水库的水源涵养地;由南向北的杜荆河是三门峡城市饮水工程卫家磨水库的水源涵养地。作为城市居民日常用水的重要来源地,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赋予境内的一草一木,一溪一流,都有明确的生态意义;林子虽多,仍要增绿、护绿;水源虽清,还需倍加呵护。这一切都昭示:发展绿色产业卢氏有基础、有优势,发展绿色产业对于卢氏,既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现实之需求,更是保护生态、涵养水源的责任与担当。
作为全省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小的县和全省第一林业大县,卢氏具有发展绿色产业的广阔空间和坚实基础。尽管人均耕地只有1亩,而林地和适宜林地则人均20余亩。以种植核桃为例,一棵核桃树一年少说能产50多斤核桃,可卖多元,一亩地平均种24棵核桃树,就能收入将近0元。如果按人均20亩计算,其发展空间之大,经济效益之高令人振奋。
再来看连翘种植,人工扦插连翘需三年进入盛果期,亩产可达公斤—公斤,每公斤能卖50多元,一亩地就是0多元。这说明,经过几年的发展,绿色产业很快就能成为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鉴于此,卢氏县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核桃、连翘等绿色产业的奖补政策:贫困户种植核桃、连翘,政府无偿提供种苗,成活后每亩补贴90元;非贫困户种植核桃、连翘,成活后每亩补贴90元。
为加速产业脱贫,县里把“十三五”期间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3.92万亩全部用于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发展核桃、连翘,每亩补助元。鼓励贫困户、非贫困户流转土地,以土地参股或委托管理方式种植核桃、连翘,集中连片新种植规模达到30亩的大户,奖励0元。
高强度的推进,尤其是发展核桃、连翘产生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激励着人们种植的积极性。不到4年,核桃、连翘的种植面积在原有野生、人工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全部超过万亩。几乎所有的荒山、荒坡,山沟、路边等,凡是能种植的地方都栽满了承载着脱贫致富梦想的核桃、连翘等绿色产业。
有了大片大片的核桃林,卢氏人开始搞起了林下经济。范里镇大原村核桃树下原来都是荒草,年将其全部种上油菜。种油菜每亩可以收入斤—斤菜籽,增收元左右;油菜根部腐烂后是优质农家肥,可以改良土壤;油菜花开时节,还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而种植在海拔米—0米山坡上的连翘,每当花开时节,相互簇拥着的朵朵连翘花,在微风的吹拂下,似一波又一波迷人的油彩,一遍又一遍地把座座山峦涂抹得金黄诱人;如涌动着的波涛,一次又一次地把个个山坡搅动得绰约多姿,在连翘花的装扮下,山野宛如一片片花的海洋,又似一首首诗在咏唱。娇艳欲滴的花海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在此驻足,令人神往的场景也引来央视到卢氏为连翘拍摄专题,并在收视率最高的《新闻联播》栏目向全国播放,“连翘花开正当时,千山染金如画屏”是对连翘花开盛景的客观表达。
美景就是“钱景”。坐落在群山环绕,峡谷幽深的官道口镇新坪村,依托豫西大峡谷风景区和豫西百草园景区,打造出以体验农家田园生活为主题,以服务景区游客为主要功能的农家乐。多户的新坪村,经营农家乐的就有80多户,能一次性接待近0名游客。围绕景区发展服务业,全村家家住上了楼房,一半以上家庭开上了小汽车。昔日落后闭塞的穷乡僻壤,如今是基础设施完善,集亮、绿、美于一身的山乡明珠。
快速发展的绿色产业,带来的是一批批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是全县森林覆盖率超过70%,南部山区超过90%;是负氧离子含量最高超过10万个;是景区游向全域游阔步;是“自由山水、清清卢氏”旅游品牌持续叫响,年接待游客达万人次,旅游收入27.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3.41%和40.34%。
快速发展的绿色产业,吸引以乐氏同仁、中康饮片、玉皇山制药等为代表的一批中药材精深加工企业,和以华阳食品、润奇食品等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企业先后落户卢氏,对当地中草药、特色林果进行精深加工,拉长中药材、林果产业链,提高中药材、林果附加值。
