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加工

车间建在家门口挣钱不用往外走

发布时间:2023/4/3 20:27:46   

在加拉村扶贫车间里,女工们正在忙碌着。咸文静摄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我去上班啦!”

早上8时20分,62岁的梁君跟老伴儿打了声招呼后,高高兴兴地出了门。五六分钟后,她的身影便出现在一处农家小院门口。大门上,“精准扶贫就业车间”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从农民到工人,能在这个年纪成功转型,对于梁君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但从6月11日参加培训到现在,迷彩服、沙发垫、遮阳帽……种了半辈子地的她已经能够熟练地操作缝纫机完成这些工作。

其实,不单单是梁君,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恰卜恰镇加拉村这个成立不久的扶贫车间里,已经有近20位村民实现了这样的转型。

共和县是全省深度贫困县。按照计划,今年要实现18个贫困村退出、户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为了如期交上让群众满意的“脱贫答卷”,共和县着力发展服装加工、农产品销售等特色产业,先后打造民族服饰和校服加工、民族手工艺品生产加工等为主的特色产业扶贫车间,通过企业自主生产加工、机关单位订单生产、线上销售等多重形式助推消费扶贫,吸收本地建档立卡户务工就业。

加拉村是个半农半牧村,全村户中,贫困户有34户、多人。村民的收入除了种地主要还是依靠外出务工。

“但对于很多家庭妇女来说,一来是文化程度不高、没有手艺,缺少就业机会;二来是上有老下有小,外出务工又顾不上家。”当了7年村支部书记的加太一听扶贫车间要办到自己村上来,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村民们。

足不出户、就地致富。

今年6月,以“政府+企业+贫困户”为发展模式的扶贫车间在加拉村应运而生。带头人余龙曾在甘肃工作,后返乡创业,他创建的车间主要进行服装加工。设备、原料都由余龙提供,正式加工前,还有专业指导老师对贫困户开展技能培训。

就这样,从7月份开始,包括梁君在内的十几名妇女在家门口变身“上班族”。

“以前,我在家照顾婆婆、孩子,干农活,现在干完家里的活就来这里上班。”安学琴一家是村上的贫困户。婆婆年老多病,孩子正在上学,一家四口全靠丈夫一人打工为生,家庭负担很重。

“现在早上8时30分上班,下午6时30分就下班了。订单多的时候晚上还得加个班。之前不敢想,还能在家门口上班挣工资。”说起自己的工作,一直在家务农的安学琴神情骄傲。

同样从扶贫车间开始新生活的,还有史菊兰。但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为了贴补家用,早在五六年前她就在家加工服装,一年到头也能挣1万多元。

“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我们完成的订单可不少。赛马会期间,我们做了套志愿者的服装和帽子;后来又加工了套迷彩服,前两天刚做完一批校服。”因为有基础,上手快的史菊兰很快成为车间的“佼佼者”。

余龙告诉记者,目前,共和县建成扶贫车间2处,带动贫困群众40多户。订单来源主要依靠本地教育部门、医疗部门等服装为主。车间的工人月收入能达到1元至0元。

“培训、生产、销售整个流程都在这里完成,学、产、销过程中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及时沟通、调整。扶贫车间创建之初,我的目标就是想让老乡们有一份稳定的收入。现在订单源源不断,做都做不完,不存在没活干!”对于车间下一步的发展,余龙充满期待:“我们接下来打算在共和县所有深度贫困村创建扶贫车间,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近就业,顾家、务农、挣钱三不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394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