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加工

光明日报聚焦报道深圳帮扶百色河池先

发布时间:2022/10/26 19:47:14   
北京哪个酒渣鼻医院好 https://m-mip.39.net/news/mip_8598835.html

10月15日,《光明日报》第5-6版聚焦报道广东深圳帮扶广西百色、河池。相关报道如下——

先行示范强担当精准发力见实效

——广东深圳帮扶广西百色、河池纪实

“我们夫妇俩每月收入元!”在广东深圳务工的广西百色市田林县青年张云鹏喜笑颜开;“今年核桃长势喜人,收入有望翻倍。”广西河池市东兰县隘洞镇贫困户梁万斌充满期许;“没想到我们山里孩子也能上幼儿园。”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西山乡脱贫户王建有不禁感慨……在百色、河池等地的深度贫困山区,群众的幸福感溢于言表。作为粤桂扶贫协作的受益者,他们在各方面帮扶下日子越过越红火。

广西田林县那比乡群众正在摘茶油果。资料图片

广西东兰县群众在三石镇扶贫大车间上班。光明图片

同饮一江水,两广一家亲。在广东持续帮扶广西20多年的基础上,年9月起,根据中央决策部署,粤桂扶贫协作由深圳市牵头负责,重点对口帮扶广西百色、河池两个地级市的17个县市区,共个贫困村、.3万人。

4年来,深圳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对准百色、河池贫困源头精准发力,通过资金支持、产业合作、消费扶贫、就业扶贫、教育帮扶等多种方式,以先行示范的标准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扎实成效。

产业帮扶提升山区造血功能

雨后初霁,记者来到田林县潞城乡旺吉村俄外屯良种油茶光明产业示范基地。放眼望去,山坡上多亩油茶林尽收眼底,一排排一行行油茶树满目葱茏。

广西田林县潞城乡旺吉良种油茶示范基地。资料图片

“在基地务工,一天收入元,连续做工10天以上的,示范区还额外奖励元。”旺吉村百昂屯贫困户曾保献说,他身患残疾,妻子在外务工,供两个孩子读大学,家庭收入入不敷出。年,大女儿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学任教,妻子在基地做砍草、施肥、杀虫等工作,曾保献一家终于摘了“穷帽”。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产业兴旺是根本之策。产业扶贫精准到户,选准产业是第一步。”深圳市光明区挂任田林县委常委、副县长贾扬介绍,在帮扶田林过程中,发现当地水土气候适宜种油茶树,便推动投资万元助力建设良种油茶光明产业示范基地。年,通过分红方式使基地周边贫困户户人受益,带动户人脱贫。年至年,通过劳务补助带动户脱贫。今年还将油茶林经营权以每户3—4亩量化承包给百花寨、潞城瑶族乡安置点的户搬迁贫困户,帮助他们增收脱贫。

“进入盛产期后,年均亩产茶油80斤、茶麸斤,年均亩产值可达元,总产值约万元,年利润将达万元。”看着满山的油茶树,基地负责人韦永山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个项目将成为田林农村林地增效、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典范。”

良种油茶基地建设,是深圳市光明区在田林开展产业帮扶的一个缩影。年至年,光明区共安排万元帮扶田林实施油茶、生态野猪养殖、姬松茸加工、服装生产、八渡笋加工、电子设备加工等产业项目,并引进8家企业,完成2.47亿元投资,吸纳贫困人口人就业。

在山区将产业扶持起来后,如何确保山货“出山”,从而真正造福于民?深圳市龙华区在帮扶东兰县过程中,通过成立深圳龙华对口东兰消费扶贫展示中心,助力当地农副产品销售到深圳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和全国各地,帮助贫困群众通过种植养殖增收脱贫。

今年3月,深圳市金肯科技有限公司和东兰县人民政府签订框架协议,投资额0万元,在东兰县成立恒康商贸有限公司,线上线下销售东兰乌鸡、板栗、墨米、黑山猪等多种优质农副产品。同时,公司在园区加工茶油,建立东兰县冷链物流中心,合作建设亩东兰恒康油茶基地和亩东兰恒康乌鸡基地,打造一条特色产业链。

