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服装加工 >> 服装加工市场 >> 一根纱线蕴藏的新动能图中国江西网
本报记者宋思嘉
“三件出口文化衫,一件来自青山湖。”南昌市青山湖区是全国第四大针织服装类产业基地,也是知名针织服装出口基地。全区余家针织服装企业年产针织服装逾10亿件,年总产值突破亿元,外贸业务占比逾95%。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以来,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针纺业尤受国际需求萎缩、外贸订单下滑、现金流断裂、后续增长乏力等困扰。“墙内墙外两头香”,青山湖区针纺企业积极应对挑战,抓住一根纱线蕴藏的新动能,在危机中育新机,着力调策略、补短板、提价值,借力出口转内销,增强发展续航能力。
出口转内销,有哪些困境亟待破局?怎样才能转得了、转得快、转得好?且跟记者去一线看一看。
商家在中国(江西)针织服装创意产业园直播带货。(资料图)
生产端——突破老思路,聚焦供应链调整,变订单生产为个性定制
走进南昌市康业制衣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松华正忙着和设计团队沟通新品样式,“秋季新品要定位简约时尚,在产品中加入年轻人喜爱的国潮元素,这样才能抢占今年秋装市场。”一番交流后,产品定位初步确定。
“受海外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公司销售额减少多万元,内销在公司业务中的比重大幅上升,已占到三成以上。”胡松华告诉记者,对于代工生产、贴牌生产的外贸企业而言,有订单才会开始生产,虽然没有积压库存,但需求起不来,生产线自然处于停滞状态,公司员工一度从人缩减至人。挑战来袭,公司第一时间调整业务方向,将视线转向内销,变订单生产为个性定制,大力开拓国内市场。
纵观该区针纺产业,规上企业和中小企业都及时转型探路“出口转内销”,其中,有些是从顺手做内销转向重点发力内贸,也有些是初涉内销业务。南昌市乐邦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周虎直言:“公司以前全部是外贸业务,今年3月开始转向国内市场,这是对冲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应对之举,更是谋长远转型的主动选择。我们要借此契机优化运营结构,打开发展新空间。”
当前,国内市场消费需求旺盛,消费升级明显,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空间广阔、潜力巨大。但也要看到,向内转不能一蹴而就。
采访中,不少企业负责人坦言,出口与内销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体系,出口转内销不是简单地将商品转移销售渠道。例如,外贸是批量式订单生产,对产品样式设计、加工流程等没有明确要求,导致企业缺乏创新能力和动力;企业不了解国内消费者需求,短时间内难以生产出适销对路的内销产品;国内外贸易结算模式不同,企业有一定的资金周转压力等。
风物长宜放眼量。市场主体应抓住消费提质升级的契机,转变思维方式,改变自身定位,勇于“从零开始”,从生产链中的加工环节向包括设计、研发、生产等在内的全产业链转变,从供应链上对产品设计和生产流程进行创新,以柔性生产方式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主动适应新环境,沉淀专利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内生性“造血”,更好地适应国内市场实际需求。
销售端——摆脱老套路,发力品牌化探索,变批量销售为流量营销
推广自主品牌,成立网红直播团队,学习电商运营知识,参加线上营销活动……这段时间,南昌泽林实业有限公司经理余会云忙得脚不沾地。“外贸业务的客户群体比较稳定,经营模式是生产导向型,内贸业务则是需求导向型,这就要求我们摆脱老套路,从闷头搞生产到拥抱新需求,融入国内市场销售体系。半年来,内销业务已达万元,占比从9%上升至20%。”余会云高兴地说。
打开内销市场,塑造品牌必不可少。在青山湖区,越来越多的针纺企业把重心从代工名牌转向自主品牌,晶心培、贝谷贝谷、衣佰惠、比比树等自主品牌在公司的业务占比大幅提升。既要树品牌,也要建渠道。和南昌泽林实业有限公司一样,更多的企业挖潜流量营销,主动对接电商平台、直播平台等销售渠道,借力天猫、京东、唯品会、拼多多等平台打开内销市场。“万物互联时代,线上销售渠道效率高、易上手,有利于企业打开内销市场。”青山湖区科工局局长龚永华认为。
客观分析,出口转内销,本质上是需求侧的贸易替代。可喜的是,青山湖区针纺企业纷纷发力品牌化探索,变批量销售为流量营销。与此同时,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当下,企业或多或少面临转内销“水土不服”的窘境,其中,专业人才匮乏、供需对接不畅、品牌市场认可度不高等,成为有代表性的共性问题。
转型不易,如何破题?关键在于加快构建以品牌经营为“圆心”,数字经济为“半径”的针织产业生态圈,激发“1+1>2”的叠加效应。具体来说,一方面,企业要适应国内市场消费特点,依托产业链优势深耕市场需求,借助创新实现产品迭代,提升消费者信任度,走好品牌建设之路。另一方面,企业要深耕流量经济,与拥有丰富消费数据的电商平台展开合作,以互联网思维整合产销两端,依托电商平台聚合流量,吸引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物流等要素集聚,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平台端——走好融合路,瞄准多元化布局,变“独角戏”为“大合唱”
在中国(江西)针织服装创意产业园,辖区针纺企业可以享受从原材料选购到销售的一站式服务。“这里汇聚金融服务中心、共享设计中心、独立设计工作室、大数据中心、样衣展示中心、众创空间等服务平台,半年多来已为企业提供服务上千次。”产业园负责人刘鹏介绍。
紧盯多元化局部,当地政府在政策支持、平台赋能等方面持续加力。今年7月,引进中纺联南昌检测中心,对标内贸标准,对辖区针纺产品进行质量把关;今年4月,成立集网红学院、直播新零售平台于一体的太酷传媒机构,规模化签约孵化专业电商主播,为辖区针纺企业向内转提供电商精准营销服务。截至目前,已上线近70场直播,订单数逾笔,成交额突破36万元。同时,该区举办全省首个县级政府与抖音官方合作的带货直播节——抖音“织播节”,引流上百万,为辖区针纺企业拓宽线上合作平台,打开线上零售渠道。
出口转内销,不是新课题。从现实看,是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举措;从长远看,是增强经济发展韧性,实现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重要抓手。客观评述,青山湖区针纺产业出口转内销这道“必答题”效果初显,但未摆脱产业链“低端锁定”,对内贸市场尚未适应等问题亦不容忽视,用一位企业家的话来说就是“还在摸着石头过河”。
对此,南昌市流量经济产业协会会长邱学玲建议,政府应在减税降费和金融信贷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帮助企业与上下游市场主体建立定向合作关系,在新技术、数据支持和流量倾斜等方面提供“后台支撑”,为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融合“打通关”。同时,引进一批专业服务商,变“独角戏”为“大合唱”,助力企业降低内销成本,提高拓市增量,帮助企业出口转内销转得又快又好。
经济是一个动态循环的系统,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需要提醒的是,企业要在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应变的前提下,围绕走好融合路,用好政策的“每一枪”“每一弹”,尽快建立围绕消费者需求、供应链协同的内销系统,释放每一根纱线蕴藏的新动能,方能在有效应对机遇和挑战中乘风破浪,一路向阳。题图:南昌泽林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线根据国内市场需求,加班加点生产自主品牌服饰,加快出口转内销步伐。
本报记者宋思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