华阳食品是以加工核桃为主的食品企业,漫山遍野的核桃树,助推华阳食品迅速发展成为河南省规模最大的核桃加工企业,年加工核桃0余吨,产值3亿元;产品畅销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家,年出口货值0余万美元。今年春节刚过,华阳食品就签下出口俄罗斯叶卡捷琳堡市货值多万美元的核桃仁供货合同。
绿色产业产生的经济效益,衍生的生态效益,展现的景观效益,催生的加工效益,拉动的三产效益,让人们看到了青山聚宝、绿水吸金的神奇效应。
在绿色产业的推动下,卢氏经济社会进入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漫山的苍翠欲滴,遍地的果实累累,更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坚强的产业支撑。在全省扶贫产业现场观摩评比中,卢氏县名列豫西片区第一名。卢氏的绿水青山已经成为金山银山。
高效农业扶贫展示威力
在信息化、机械化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必然催生以高新技术为引领、以高度组织化为特点的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当这种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成为农业产业的主要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时,其成效令人称奇:
一个两亩地大小的黄瓜大棚,一天可产出优质黄瓜多斤,且色泽鲜艳一致、个头均匀,脆甜可口,其一天的毛收入可达0多元,相当于相同面积种植小麦一季的收入;
经过工厂化菌种繁殖、全密封杀菌的菌棒不仅出菇率高,且四季出菇,菇肉厚实、食之香醇、营养丰富,一个一亩六分多地大小的香菇大棚年纯收入达5万元,经济效益是传统香菇种植的数倍;
更令人惊叹的是,伴随着庞大的营销网络,这些刚刚采摘下来的香菇和黄瓜,当天就可运送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一线城市,甚至是日本、韩国的菜市场,快的当晚就能成为居民餐桌上的美味。
这种产出效益高、销售速度快、亩均收益高的农业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高效农业。
最先把高效农业引入卢氏,参与脱贫攻坚的是农业龙头企业——信念集团董事长叶传林。
叶传林是带着把我国农业做成世界农业典范的理想来的。叶传林原本是以研究生产平衡蛋白饲料而闻名的企业家,深谙高新技术在高效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为掌握世界最先进的农业技术,他专程到美国农业较为发达的印第安纳州考察,在那里办农场,学习研究农业技术,并与我国农业相结合,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特点的高效农业种植、养殖技术。他认为,卢氏生态环境好,负氧离子含量高,早晚温差大,是生产优质香菇和蔬菜的绝佳之地,也是他把农业做成世界农业典范的理想之地。
叶传林是带着让卢氏人民过上小康生活的梦想来的。他把他的高效农业科学地嵌入到他的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和贫困户“四位一体”的扶贫模式中,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组织、农户参与、基地承载的利益联结机制,开始了他的脱贫攻坚事业。
扶贫中,叶传林很快发现,凡是贫困农民,老弱病残居多,脱贫能力差。为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叶传林对合作社的成员进行了细分和界定:每个合作社必须有5户是劳动和致富能手,与5户劳动能力差的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确保在生产上有人帮扶,为贫困农民通过劳动脱贫致富安上第一道保险;每一个合作社须选出一个组织能力、技术能力较强的农民当理事长,确保贫困户在生产管理中有人指导,给贫困户正常生产又安上一道保险。
为了让农户真正得到收益,叶传林和农户均签有保底合同。以种菜为例,一亩大棚菜年保底收入1.2万元。信念集团进行投资、生产管理、技术服务和销售,但收益上实行封顶,即50%、0元。实际上多数致富能手在公司的指导下,一个月的收入就超过1万元。劳动能力差的老弱人员在致富能手的帮扶下月收入也不低于0元。
高效农业对传统农业在种植和养殖模式上颠覆性的变革,一对一帮扶产生的巨大扶贫效益,使高效农业成为山区农民的最爱,他们争相学习高效农业的种植和管理技术。
其实,越是科学的技术掌握起来越简单。在信念集团徐家湾香菇生产基地,农户的任务是在生长期内为香菇注三次水,成熟后,采摘香菇。劳动强度很小,扣除菌棒成本和公司提成,每个大棚半年平均收入元。
