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加工

控制存货的唯一选择,就是提高响应市场需求

发布时间:2024/12/12 17:48:25   
北京中科助力白癜风康复 http://www.yangguizhe.com/bdfzx/Index.html

如何提高响应市场的速度

在微利时代,维持大量生产方式的要害就是控制存货,包括控制各环节的存货。控制存货的基本思路和手段,就是提高响应市场变化的速度。营销体系的运行,包括营销策略职能、市场策划职能和分销管理职能,必须围绕着提高响应市场的速度展开,并有效地促进企业内部缩短价值创造过程的周期,以及提高各环节的同步作业程度。

一、从控制存货中走出来

所谓“微利时代”,日本人称“景气低迷时代”,指的是自由竞争走向寡头垄断过程中的特殊时期。随着市场集中度的不断提高,诸多企业倒闭,百战余生企业借助于兼并手段不断扩张,导致规模不经济。竞争的胜出,依赖于存货控制能力;像ZARA那样,历经30年,从减少各环节存货的努力中,逐渐形成新的盈利模式。

1、存货变现的风险

中国诸多竞争性行业,像电脑、家电、食品、饮料、服装、家具和医药等,正处在微利时代;行业中的任何企业,都不可能依靠扩大规模保持盈利水平;相反,继续外延扩张,必然的后果是规模不经济,边际利润趋向于“零”乃至“负值”。实际情况也是这样,诸多大企业的盈利能力可谓“九牛一毛”,说句戏言,“卖出九头牛,只挣一毛钱”。

导致企业微利的内在原因,是存货贬值和变现损失急剧增大,又称“作业成本和机会成本”急剧上升。一般而言,一台彩电元,积压一年,“作业成本”包括仓储费用和财务费用会增加25%或元;一年后,错过销售机会导致的价格损失或称“机会成本”,以及促销费用的投入,会增加25%或元;两者相加为元。这只是一个环节存货损失,即彩电或产成品的损失,还不包括各环节的存货损失,如原辅料或中间在制品的壅塞风险。只要前端销售受阻,流程的速度就会减慢,生产的效能难以发挥,各环节存货会急剧增加。这只是单台彩电的损失,对一个年产万台彩电的企业来说,如果一年积压10%的产量,直接损失超过9个亿。

面对这种系统失效或系统干扰,诸多企业的应对往往不得要领,没有在缩短供货周期和各环节同步作业上下功夫;或者说,没有在“速度”上下工夫,没有依靠响应市场的速度,维持供求平衡,维持盈利能力。而是一味地追求“规模”,企图通过扩大规模、扩大现金流量,维持成本费用开支,维持企业生存,等待奇迹发生。等待不是出路,奇迹也不会发生,只会加剧存货上的麻烦,沦落为一个“现金流量依赖型企业”。

为了维持现金流量,缓解存货压力,企业往往采取“产品多元化”和“销售全国化”策略;即开发更多的种类的产品,招聘更多的人、到更远的地方、寻找更多的销售机会。整个过程看上去很热闹、很红火,实际上却加剧失效的过程,威胁着企业的生存。使企业背离了2:8法则,从“精耕细作”走向了“广种薄收”;单客的销售收入和人均销售收入迅速下降,人员工资和人均非工资性开支骤然上升。

从道理上说,“产品多元化”和“销售全国化”,必须建立在“短周期、高频次”的供货能力和补货方式的基础上;否则,徒然增加管理上的复杂性,使管理体系变得更加脆弱。弄不好使企业丧失走出困境的机会,未来的生机取决于竞争对手的倒闭;竞争变得惨烈,变成“你死我活”的杀戮。所有企业都会不惜一切代价,包括跌破成本价,谋求存货变现;围棋上称“打劫活”,依靠“劫财”,依靠可支配资源,相互绞杀。遗憾的是,这在诸多行业已经成为事实。

2、控制存货的办法

有些企业企图依靠市场预测技术,来规避存货风险,减免存货变现损失。这些企业相信,未来存在于现实的规律之中;通过统计分析,可以预测未来可能的需求结构,包括需求品种、数量、价格、时间和地点。相信通过预测可以有效地安排投入,控制各环节存货,确保“生产期量”和“销售期量”的一致性,确保产销在“周期和数量”上的均衡。

可是事实不是这样,早在90年代后期,就有人对企业实际销售数据做过分析,没有找到统计规律。并给出数学证明,微利时代的任何企业,都无法依靠预测技术控制存货,使供货偏差,落在可控的范围。证据是“方差”不稳定,几乎每过15天变一次方差,也称“变方差”,来不及建立预测模型。证据背后的事实是,随着品牌集中度的逐渐提高,企业的自由创新意志以及调动资源展开厮杀的能力逐渐增强。没有企业能够确定未来会有多少需求发生在自己的产品上。这正好应了预测技术上的一句老话,凡是个人意志可以自由介入的地方,事情往往变得不可预见。

