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服装加工 >> 服装加工优势 >> 现在穿越回八十年代,一年内能不能赚一百万
这些年有个规律性的东西,赚钱厉害的人,常常比政策走的快一些,后期如果政策跟上来,他们就是神话;如果政策没跟上来,他们就是笑话。
年温州柳市镇发生了八大王事件,八大王,是当地几个冒尖的个体户,螺丝大王、五金大王、矿灯大王等等一共八位。
当时发展个体经济是先树大旗,再定规矩,投机倒把按当时规矩是不允许的,但做生意肯定低买高卖,不投机做什么生意?树大旗和定规矩,中间有五年左右的时间差。
八大王的生意怎么看都是投机倒把,结果除了螺丝大王跑得快,带着七万现金,在外面飘了三年,其他七位都进去了。
两年以后,中央指导性文件出台,八位大王王者归来。
五金大王其实也带着公斤粮票,两千块钱跑出去了,在东北躲了两年,85年1月偷偷溜回家,回来的稍早一点,当晚失陷,在里面住了66天。
大家分头进去,一起出来。
60年代我们对投机倒把列了八个条目,比如长途贩运、居间牟利、转手批发等等,探亲访友,粮食只能带15斤,花生仁只能带3斤,食用油只能带2斤;而且按国营商店零售价,不得超过15元。
到了79年,包产到户农民种地自产自销,怎么做卖卖才不是投机倒把,问题来了,各地只能自己看着办,同一件事今天批评,明天表扬,有人形容当时是一时风雨一时浪头,温州八大王事件就是这时候的风雨和浪头。
计划经济重在秩序,只有严管才有秩序;市场经济重在活力,只有放开才有活力,基础变了,规矩要变。
到85年一号文件取消了沿袭三十年的统购统销,大家对做买卖完全没有了顾虑,领头那些人虽然走得远了,但背影还看得到,咱追上去。
一时之间,天风海雨,席卷全国。
不得不承认,钱这玩意,真有号召力。
回想那个气势,真有点像去年12月份疫情防控放开之后的几个星期,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大浪呼啸而来,铺天盖地。
那时我在东北,瘦小精明的南方人,穿着健美裤,顶着零下20多度的寒流,一批一批的走出火车站,真不知他们来干啥。
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在寻找。
这时候投机倒把已经叫倒爷了。
东北话叫对缝。
过了几年,我在石油钻井队工作,晚上夜班,东北的初冬,寒夜如刀,几个年轻朋友围着电炉子,讲某人对缝赚了几万块钱这种事,我当时灵机一动,故作深沉的说,现在应该是赚钱的好时候,如果这个时候没赚到钱,只能怪自己。
当时朋友们深以为然。
当大家问我该怎么干的时候,我忘记自己是怎么说的了,反正大概就是当倒爷,不过也只是说说,到今天咱还是买块豆腐都要精打细算的低收入群体。
当时觉得什么都能干,又什么都不好干。
事到如今,我经常想一个问题,当时没干,是因为没胆子,如果现在带着全部记忆,穿越回八十年代,总该可以了吧?那么怎样在一年内赚万?有没有办法赚一千万?能不能一年赚一个小目标?
当然有前提:
1、咱身无分文;
2、没有亲戚朋友;
3、不能向别人证明自己是穿越者,如果知道你洞悉未来,会有无数人给你钱,只为你一句话。
88年国库券交易放开前,很少有人能一年赚一百万,但并不是没有,我讲过,财富分为两种,一种是一个时代为一部分人准备的;另一种也是一个时代为一部分人准备的,区别在于,一种财富从出现到收藏,普通人看不到;而另一种财富普通人能看到,并且还有机会触及它的温度。
所以88年以前肯定有人赚到一百万,但不是普通人,咱们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咱们就说普通人。
普通人零基础是赚不到的,但咱是穿越者。
先要找点本钱,不是第一桶金,是本钱。
开个小加工厂,那时很赚钱,但那要本钱;
买股票、买房子更不用说,挖矿也不用提了,本钱更大,而且时间也还没到,那要九十年代以后。
所以第一步,就是在沿海打工,去深圳。
当时温州不能去,工资太低,82年八大王之一的线圈大王雇三十个人,一年自己纯收入才三万元,他的工人能赚几个钱?
八十年代末,正是外企第一批到沿海的时候,工资还行,像我这样的,理工出身但是看不懂机械图,大概一个月能赚块,干三个月,全攒下来。
有了一千五百块,光速开始当倒爷。
当时广州很多从香港运来的服装,早年有一个款式叫港衫,在北方卖得特别好,后来还有幸子衫,大岛茂包,都是从电视剧《血疑》来的,87年以后流行老板裤、萝卜裤,89年套头衫,十三行路批发,都按斤称。
还是干三个月,从一千五翻到一万块。
毕竟我是穿越的,知道那个年月什么流行。
问题是半年我才赚了一万块,离一百万差远了。
不要急,这时咱有本钱了。
88年国库券交易放开,咱知道怎么干,合肥买进,上海卖出,一百元面值,买进90元,卖出元,一万块本钱,两天来回一趟就是两三千元,关键是,敢把所有赚的钱都加进去干,心里有底,别人一年赚一百万,咱半年赚一百万。
接下来的问题是,一年一千万能不能,一个亿能不能?
