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加工

了不起的核工业十丨离太阳最近的地

发布时间:2023/5/27 16:37:56   
怎么确诊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91103/7585648.html

曾几核时

主机研制艰难起步

我国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所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单位。由国家计委和国防科工委批准建设的工程被列为国家重点项目。

当时,工程主要是设计制造托卡马克装置,而托卡马克在国际上也是一个新概念,所缺乏最起码的科技资料和相关设备仪器,连一台计算机都没有,只有一张示意图和几个计算公式。要完成工程的设计、计算、研制、安装、调试和物理实验这样庞大的、尖端的科学技术工程,是非常艰巨的事情。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所的科研人员踏上了曲折的研发之路。

工程是一项规模宏大、难度极大的尖端科学研究设施工程,由托卡马克主机、大型供电系统、超高真空机组等部分组成需要专门设计、研制的“非标”产品如大型飞飞轮机等,大多数结构、材料特殊,加工十分困难。有一部分虽属通用设备,但国内产品的技术指标又不能满足工程要求,仍需另行研制或者改进,如开关、断路器和测量仪器等。其中,非标设备达台(件),研制工作十分繁重。

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以及相关科技力量和加工条件缺乏,使得完成设计、争取协作与落实加工单位的进程举步维艰。科研人员跑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将主机等设备的加工任务一项项分解,才逐渐解决了问题。而得到任务的加工单位,为了筹备非专长的高难度线圈绕制、绝缘工艺和内外超高真空系统等特种工艺,只能边学边干,和所一起不断试验摸索。为此,大家齐心协力,共设计出图纸多张,和厂家一起制造了多套工装,完成了32项中间试验,获得了大量的宝贵数据和经验。年8月,所终于成功完成主机研制任务。

这期间,工程还遇到了经费短缺等难题,所都一一克服。科研人员用他们的辛劳和智慧,推动着这项国家重点工程的研究和建设任务,一步步向前行进。

中国环流器一号“放电”

年9月21日,核工业部所自行设计研制的中国最大的托卡马克受控核聚变实验装置——中国环流器一号(HL-1)装置,按照李正武决策的总装调试方案提前启动。

9月21日20时,研究所里,李正武、柯华柱、崔文清、钱尚介、邢洪业等所领导集聚在中央控制大厅,站在他们旁边的有科学家孙湘、丁厚昌、何成逊、姚良骅、董家齐等人。中国环流器一号正在“放炮”。当主机内纵向磁场强度达到高斯时,开始向真空室不断送进氢气,接着向变压器的一次线圈加脉冲环电压。加到伏特时,诊断控制室的荧光屏上出现环电流的波形,质谱计发现有大的水和甲烷的脉冲峰,测量内垂直磁场的感应电压发生大的震动,环电压下降。

这一装置的主机在年就完成了技术设计,年完成了重要部件的工艺试验和预研工作,年结束全部主机部件的制造,并进行了主机的预总装。主机由环向场线圈、内外直场线圈、内外真空室、铁芯变压器等主要部件组成。可以说,所研发这些设备,闯过了九九八十一难。

当何成逊把一组数据送到李正武的手上时,李正武激动地说:“我宣布:中国环流器一号总体调试,氢气已被高压击穿,产生了稳定的等离子体!”所顿时沸腾起来了,人们含着激动的泪花,相互祝贺。欢乐的笑声从一扇扇窗户中飞出,在夜色迷茫的山沟里回荡。人们记住了这一有特殊意义的时刻:年9月21日22时18分。

成了!成了!

中国环流器一号于年8月完成了全部安装工作,9月13日完成了各系统的总体联合调试准备,接着进行联调和放电清洗。年9月26日,是中国环流器一号启动运行的日子。控制室里,每人身上挂着核辐射测试笔,静静地守候着,内心既充满了期待,也有几分忐忑。“最怕的就是产生的等离子体达不到我们的要求。”曾任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的高级工程师尚振魁回忆道。

当中国环流器一号装置一举成功在1特斯拉纵向磁场下获得54千安、持续6毫秒以上的等离子体时,一刹那,整个实验室沸腾了。步入天命之年的何成逊像年轻人一样蹦了起来。那一天,人们见面的第一句话都是:“成了!成了!”

国际认可

年11月,在第11届国际等离子体物理及受控核聚变研究国际会议上,我国受控核聚变研究第一次引起世界瞩目。

核西物院自行研制成功的托卡马克装置中国环流器一号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各国专家的高度评价和赞扬。大会总结时特别指出:“我们高兴地看到,一个来自中国的中型托卡马克已经开始全面运行,中国环流器一号的建成是第10届会议至今4年里,国际受控核聚变研究取得新进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同事们做到了具有全部通常特征的、全欧姆式的托卡马克,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用的等离子体,应当受到祝贺。”