控制存货的唯一选择,就是提高响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速度。数学上称“时空转换”,依靠“时间”上的快速响应,减免“空间”上的供货偏差。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未来究竟能够在哪些销售区域、销售什么产品、销售多少产品,是不确定的。企业的供货周期越长,响应市场的速度越慢,预见性越低,产销的偏差越大,或积压、或断货。在家电行业,超过15天,预见性陡然下降。产销偏差一旦超出计划修正能力,就必须加大降价促销的力度,消除存货变现的压力,减免存货贬值的风险,确保现金流量的增长,导致亏损或潜亏。这就是中国诸多大企业不挣钱或挣不到现钱的原因。

依靠“时空转换”来解决存货风险,表明企业的盈利模式需要转换,从“规模经济”转向“速度经济”;表明企业可以从控制存货入手,转向基于“速度经济”的盈利模式。所谓“速度经济”,就是缩短产品价值创造过程的时间或周期,按照实际需求供货,减免各环节的存货,减免存货变现风险或损失。

供货速度的快慢或周期的长短,取决于价值创造过程各环节的“通过能力”;通过能力越强,加工对象“通过”各环节所需要的时间越少,单位时间通过的数量越多。因此,速度是规模的本质,速度起不来,规模上不去;规模上去后,速度起不来,是灾难。有鉴于此,西班牙的服装品牌ZARA,把盈利模式建立在“速度经济”之上,又称“快速价值链”模式。

另外,供货速度还取决于“整体通过能力”,取决于各环节通过能力的一致性,也称“同步通过能力”。好比道路交通,畅通与否,往往取决于各路段同步通过车辆的能力;同步通过的一致性越好,道路秩序越好,通过的车辆就越多。

一些城市交通壅塞的原因,不是某些路段路面不够宽敞,而是各路端路面宽窄不一,以及各路口通过车辆的能力不一;致使车辆通过的速度不同步,或快或慢。一旦个别环节出现堵塞,整个路面系统就会瘫痪,成为停车场。

3、ZARA模式的优势

年,ZARA做到60亿欧元的销售规模,相当于亿人民币,扣除消费水平的因素,其规模也在亿人民币以上;平均售价85%,存货10%。“平均售价”是指打折程度,“存货”是指卖剩下的数量。如果打折过多,品牌守不住;打折少了,库存过多,不挣钱。这是服装行业的两个关键绩效指标。ZARA在这两个指标的数值上表现很好,表明其商业盈利模式还有潜力,还能继续保持盈利性增长的势头。

相比之下,欧洲其它一线大众品牌,做到20亿欧元后,产销规模就到尽头了,平均售价65%,存货20%。继续扩大规模的结果,要么毁掉品牌,要么挣一堆存货。所幸的是,这些欧洲企业看明白了ZARA模式中的门道,幡然醒悟,走上了以“速度代替规模”的道路。可是,中国的诸多服装品牌,至今依然没有觉悟,规模做到5亿人民币,实际上已经撞顶,平均售价65%,存货15%;却继续沿着过去成功的思路前进,依靠产品的多元化和销售的全国化,盲目扩张规模。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到广东、浙江和福建,服装产地的中心不断转移,新老品牌频繁更替,令人感慨万千。

ZARA把“速度”当作本质,围绕着速度或通过各环节的能力,谋求整体效益、谋求持续成长。ZARA的产品,从设计到采购、生产、全球各地的服装店上架销售,全过程只需要15天时间。其中的配送速度是,24小时到达欧洲、48小时到美国、72小时到上海和日本的各个门店。随着货物流通速度和数量的提高,资金周转速度的加快,盈利空间加大;为提高产品性价比,以及加快产品更新速度创造条件;进而,促进终端出货速度,降低各环节的存货水平以及运营费用,形成良性循环。比如,ZARA依靠快速供货的能力,以及控制存货的能力,制定“限时销售”的营销策略,即货品上架后2-3周,无论销多销少,一律撤柜,换上新品。以吸引消费者不断光顾门店,并使之产生即时购买的冲动和紧迫感,使销货速度、快上加快。据说ZARA门店的主顾,每年人均光顾17次,其它品牌店只有4次。

国内服装品牌企业,错把规模当本质,唱着“做强必先做大”的歌谣,失去速度意识、缺乏提速意愿。从设计到产品上柜销售,至少需要45天。补一次订单就需要30天以上;如果没有现存的面辅料,需要拉动采购程序,时间就更长,45天;往往赶不上当季销售,只能作罢,丢掉销售机会。所以,各品牌企业只能提前设计和生产,俗称“反季生产”;对经销商而言,需要“反季订货”,反季备足货源。一般需要提前两个季度,确定产销计划及购销协议,供货偏差可想而知。遇到不测事件,比如暖冬,存货积压超过40%,绝非罕见。在这种状况下,产销规模越大越麻烦,一脚踏空,全盘皆输。

为了躲避灾难性后果,诸多品牌企业往往会设法转嫁危机,俗称“货物移库”;使过剩货物从“供应商库”移向“经销商库”。基本手段就是,在事先约定的购销协议基础上,通过调整价格和利益关系,到达向经销商压货的目的。经销商为了避免倒闭,只能保本甩卖、杀价抛售。如此,惨淡经营建立起来的企业的品牌,连同经销门店网络,毁于一旦,且鲜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即便没有上述不测事件,背离速度的任何规模扩张,都会引发存货麻烦,压垮品牌企业及其经销网络。这是国产品牌不能做大的根本原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739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