当然能,但要放大招。
一直做国库券的生意不行,一年以后大家都看懂了门道,倒卖倒卖没门槛,就不赚钱了。
如果等到90年股票交易放开,把万翻成0万,确实和玩似的,但咱穿越时间有限,不能等。
其实一千万也不用等,几个月就够了。
这几个月,咱还游山玩水,不像以前那样来回坐绿皮火车。
不辛苦,还要赚钱,赚一千万,是有代价的,对我,是良心的代价。
八十年代末,电冰箱有魔性,全民疯抢,当年海尔砸冰箱,围观的都想要,虽然质量不好,那也是冰箱,买不到。
为什么买不到?国内冰箱厂太少了,国家又不允许进口,为什么不允许,因为要保护我们自己的品牌,那时候我们很弱小,国外的品牌进来,我们扛不住。
可那时候没人注意,国家虽然禁止进口冰箱,但并不禁止进口冷冻机械,这是一个漏洞,因为冷冻机械,也可以是冰箱。
区别在于,按照当时的规定,容量升以下的是冰箱,容量升以上的,就是冷冻机械。
所以只要在国外订购升的冰箱,比如在韩国,比如订购一万台,一千万的差价,分分钟就可以赚到手。
八十年代末,我们把那地方叫南韩,双方贸易井喷一样,这个生意很容易。
唯一的问题就是,这么干不地道,因为确实影响国内冰箱品牌。
不过我不这么做,也有人这么做,实际历史上他才是第一个,如果咱穿越,咱就是第一个,保护不住。
有了一千万,要干的就是小目标了,八十年代原本没人有一个亿,就算有,也不会让人知道。
一个亿实在太多了,那时候万元户还上报纸呢。
所以赚一个亿,才要真正的大招。
年,苏联有几架飞机要卖,图-,这时候国内四川航空公司正要买飞机,还买不起贵的,波音最便宜的也要好几亿,图只要几千万,连一半都不到。
当然几千万也很贵,咱没那么多钱,但是没关系,可以贷款,可是贷款需要抵押,抵押什么呢?别急,咱这么干。
先和苏联谈好,我要飞机,用东西换。
苏联当年特别缺轻工业制品,罐头,毛巾,暖水瓶胆,他们愿意要。
在国内采购这些东西发过去,第一次发十几个车皮的瓶胆,七百多万人民币。
讲好了,这边火车出发,那边图起飞,飞机一降落,立刻抵押给北京工商银行,有飞机就有贷款,六千万资金到手。
然后用这六千万资金继续采购罐头等等,一共采购了车皮,换来五架图,生意搞定,一亿五千万到手。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不可能,神剧都不敢这么编,然而这就是真事,升冰箱也是真事,都有人干过,还是同一个人,我是穿越知道这些信息的,他是和人聊天聊出这些信息的。
那时候遍地都是信息咨询公司,和现在科技公司一样多,信息咨询公司的工作就是聊,打探信息,转发信息,罐头换飞机这件事,就是这个人在火车上和一个河南人聊出来的。
这么一聊就聊出一个中国首富,八十年代末1.5亿资产,什么水准?
冯小刚讲起过,他和一个导演去拜访一位大佬,离开大佬山庄,导演要小便,觉得在人家的地面上办这事不好,就憋着,转过几个山头山坳,才下车把事办了,结果司机冷不丁来一句,这地儿也是我家老板的。
讲的就是这位首富。
冯小刚应该是对这位大佬很有兴趣,年他拍的电影《不见不散》,葛优扮演的那个哥们,要把喜马拉雅山炸个洞,把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引过来,把青藏高原变成沃野千里,其实是这位大佬的创意。
这位大佬的想法还不止这一个,他97年就要和俄罗斯一起合作民用卫星发射,当时计划是发射颗,可惜没成功,如果成功了,星链就没马斯克啥事了。
还是在97年,他要研发运算速度10亿~亿次之间的芯片,直到现在,全球也没听说这种芯片研发成功。
他还打算弄一个“北方香港”,在满洲里投资亿。
还有几个,都是说起来自己都怕的那种,可惜没等他做出这些事,就因为信用证诈骗,被判了无期。
这是他第三次吃牢饭,前面两次,和温州八大王一样,走快了,政策跟上来,成了开拓者,这是第三次。
据说他在加拿大出差的时候,知道自己出事了,本来可以不回来,但他坚信自己能解释清楚,这一次,他没有那么幸运,政策没有跟上来。
他是那种典型的,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的人,几次跑到了政策前面,紧急关头,又是政策救了他。
他因而产生了错觉。
和他一样的那一批人,在他们的时代,他们所做的,是与各种力量一起,引发欲望、突破边界,他们的时代,距离真正建设者的时代,还有几年。
这是98年的事情,年,他表现较好,提前毕业,毕业已经76岁。
出狱后,一无所有,只在北京有三栋楼,一共套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