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加工

从世界工厂到工业雨林,见证世界级湾区一座

发布时间:2023/6/8 17:54:32   
早期白癜风多久能治好 http://m.39.net/pf/a_4790056.html

经过了重重考验后,中国外贸的表现意味深长。

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中国出口同比增速18%,远超预期;贸易顺差为.7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这样的数据,相信会让很多人感到惊讶。

中国为什么这么稳,能一次次穿越波澜?

其实答案,就藏在这么多年的栉风沐雨中。

工业雨林的进化性

珠江入海处,激荡着时代转折的浪潮。

年前,发生在东莞的虎门销烟拉开了近代史的帷幕;

44年前,东莞引入大陆第一家“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企业,加速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34年前,瑞士雀巢集团远渡重洋,成为了第一家落户东莞的世界强企业,此后全球投资的目光一次次聚焦于此。

全球投资目光聚焦这座城市

图源:投资东莞宣传片

一座座工厂,如雨后春笋,在东南沿海地区拔地而起。

一时间,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晋江模式、东莞模式成为无数发展中国家的学习案例,而这些地区,奠定了世界工厂的美名,也成为观察中国外贸与制造业的晴雨表。

不过从年开始,每年至少有一家大型跨国企业撤离苏州,舆论对“苏南模式”的质疑越来越多;“东莞模式”更是早在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就遭到唱衰;“晋江模式”则由于假货横行,屡被诟病。

但如今,我们看到的是生物医药、飞机制造成了苏州的代表产业;无锡成为半导体产业的重镇;晋江走出了无数国际运动大牌,还出海收购了始祖鸟这样的美国顶级户外品牌。

于是世界惊讶地发现,过去在东亚流行的雁阵理论并不全面。它过于强调先发国家产业转移带来的输血,却忽略了中国这样的庞大国家,自我进化式的造血能力。

某种程度上,正是苏州、晋江等制造业重镇的华丽转身,持续夯实了世界工厂的底座。其中,最艰难也是最宝贵的进化范本,是东莞。

上世纪80年代,东莞开始承接香港纺织、制鞋箱包、玩具等传统制造业;90年代初,台湾地区及日韩IT制造业大举进入,东莞逐渐形成以代加工为主的外向型经济。

东莞港

都知道中国是世界工厂。很少有人知道,世界工厂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特指东莞。“东莞塞车,全球缺货”的情况,至今如此。

年疫情爆发之初,口罩成为“奢侈品”。一边是防疫的需要,一边是复工复产的压力,全国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东莞。因为想生产口罩,就必须先有口罩机,而东莞占了全国口罩机产能的60%。关键时刻,东莞拿出担当,出台了财政补贴等一系列措施加强生产调度,并着力减轻企业运行负担,提高口罩机产能。后来才解了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口罩之急。

后来东莞出现零星疫情,因防疫需要封控了部分区域,一些汽车配件工厂的生产进度受到影响。其实,比东莞更着急的是某车企。作为这家车企的重要供应商,这些工厂的生产进度直接影响着车企的开工。

这两个例子,足以证明东莞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性。

一路上并非都是风和日丽。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让东莞这座世界工厂,一度面临严重的危机。只是没想到这个时刻,恰是东莞蝶变的起点。

东莞意识到,简单生产赚钱的日子无法再持续,必须拓展全流程制造业,就像一座工业雨林。

工业化阶段理论提出者钱纳里认为,产业结构转变是经济增长的动力,经济发展的真相正是经济结构的转变。

成为工业雨林过程中,深圳拉了兄弟东莞一把。

东莞和深圳像一对孪生兄弟。不像苏州、泉州、宁波这样的制造业重镇,历史上曾无限辉煌,哪怕上海也有近年积淀。只有东莞和深圳,是在一张白纸上平地起高楼。只不过相比特区,东莞几乎没有享受过任何政策优惠,于是很少有人觉得深莞的相似。

深圳制造业在成本趋高的过程中,不同产业在不同时间次第转向东莞。这些企业与早年“三来一补”相比,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与创新能力。

从这个逻辑再看华为搬到松山湖,更像是工业雨林逐渐成型的一个结果,而非一个令人惊讶的开端。

位于松山湖的华为小镇,摄影:贺东峰

相比简单代工厂,工业雨林显然是一个更高级的制造业生态。前者是被动输血,后者能主动造血,具备强大的进化能力。

东莞从不回避有企业失败了。但更重要的是,同时有无数企业成长、发展、壮大,及时补充了雨林中的生态位。

去年,东莞成功晋级全国第15个“双万”城市(GDP过万亿、人口超千万)。不过与外人印象不同的是,代工厂早已不是撑起“双万”的主力。

过去5年,东莞先进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47.0%提升至54.2%,电子信息制造业达万亿规模。

当前东莞高新技术企业家,专精特新企业家。其中有79家企业入选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位列广东第2、全国第5;今年还有31家企业入围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正公示中。

东莞有32家新型研发机构和多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市超过90%的研发支出来自企业,全市RD占比达到3.54%,同样位列广东第2。

今年1月,东莞通过科技部评估,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

这些数据和成绩,都是工业生态产生自我进化的有力证明。

在“双万”的新起点上,东莞提出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新高地和先进制造新高地。

看来,这片工业雨林,还将长出新的故事。

工业雨林的多样性

近年国家为避免经济脱实向虚,对制造业格外重视。

每每提到制造业,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会心心念念一个模范生——德国。

除了工匠精神,德国制造最厉害的地方,是其制造业生态的多样性。在德国制造业生态中,有政府适时政策的引导塑造,也有无数企业发挥中坚作用。

德国制造业生态就像黑森林,大型企业犹如参天大树,中小微企业像灌木和苔藓,两者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工业生态。