聚“核”追光

——中国聚变摇篮里的镜头回响

——拍摄手记

年国资委首次对外发布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名录,首批专门发布了核工业行业的12项工业文化遗产,中国第一座人造太阳实验装置——中国环流器一号位列其中。它是我国自主建造第一座大型人造太阳实验装置,作为中国核聚变的摇篮,承载着聚变人的远大理想,是中国聚变梦启航的地方。如今,中国环流器一号旧址已被改造成中国核聚变博物馆,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每年向数万名访客讲述着当年核工业人的伟大事迹。

镜头穿越时代再现三线精神

两天的拍摄时间要呈现纪录片水准五分钟的画面,对于整个拍摄团队来说是个棘手的难题。根据剧本要求,有一组镜头需要还原当年三线建设时,科研人员舍小家、为大家,从东北奔赴四川乐山的场景,可是现在去哪里找这样的拍摄地点呢?我们找来西物院乐山基地的老员工想办法,根据他提供的线索,摄制师升起无人机,最终在博物馆附近一公里外找到一处鲜为人知的山林。

乐山基地工程技术学院向摄制组提供了临时演员,他们是中核集团话剧《核梦开始的地方》团队,演出经验丰富,对核工业的背景熟悉,服装道具齐全,最合适不过了。9月份的乐山依然潮湿闷热,地面湿滑,山里蚊虫特别多,乐山当地管这样的蚊子叫“麦蚊儿”,个体小,飞翔无声,常群聚叮咬人畜。演员们和摄制组在拍摄过程中,不光时不时的脚底一滑,摔个仰八叉,更是沐浴在一片片“麦蚊儿”大军中,但凡衣物无法覆盖的地方,都被“亲”出一串串小红包,奇痒无比。

就在这样的条件下,整个拍摄团队克服各种困难,在一个上午完成了拍摄。当看到演员们穿着六七十年代的服饰在林间上下穿行时,彷佛时光倒流,回到了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无数青年才俊背井离乡,投身国家三线建设,书写个人和国家的传奇故事。

这里还有个小插曲,由于这片山林比较偏僻,通讯公司在这里有处基站,当时线路检修,基站依靠外置柴油发电机发电,噪音特别大,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导演和演员们的沟通。当四处寻找联系方式未果后,大家一致决定关掉设备加快拍摄速度尽快恢复供电。不到半个小时,一辆皮卡呼啸而至,车上下来一位“大哥”,气势汹汹地冲过来质问是谁关掉了发电机,见状大家赶紧围了过去,又是递水又是发烟,一脸真诚地打动了“大哥”,得以继续拍摄。拍摄团队留下了一个人陪“大哥”摆龙门阵,顺便介绍了下中国核工业,当讲到核聚变的成功对整个人类的意义后,“大哥”拍胸脯保证:你们搞核的好了不起哦,放心拍,基站我来盯到,一定要拍巴适,拍到位。

光暗交织呈现描绘科研之路

中国环流器一号是一台静置的大型实验装置,相比拍摄华龙一号建设过程,在画面效果上需要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所幸的是,承担这次《了不起的核工业》拍摄任务的是央视的摄制组,4人团队拍摄经验很丰富,经过实地考察及对剧本的理解,决定着重利用光影效果来展现最佳画面。

乐山基地工程技术学院团委协助拍摄团队把一间航模协会的工作室进行了改造,主要展现当年科研工作者一起讨论实验进展、学习知识、测量仪器的画面。当时是下午三点左右,窗外阳光刺眼,摄制组把窗帘全部关上,在室内和室外分别补光,在聚光灯上用黄色调色纸,把直射光线通过耐高温的半透明塑料,转化为柔和的漫射光,为整个工作室营造出略带沧桑的时代感。

核聚变博物馆馆长也为整个拍摄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为了尽量真实的还原当年的场景,他把中国磁约束核聚变奠基人李正武院士捐献给博物馆的私人物品,例如笔记本手稿、50本获奖证书,2本学习书籍暂也借给拍摄团队。各方的全力配合极大地鼓舞了年轻演员们的表演热情,他们纷纷迅速带入自己的角色,以真诚的态度,演绎了老一辈核工业人在当年恶劣条件下,坚守的“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入一切,进取成就一切”的核工业精神。

中国环流器一号的拍摄是全片的重中之重,为了保证拍摄效果,摄制组决定在夜间拍摄。博物馆内的光源达不到摄制组的要求,乐山基地的领导马上安排能源公司的同志来,按照摄制组的要求对馆内的电线线路进行改造,在需要的位置上安置光源。相比之前柔光拍摄,摄制组这次选择了冷光拍摄,为了增加效果,还利用旧衣服上粉尘替代烟饼。一切布置妥当后,摄影师利用摄像机和无人机,全方位的“游走”环流器一号,当蓝色冷光穿透光线里粉尘照在冰冷的钢铁装置上时,一种静谧的高级科技感立刻呈现在眼前。此时的它,没有机器的轰鸣,周围也没有科研人员忙碌的身影,它就像个退伍的老兵,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诉说着当年代表中国走向世界聚变舞台中央的辉煌战绩。

策划丨党群工作部宣传文化中心

鸣谢丨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

作者丨郑欣关宇

责编丨赵宇晗

审校丨连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468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