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服装加工 >> 服装加工前景 >> 你是如何被消费主义洗脑的识破消费主义陷阱
1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买买买成为了每个人的常态。
消费主义的盛行,让暂时没有实现高配能力的年轻人,提前过上了高配生活。
消费主义让身处底层的人们感觉,虽然生活问题重重,但是仍旧有“拥有美好生活的方法“
年轻就是要对自己好,买喜欢的东西。
作为一个年轻的时尚青年,怎么能没几双AJ?
作为一个精致的猪猪女孩,怎么可以没几套网红化妆品?
贵从来都不是它的缺点,而是你的缺点。
潜台词:只要你买了它,你就没有了这个缺点。
以上这些都是典型的营销洗脑话术。
消费主义正在用圈层文化、价值符号、形象地位绑架我们,让我们满足对于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的幻想。
消费主义的核心骗术就是:只要你消费了某种产品,你就能成为某类人,实现阶级的飞跃。然而你和上层社会间的消费水平差距在不断减小,阶级间的距离却在不断地被拉大。
2
给大家讲一个有关钻石的故事:
起初由于钻石的稀缺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是皇家和贵族炫耀财富的饰品。
但在19世纪后期随着南非钻石矿的意外发现,钻石稀缺性的局面便被打破。
物以稀为贵,一旦这批钻石流入市场,钻石的价值将暴跌如白菜价一般。
这时候一大批钻石商人慌了,于是他们就决定联合创办一家名为戴比尔斯的钻石公司。
整合所有资源,把整个钻石矿买下,进行垄断,人为造成供不应求的局面。
钻石本身几乎是不具备使用价值的,那戴比尔斯是怎么将钻石进行销售的呢?
他巧妙地将爱情与钻石捆绑在一起,给大众营造一种浪漫的钻石爱情文化。
宣称钻石象征坚贞不渝的爱情,只有钻石才能见证美好的爱情,人们要用钻石来求婚。
戴比尔斯花费巨额的广告费用请当时的社会名流、流量明星和贵族帮他做宣传,让他们用钻戒来求婚。
影视剧和电影里一定会有一个这样经典的镜头:一位西装革履的男士,单膝跪地,拿着手中闪闪发光的钻戒,含情脉脉地望向心上人求婚。
戴比尔斯就是这样通过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和名人效应来提高钻石的曝光度,抬高钻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不久后并推出“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经典广告宣传语,成功地将钻石与爱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钻石由非生活必需品转变为结婚必需品。
当某种概念被人为赋予新的意义并成为社会普遍的共识时,神话便诞生了。
3
现代广告之父霍普金斯曾说过:永远不要推销一种产品或服务,而是推销一种概念。
因为概念一旦构建完成,消费就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
德芙DOVE的故事,DOYOULOVEME常被用于男女生间的表白
Roseonly玫瑰花:一生只爱一个人,一生只为一人定制
DR钻戒:男生一生只能订制一枚,一生唯一真爱
以上这些无疑都是典型的情感文化营销,商家将美好爱情与他们的产品捆绑在一起。
聪明的商家都不会单纯地去推销产品和服务,而是去推销一种文化理念(概念)。
它会告诉你,只要你拥有了它,你便是XXX人群中的一员。
买了AJ,你就是个年轻的朋克。
买了网红化妆品,你就是个精致女孩
戴上万国手表,你就是社会名流,行业精英。
简而言之:你买什么,你就是什么
4
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但贵的,就一定是好的吗?