除信念集团外,卢氏还引进、培育以规模化种植珍稀食用菌品种羊肚菌和香菇深加工为特长的金海生物农业龙头企业,与信念集团形成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卢氏食用菌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短短几年时间,卢氏建成食用菌成套设备产业园1个,食用菌出口企业十多家,大型菌棒加工基地3个,高标准食用菌大棚2个,带动贫困户户,户均增收1.8万元。年生产代料香菇2.2亿棒,产值26亿元,出口创汇超过10亿元。建成蔬菜大棚个,带动贫困户近千户,户均增收1.6万元。发展速度、经济收益、带贫效果堪称神奇。
高效农业,改变了食用菌和蔬菜的传统种植模式,推动卢氏食用菌和蔬菜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高产出、高品质的食用菌产品,助推卢氏由食用菌生产大县成长为食用菌生产强县。强大的营销网络更是把一家一户生产的食用菌和蔬菜,与国内和国际大市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卢氏成功参与国内与国际产业分工,助推卢氏不断构建农业产业新优势,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市场只相信实力。5月28日,全国唯一以香菇产业为主的P2C电商运营中心——卢氏渤海香菇交易中心项目正式签约、开始建设,今后我国香菇的生产标准和市场定价可望由卢氏说了算。
高效农业,让我们看到了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威力,看到了农业同样是一个极具魅力、前景广阔的产业。
钱从哪里来?答案在这里
发展经济,资金是重要支撑。脱贫攻坚,资金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
然而,钱从哪里来?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做好金融扶贫这篇文章,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步伐。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国家创新金融扶贫方式,出台了以“免抵押、免担保”并“给予贴息支持”的“扶贫小额信贷”。
对于中央的好政策,贫困群众却普遍感到可望而不可即,金融机构则认为贷款风险大、操作难、成本高、不好办。面对这一系列难题,尽管不少地方都在积极探索解决的办法,但均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年年初,省政府主要领导到卢氏考察脱贫攻坚时,把解决中央“扶贫小额信贷”落地难的重任交给了卢氏。
省领导的嘱托,给卢氏以极大的鞭策和激励。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卢氏更加渴望金融扶贫资金给脱贫攻坚增加强劲动力。他们抽调精兵强将,成立专门机构——金融扶贫服务中心,向难题发起冲击。
经过深入调研,他们发现,落地难的原因有5个:一是银行网点少,服务跟不上。二是缺乏有效的信用评价机制,无法贷。三是贫困户抗风险能力差,不敢贷。四是免担保、免抵押,风险难以防控。五是利率差额小,影响银行放贷积极性。
困难重重,但再难也要想法解决。他们发扬焦裕禄抓事业的那股拼劲,以问题为导向,反复探寻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他们以有利于操作为抓手,深入研究如何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他们以创新思维为引领,大胆突破旧框框,重新架构新的服务形式;他们以周密的思考为路径,全力做好制度的顶层设计。经过连续不断、夜以继日的奋力拼搏,一个承载着期望与梦想、凝结着汗水与智慧、能够有效解决金融扶贫政策落地难的方案——金融扶贫的卢氏模式新鲜出炉。
卢氏模式共有四大体系。
金融扶贫服务体系,用来解决金融服务网点少、人员少,无法适应金融扶贫点多、面广、量大,仅凭金融机构根本无法完成的难题。
卢氏从县乡村抽调0多名干部,经过金融知识培训后,充实到县金融扶贫服务中心、乡金融扶贫服务站和村金融扶贫服务部,形成“三级联动、政银融合”的服务体系,实行“村部受理初审,乡站审核把关,县中心推荐核保,合作银行接单放款”的贷款优化流程。0多名干部的参与,极大地降低了银行的人力成本,利率差额小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这一全新的工作格局,确保中央扶贫小额信贷在操作层面稳稳落地。
信用评价体系,用来解决“扶持谁”的问题。针对贫困户有信率低,他们采取以系统评分为基础、人工评价为补充、等级公示为手段,确保信用评定公平、公正。对于不同的信用等级,给予不同的授信额度,激励贫困户不断向更高的信用等级努力。