“这里汇聚了东兰所有的农副产品,对接的基本都是龙华企事业单位和工会等对口单位,最终目的是为东兰老区脱贫攻坚多贡献力量。”深圳龙华对口东兰消费扶贫展示中心负责人李家仁说。在对口帮扶下,“购买一份产品,奉献一份爱心”在深圳已成为共识。

就业帮扶解决家庭后顾之忧

“大家要抓住深圳帮扶巴马的好机会,到外面去闯一闯,既能学到技术又有不错的收入,关键是开阔我们的眼界。”今年春节期间,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青年韦明望回乡给几个兄弟“支招”。

韦明望的底气,来自于他这几年生活的变化:年,他通过巴马与深圳推出的“二免二站”就业服务平台,前往深圳市旺泰佳农业有限公司务工,从一名普工做到车间组长,月薪由元涨到多元,年回乡建了两层楼房,不仅顺利实现脱贫,还带回了女友。

巴马位于桂西北部大石山区。大山成为阻拦这里发展的屏障,就业无保障、收入低成为制约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瓶颈”。在粤桂扶贫协作机制下,深圳和巴马携手创新推出“二免二站”就业服务平台,为贫困群众提供“一条龙”就业服务,大力转移贫困群众到广东就业。

据了解,“二免”即出台免费提供就业信息,免费组织输送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前往广东等务工;“二站”即在深圳设立巴马劳务工作联络服务站,开展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对接,推进精准转移就业脱贫协调工作;在易地扶贫搬迁点及村委会设立劳务工作联络服务站,开展劳动力调查,实现用工劳动力精准识别。

“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成就人生。”巴马县人社局局长周昱告诉记者,在精准脱贫中,巴马立足当下着眼长远,不但要解决贫困群众当前的脱贫问题,更要解决他们的子女即“两后生”的技能培训,让他们人人掌握一门技术,从而顺利实现就业。

近年来,巴马与深圳携创技师学院、深圳技师学院等合作,组织近名贫困家庭“两后生”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学生就读后,不仅学费全免,还享受每年近万元的各类补贴;学生毕业后,全部都能就地就业,其中在深圳就业并表现优秀的还可以落户。

在家门口就业也受到很多群众的青睐。在东兰县三石镇“扶贫大车间”上班的覃玉兰,老家在三石镇板文村弄能屯,那里是典型的大石山区,水电不通。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她们一家告别山区,搬到三石镇纳桑移民安置点。覃玉兰说,“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上班,每个月有2元的稳定收入。我现在工作和照顾小孩都不耽误。丈夫从事装修工作,收入不错,小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覃玉兰所在的龙华高科技产业园是东兰县与深圳市协作的扶贫项目。产业园被村民习惯性地称为扶贫大车间的“母公司”。而其他乡镇设立的扶贫车间则被称为“子公司”。深圳市龙华区扶贫挂职干部,东兰县委常委、副县长郭志丰介绍说,“子母扶贫车间”模式就是把该县14个乡镇,形成“1+13+1”的架构:“1”是负责原材料采购、半成品加工等机器工序的“扶贫大车间”——三石镇的东兰龙华高科技产业园,这是“母车间”;“13”是在其他13个乡镇和个村(社区)成立扶贫车间,这是“子车间”,负责半成品的手工部分工序。加上1个技能培训中心,推动农民转型“新产业工人”。“子母扶贫车间”新模式真正实现了送车间到村、送岗位到户、送技能到人,让贫困户就近工作。

教育帮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循着孩童的嬉戏声,走进百色市田林县光明幼儿园,一派欢乐和谐的景象:干净整洁的校园道路与塑胶运动场连成一片,两栋4层教学楼成“L”形,将运动场围揽入怀。这所在深圳光明区帮扶下建起来的公立幼儿园,温馨别致、童趣十足。

“只要贫困户来光明幼儿园报名,学校都会无条件接收且享受免保教费的优惠政策。”光明幼儿园园长凌雪梅介绍,以前田林县幼儿教育力量薄弱,县城仅有2所公办幼儿园,其他均是私立幼儿园,公办幼儿园“入园难”问题十分突出。