不一定。
一分价钱一分货。
两分价钱两分货。
十分价钱依然是两分货,其余剩下的8分全是品牌所带来的高溢价。
或许商场上多的衣服确实比古驰0多的衣服要差,但绝对不会差上10倍,因为古驰品牌的附加价值才是这件衣服昂贵的关键。
服装属于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标准化产品,布料,剪裁,小五金,都是标准化的。
质量和品牌没有直接关系,质量只和品牌愿意给代工厂一件出多少加工费有关系,不同的费用对应不同的工艺,这个东西是透明的。
奢侈品本质上是社交货币,主要用来区分有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帮助有产阶级在社交中快速辨别对方的身份及社会地位。关键在人而不在物。
别以为买几件奢侈品就获得了上层社会的通行证,你不过是在交智商税罢了。
对一个普通人来说,哪怕TA买了一堆奢侈品,也无法实现阶级的跨越。
普通人乱花的每一分钱,其实都是在加固阶级间的壁垒。
消费水平≠生活品味≠文化形象≠社会地位
社会地位只取决于人的内在实力及社会资源而不取决于外物。
5
在知乎上曾看到过这样一个问题:
女生到了一定年纪还穿很便宜的衣服会不会显得很low
最高赞(39K)回答:这种low的根,在自己心里,不在衣服本身。消费主义就是让你觉得自己low,人家甚至雇专业人员来让你觉得low,而且还是组团来的。
中国第一位实习女舰长韦慧晓在接受采访时谈到:
有两种价值观;一种是戴着非常昂贵的手表,好显示出来自己身价百倍。另一种是我的价值观,一块不贵的手表,因为我戴过了,所以身价百倍。
确实如此,Low不Low不在于物而在于人,一个自信而强大的人是不需要借助外物来彰显自己的。只有内心空虚的人才会借助外物来以此证明自己,因为他们的骨子里有一种深深的自卑感,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
一个物质充裕且精神富足的人从不炫耀TA所拥有的一切,因为TA没有自卑感。
6
商家的嘴,都是骗钱的鬼。
资本的力量是非常恐怖的,它可以通过不断地砸钱做广告,用营销洗脑话术,轻而易举改变一个人的三观和消费观。
那么究竟有多么简单?
还记得脑白金的广告吗?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
单靠10秒广告,30天卖1亿。
再举一个例子:
这双鞋子这么经典,简直就是年轻人的必入款。
经典,谁定义的?如何定义的?
你认为的经典是谁让你认为这就是经典?
是不是资本与大众媒体的推动,才导致了这种流行文化中经典款的诞生?
是不是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以及流量明星、时尚博主的推波助澜?
是不是这些因素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三观和消费观,再慢慢地塑造你这种认知?
为什么这双鞋是必入款?鞋不就是拿来穿的吗?
对你而言,这双鞋子的使用价值或许已经不是你购买的理由,而你真正购买的理由是这双鞋背后所赋予你的文化标签、形象地位。
其实你买的不是物体本身,而是这物品背后赋予你的形象地位。
事实上你没有因为这双鞋而发生任何实际性的改变。
资本知道奢侈品很难赚到普通人的钱,于是他们就塑造了一个叫“轻奢”的品牌概念,与流行文化挂钩,帮助部分人与普通大众区分开来。通常轻奢这类产品的价格定位不会很贵,资本就是要达到让普通人咬咬牙,省吃俭用点就能够购买的效果。比如小几千的包包、服饰、鞋子等。
7
《奇葩说》有一个辩题:年纪轻轻“精致穷“,我错了吗?
詹青云对此作出回答:你不是在为你喜欢的东西花钱,你是在“精致“这个概念花钱。你可以自由地决定,我要过精致的生活,可是谁来定义,什么东西是更精致的。
是啊,究竟是谁在定义“精致“这个概念?
难道不是资本家和大众媒体在不断地引导我们进入这个消费陷阱吗?
他们告诉我们年轻就是要舍得给自己花钱。
凭什么说穿某克某迪鞋子的人就是时尚达人,而穿国产品牌鞋子的人就是low。
凭什么说穿上千元件的supreme就是时尚达人,而穿淘宝一件百八十块的衣服就是low。
凭什么用名贵化妆品的女生就是精致、优雅、美丽,而用国产品牌化妆品的就是low。
消费主义就是要给你制造一种落差感,只要你不买它的产品,你就是low。
“精致“不是指外在物质的讲究,而是一种积极的态度。
精致不是去一间装修精美的网红餐厅打个卡,摆拍几张漂亮的照片发到朋友圈。
物质的精致只能装点你的外在,内心的精致才会让人赞赏。
一个人最好的生活状态,是物质上简朴至极,精神上丰盈充实。
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勇敢去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吧,如果你是真的喜欢XXX,那就去买,而不要被大众媒体引导进行盲目攀比消费。
排除外界的干扰,顺从自己内心的真正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