产业支撑体系,用来解决贫困户“不愿贷”的问题。产业既是金融扶贫的内容,也是贫困户脱贫的载体。通过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特色产业、脱贫项目以及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贫项目的信贷支持,激励贫困户增强发展产业的信心和能力。
风险防控体系,用来解决金融机构因贷款可能出现的风险而“不敢贷”的问题。任何经营活动都有风险,任何贷款都会出现不良率。由此,风险防控体系将卢氏县政府、合作银行、省农信担保公司、省再担保集团捆绑在一起,共同组成风险共担机制,按比例分担经营风险;对贷款不良率超过一定比例的村和乡镇,金融机构暂停对该村、该乡镇的授信和贷款发放,使风险处于可控范围。
金融扶贫卢氏模式的建立,解决了金融如何扶贫这一世界性难题,把中央小额信贷的各种优惠转化为脱贫的催化剂,弥补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缺少资金这一重大难题。双龙湾镇西虎岭村贫困户李当朝,两个孩子年幼,靠打零工维持生计。去年他通过金融扶贫贷款5万元,租了两个香菇代料大棚,种植2万棒代料香菇,经过精心管理,到年底四茬香菇毛收入达20万元,除去10万元菌棒成本和部分用工费用,净收入8万多元。
在为贫困户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三门峡市政协副主席、卢氏县委书记王清华敏锐地意识到,制度设计再缜密,也是他律。如果金融服务的主体没有较高的文明诚信程度,自律跟不上,执行不到位,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金融服务的主体,授信户的行为决定着他能否全力发展产业,能否按期还贷,让风险和资产不良率处于可控范围。即便有风险共担机制分担风险,对资产不良率超过一定比例可以熔断,但这绝不是人们想要看到的结果和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金融扶贫顺利推进的是金融服务主体的文明诚信行为。
于是,一场在全社会进行文明诚信建设的争创“文明诚信家庭”活动自年起在卢氏城乡年年全面展开。在活动中,卢氏县以爱党爱国、遵纪守法、勤劳致富、诚实守信、邻里和睦、孝老爱亲为内容,争创评选表彰标兵户、文明户及诚信户、守法户。年共评选出户标兵户,23户文明户。对这些标兵户和文明户,分别在“农村信用信息系统”荣誉项给予加3分和2分的奖励,授信额度分别提高10万元和5万元,标兵户还能享受就医免挂号费、游景区免门票、免费乘公交、子女上中小学可自主择校等一系列优惠。
由于巧妙地把文明诚信建设有机地引入到金融扶贫信用评价之中,就把信用评价从金融层面提升至社会层面,从诚信层面提升至道德层面,营造了浓厚的诚信可嘉、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社会氛围一旦形成,就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和规范的力量,规范守信者更加重视诚信,约束失信者逐步改变陋习。甚至出现为获取较高的信用等级,失信者主动归还积欠债务的现象。良好的金融生态在文明诚信建设活动中逐步得以形成。推动卢氏模式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展示出强劲的生命力。
金融扶贫贷款由年的万元提高到截至今年9月底的20.96亿元,户贷率由4.6%提高到累计87.86%。其中贫困户贷款2.02万笔9.5亿元,合作社贷款笔6.44亿元,带贫企业贷款38笔5.02亿元,贷款不良率仅为0.17%,远远低于商业银行同类贷款。有力地助推了以食用菌、中药材、特色林果为重点的绿色产业、高效农业,以农副产品和中药材精深加工为重点的特色工业,以生态旅游和电子商务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也吸引国开行、农发行等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近百亿元落户卢氏。利用这批资金,卢氏县高标准修建了公里乡村公路,是之前30年卢氏修建乡村公路的总和;新建、改建了60所中小学校,使卢氏所有中小学校的硬件设施可与城市中小学媲美;新建、医院、医院、妇幼保健院,20个乡镇卫生院的中医馆和所标准化卫生室,民生福祉有了保障,基础设施短板突出的问题得到极大改善。
卢氏模式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引起省委、省政府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4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