为让更多孩子幼有所育,年,田林县光明幼儿园在光明区帮扶下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帮扶资金万元,规划设置21个教学班,可容纳适龄幼儿人。

针对田林教育基础设施薄弱,学前教育资源奇缺的现状,年至年,深圳市、光明区两级共安排扶贫协作资金万元,帮扶实施9个教育工程项目,直接解决8个乡镇8个易地搬迁安置点户人家庭人口适龄儿童的教育保障问题。

在焕然一新的东兰深圳龙华小学,记者随机推开六年级一班教室的大门,数十个孩子正盯着教室正前方的电子显示屏,津津有味地听老师讲课。

东兰深圳龙华小学位于向阳新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旁,由深圳市龙华区和东兰县于年12月携手共建,总投资万元。年12月,这所全新现代化的小学正式开学,有效解决了易地扶贫搬迁户子女的就学问题。将东兰深圳小学建设成为东西部教育扶贫协作成果的典范,是深圳龙华区的目标。为此,龙华区教育局从生源、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集中发力,共同促进学校发展。

“扶贫先扶志,扶志必扶智,扶智的关键在教育。”东兰县教育局局长陆遥说。在对口帮扶东兰过程中,深圳市龙华区大力发挥教育资源优势,提升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助力从源头阻断贫穷代际传递。

“子母扶贫车间”开在家门口

在位于广西河池东兰县的东兰校园文化用品有限公司车间里,40岁的王秀丽正坐在缝纫机前,给一件全新的校服锁边。王秀丽的家刚刚搬到工厂旁边的向阳新城移民家园。开在家门口的校服工厂,让王秀丽从贫困村民一跃成为产业工人,不必再像过去那样抛下孩子外出打工了。

与此同时,在近40公里外的东兰校园文化用品有限公司隘洞镇子车间,37岁的韦家海正忙着指挥工人放置刚运过来的布料。作为一名心系故土的返乡大学生,韦家海这些年一直在摸索带领家乡父老脱贫致富的门路。镇上移民安置区新开的扶贫车间,让他找到了实现梦想的舞台。

地处桂西北的东兰县交通不便,产业发展基础薄弱。深圳市龙华区对口东兰县扶贫协作工作组经过深入调研后认为,要想让易地搬迁的群众既能搬得出、又能稳得住,帮助东兰县加快经济发展、彻底摆脱贫穷,就不能把目光只盯在农业上,而是要想办法引导东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迁移过来,努力让当地承接大湾区的产能外溢。只有产业兴、收入增,才能脱贫稳、小康恒。

今年1月,龙华区对口东兰县扶贫协作工作组参观了位于本区的深圳市伟奇服装有限公司,认为这个每年销售校服约万套的企业非常符合东兰的发展实际,于是主动邀请企业负责人前往考察营商环境。工作组的诚意和东西扶贫协作的大义打动了企业。不久,深圳市伟奇服装有限公司在东兰县注册了广西东兰校园文化用品有限公司。为了让企业尽快落地,工作组使用今年的粤桂帮扶资金支持向阳新城扶贫“母车间”建设标准厂房。企业注册8天后,向阳新城扶贫母车间就正式揭牌投产,展示了“深圳速度、加速东兰”的感人局面。

之所以叫扶贫“母车间”,是因为龙华区在东兰建的并不只是一家工厂,而是一个扶贫车间系统。经过对交通、劳动力、基础设施和市场因素等各方面的综合考虑,龙华区又投资上千万元,在东兰县的三石镇、泗孟乡、大同乡、隘洞镇等10多个乡镇建设完善了扶贫“子车间”。这些分散在各乡镇的“子车间”,以向阳新城的扶贫“母车间”为驱动枢纽,吸纳搬迁劳动力和周边贫困户。实现了让原材料多跑路,让就业人员少跑腿。

