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加工

义乌模式为何海城失灵

发布时间:2023/3/27 2:48:12   

新华社北京12月2日电(记者刘荒、黄海波)12月2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义乌模式”为何海城失灵》的报道。

年9月28日,辽宁省海城市西柳镇。“南义乌、北海城,共筑专业市场新航母”的巨幅海报,成了当地最吸睛的开业庆典广告。

这个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的大市场——海城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简称海城项目)一期工程,共有商铺多个,建筑体量之大、配套设施之全和招商政策之优,堪称东北专业市场“新航母”。

5月29日,海城市西柳服装市场内的小商品街。记者刘荒摄

作为义乌市场“走出去”首个域外投资项目,义乌商城集团除宣称百亿投资外,还计划动员多家商户移师北上,以确保这个小商品城“血统纯正”,旺市运营。

海城方面更是时不我待,“力争用三年时间,将其打造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小商品交易中心和中国南北两大市场强强联合的成功典范”,早在年就已写入当地政府工作报告。

岂料,这艘义乌市场“新航母”却搁浅了。

开业3年多,市场交易冷清、商铺大量空置,萧条景象远超各方预期。义乌商城集团财报披露,海城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简称海城公司)亏损严重:截至今年6月底,负债总额27.29亿元,3年营业总收入万元,连支付一年利息的零头都不够。

“虽然经过几年努力,实际上还只是一个雏形”,在义乌商城集团总部,去年11月起兼任海城公司董事长的副总经理张奇真,坦诚而谨慎地说,“这个项目现在确实比较尴尬”。

“义乌模式”为何海城失灵?“强强联合”为何西柳遇冷?“李逵”为何不敌“李鬼”?记者为此两度南下义乌、北上海城,试图从市场发育、品牌运营和投资决策等角度,探寻这些市场悖论背后的常识与逻辑。

(小标题)“一下子开来一艘‘航母’”

初夏时节,辽宁海城已和浙江义乌一样炎热。

“西柳”“西柳”……高铁海城西站出站口,当地司机揽客声不绝于耳。几番闪躲推让,记者终于坐上一辆出租车,直奔西柳而去。

大约20分钟后,车子抵达一个喧闹的服装市场。记者四下张望片刻,略带迟疑地问:“这是义乌小商品城吗?”

“嘿,光顾说话了,这是西柳服装市场。”出租车司机二十多岁,说话干脆利索。转眼间,车已调头穿过西柳立交桥,驶入一排气势恢宏的建筑群。

司机小伙关掉计价器,又带记者围着市场兜了几圈,面带歉意地说:“这里基本没什么人,我们本地人很少到这儿来。”

将近下午两点,从两侧品牌街到中间主体市场,进出车辆十分稀少,多数店铺不是空置就是歇业。沿街零星营业的商铺,顾客还没有店员多。

抬眼望去,钢结构的主体建筑时尚气派,玻璃幕墙上“辽宁西柳·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红色大字格外醒目。

主楼中央大厅环廊上,悬挂着“祝贺西柳义乌皮草城盛大开业”等条幅。招商接待区内宽敞明亮,只见两三个慵懒的中年妇女,光脚翘到沙发椅上玩手机。相隔几步,“义乌传奇,西柳再续”的超薄灯箱广告亮眼,违和感十足。

“义乌市场也是从小做大的。一下子开来一艘‘航母’,摊子铺得太大。”在市场招商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签约入驻的多个义乌商户,现在只剩下几十户,不少商铺改做仓库了。

市场招商总监季文刚笑称,从义乌过来最大的体会就是人少。“这都第二次招商了,等于炒冷饭。市场信息越透明,本地招商难度越大。”他说。

海城公司副总经理虞鑫伟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项目一期投资大约30亿元,按5%计算全年财务成本1.5亿元,加上每年万元运营成本、多万元房产税和多万元供暖费,眼下这点收入连塞牙缝儿都不够。

开门赔钱,关门更没出路,义乌商城集团及海城公司渐成骑虎之势。更多海城人则错愕不已:深谙市场之道的义乌人,怎么会在市场运营上栽这么大个跟头?

“这么一大笔资产放在这儿,还拖累了母公司股价”,虞鑫伟不无忧虑地说,“我们的目标就是把运营费用赚回来,硬着头皮也得往前冲!”

5月29日,海城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主楼大厅。记者刘荒摄

(小标题)市场并未如期“炒”起来

海城项目从洽谈到落地,可谓一拍即合,各自欢喜。

作为一家地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义乌商城集团并不满足于“桌子底下放风筝”——独家经营开发、管理和服务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年,他们与西柳商贸城合作举办贸易对接会,被视为南北两大专业市场强强联合的缘起。

曾任海城公司副总经理的何云飞回忆,当时之所以首选海城,一是西柳服装市场全国闻名,商业氛围浓;二是当地小商品相对匮乏,产品互补性强。

早在年,海城市西柳市场建设管理委员会主要领导,专程带队来义乌调研,并对“义乌模式”倍加推崇。用何云飞的话说,“我们有这个想法,他们也早有这个意愿”。

一个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之都”,一个是闻名全国的服装大市场,称得上“门当户对”了。年6月6日,双方注资6亿元成立海城公司,义乌商城集团占95%,海城市西柳市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占5%。

作为两地国有资本投资合作的样板,它也被更多赋予探路地方经济转型的使命。

在义乌,它被视为“向网上走、向高端走、向域外走”的重大举措,肩负着续写义乌传奇、彰显义乌品牌的使命;在海城,则被冠以“全市乃至全省最大的商业项目”,并成为全省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试验田。

记者梳理海城项目资料时,曾深陷市场名称错乱之中:企业名称与市场招牌不符——在“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字号前,有的冠“辽宁海城”有的写“辽宁西柳”,甚至连官方文件也逐级而变、各随其名,令人眼花缭乱。

更有趣的是,年9月29日和年5月20日,双方曾两次签订投资合作协议。除投资额由亿元下调为亿元,项目名称也由“义乌·西柳”更名为“海城义乌”,义乌商城集团颇有些“娶亲”变“入赘”的滋味。

在海城市政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383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