产业帮扶是手段,造血脱贫是目的。为促进东兰县服装产业有序成型、健康发展,工作组还开展实施“雨露计划”,委托东兰校园文化用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以工代训”,培养当地名贫困群众成为校服生产骨干,熟练掌握缝纫裁切等服装生产技术,成为创业致富带头人。同时,引导他们回到乡镇,带动周边群众进驻扶贫“子车间”,开发生产能效,从向阳新城扶贫“母车间”领取布料原料或初加工材料,在扶贫“子车间”深加工后,由“母车间”的东兰校园文化用品有限公司包收包销。这一方面解决了致富带头人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也提升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通过建设一个扶贫“母车间”和十多个扶贫“子车间”、培养一百名业务骨干成为带头人,龙华区在东兰县打造的服装产业能为当地提供一千多个就业岗位。这个服装产业的“一十百千”民心工程,不仅让广大贫困户在家门口就能实现致富梦,也让东兰县的一棵棵“校服工业树”正成长为茂密的“服装产业林”。

养起脱贫茧织出致富丝

讲述人:深圳市龙华区派驻广西凤山县扶贫干部欧阳浴乔

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凤山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我作为两次驻点凤山县的深圳扶贫干部,有幸参与和见证了凤山县的蜕变。

应是缘分未尽,应是初心未改。在完成第一期对口支持工作任务三个月后,深圳龙华区委决定再次增派党政干部驻点凤山扶贫。得知此事,我毫不犹豫递出申请并很快获得批准。

5月18日,我踏上了“返乡”的征程。这一次,为了能更全身心投入到扶贫工作中,我决定把家安在扶贫一线。我鼓励爱人申请支教,提出让两个孩子也到凤山来上学生活的建议,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今年8月,我们一家在凤山团圆,夫妻二人的肩上又挑起了同样的担子,我是扶贫干部,她是支教老师。

再次投身扶贫战线,心中使命感更强了,为凤山实现脱贫奔小康尽自己一分力的决心也越发坚定。

前几年,凤山县为发展农村经济,鼓励农民种桑养蚕。半年时间里,我多次对大同村桑蚕养殖情况进行调研,发现这里养殖设施差、规模小、产量低,农民积极性不高。

在与大同村委会主任陈启亮几次深入交流后,我再次找到他,“你有桑蚕养殖和经营企业的经验,或许可以由你成立养殖企业,村集体入股,通过规模化养殖和一体化产销突破现在的瓶颈”。陈启亮听到后先感觉有点突然,而后又有些激动,马上叫来村里其他干部一起来讨论。

这次讨论,研究出了具体工作思路:村民通过到养殖场上班、土地流转、桑苗流转等方式获得收益,企业在村里即可得到劳动力、场地、食料等资源。但讨论也涉及一个核心问题,村集体入股资金从何而来?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就开始奔波于深圳和凤山两地,为村集体争取帮扶资金。在深圳结对企业到凤山调研期间,我重点介绍了大同村的情况,并带他们实地考察,终于成功争取到50万元帮扶资金,村集体有了入股资金,企业如期上马。

功夫不负有心人,年底,这种“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初见成效。当年大同村蚕房产值就超过20万元,促进20位村民就业增收,实现余个贫困户脱贫摘帽。

卓有成效的经营模式,得到县委县政府的一致认可和重视,随后在全县推广,有力促进了当地桑蚕养殖产业的发展。目前,凤山县桑园种植面积已达3.36万亩,全年产茧2吨,产值1.05亿元,户均养蚕收入近2万元。

今年8月,我特地去到大同村,崭新的蚕房已经投入使用,陈启亮见到我异常兴奋。他介绍道:“今年搬到新蚕房,我们的养殖量翻了一番,产量应该会比去年增加1.5倍以上……”

小小的桑蚕结出了一个个脱贫茧,织出了一根根致富丝。有幸和乡亲们一同在致富路上开荒拓土,一同品尝丰收的喜悦,我内心觉得欣慰踏实。在我看来,每一个扶贫人,也如这桑蚕一般,默默作出力所能及的奉献,只为早日见证贫困地区破开茧缚,实现蝶变。

《光明日报》年10月15日5版截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204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