“灌木”“苔藓”与“大树”是合作而非竞争关系。

中小企业通过为大企业提供技术、供应链核心环节的加工或零件等,借助大型产品拓展其市场占有率和销售规模,而大企业有时也会投资小公司研发的项目或帮助其商业化,使之成为自身商业体系的一部分。

别小看了这些“灌木”和“苔藓”,德国很多中小微企业,精耕细作某一细分领域,诞生了许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隐形冠军”。

从制造业生态的角度,东莞是中国有德味的城市。与工业森林相比,工业雨林毫不逊色。

东莞拥有超万的市场主体,其中,工业企业超过20万家,位居全国前列。规上工业企业1.27万家,全国地级市第一。在41个工业门类中,东莞涵盖了34个大类,6万多种产品,形成了万亿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产业配套完善。

正因为如此,市场监管总局的一个调研组来东莞调研后,用“水大鱼多”概括东莞。

“水大鱼多”有什么好处呢?

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展示的室温自动探针台

图源:新华社

政治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即组织和市场)两个方面。技术创新又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

熊彼特强调企业在创新中的核心地位,但创新很少是孤立发生的。这意味着创新需要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的交流、碰撞、协同。所以,创新系统方法强调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6年,德国就高瞻远瞩发现了其中的堂奥,联邦政府及时出台了“顶尖集群竞争”政策。目的是凝聚了一个区域和技术领域内关联的企业、研究机构、高校等创新主体,围绕着价值链的新组合,成为创新源泉。

说简单一些,企业多是工业雨林多样性的第一层优势;产业集群效应则是多样性的第二层优势。

在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对这样的协同体会最深。该产业率先成为东莞首个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从全球每3件玩具、每5件羊毛衫、每10双运动鞋,其中之一是东莞造,到全球每5部智能手机就有1部东莞造。变化的背后,正是产业集群效应的助力。

但东莞并没满足于这些,在继续做强支柱产业的同时,全力推动产业“立新柱”,瞄准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产业集群离不开空间承载。这几年,东莞对于拓空间的步伐也不曾停歇。

年,东莞打响“拓空间”攻坚战,拓展新增空间约3.8万亩,盘活存量空间约3.5万亩,为超个重大项目的成功落地提供了高品质、低成本的空间。

年,东莞高位统筹60平方公里,大手笔建设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在此基础上,今年东莞整合推出六大标准化产业片区,将七大基地进一步扩容至80平方公里,极大地拓展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腹地。

在东莞看来,这些土地弥足珍贵,承载着“打造东莞产业新引擎,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使命。依托六个标准化产业片区,东莞将聚焦特定产业引进一批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培育更多新的动能,构筑产业发展“护城河”,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竞争力。

在8月26日举行的东莞全球招商大会上,东莞推出首批六个连片地块“挂榜招商”,都在亩以上,大的近亩,是近年来推出的连片土地最集中、面积最大的产业用地。

在这次大会期间,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向优质企业、优秀人才发出呼吁:东莞“有空间”,大家“进莞来”。对优质产业项目政策“莞用”、空间“莞够”。

目前,广东省将东莞定位为前沿科技创新高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城市、宜居宜业高品质现代化都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科技创新企业入驻、完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加快高端科技创新人才聚集等。可以说,广东省委省政府为支持东莞打造科创制造强市,“送”上了一系列“政策大礼包”。

工业雨林的连接性

完备的产业集群,优势除了多样性,还有连接性。产业集群内部以及不同产业集群之间交流与连接,本身就耦合雨林中万物普遍联系的生态。

雨林之所以能持续繁荣,除了物种数量多,还有物种之间联系足够多,这才是一个健康的生态链。产业链亦然。

对东莞来说,加强各产业集群以及企业互动,只是工业雨林厉害的一方面。更大的想象力,在雨林之外。

东莞所在的大湾区,各城市名字由来,本身就是一种连接的隐喻。

香港之所以叫“香港”,是香料的港口。而香港贩运的香料,来自东莞的莞香。

东莞之所以叫“东莞”,是当地生产莞草,其在广州以东,故名东莞。

彼时的广州,是珠三角绝对的中心。

至于最年轻的深圳,得名于河涌纵横的景象。如今深圳早已没了名字里的样子,倒是东莞,保留了东江入海,密集的水网形态。

水乡片区水网纵横,像极了“深圳”名字的由来

世界上没有第2座城市像东莞这样,面对3座国际大都市,表现出惊人的生命力。为周边城市贡献产业养料,形成更大范围的协同,打过无数次异常完美的城际配合。

东莞处在粤港澳大湾区A字型的关键节点

离广深太近,在别人眼里,是虹吸;在东莞眼里,是机遇。

从地图上看,粤港澳大湾区就是一个A字型。而东莞就在这个A字型的关键节点,是连接大湾区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主轴。无论是广州、深圳、香港,从东莞出发,都可以在30分钟到达,这个优势在全国范围内也是独一无二的。

最高层在广东考察时强调: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场”,“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和市场导向作用,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培育创新动能……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广东随即提出以“中国硅谷”为蓝图的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规划,建立跨区域的科技协同创新机制。

扎实的制造业基础和良好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是东莞此番参与广深科创走廊建设的最大优势。

与美国的硅谷相比,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最大优势就是有东莞这个成果转化基地,可以使创业者从设想到产品的速度比硅谷快上5-10倍,而成本只是其五分之一,甚至更少。

在与广深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东莞也取得长足的进步,已经初步构建起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四大创新体系”,是大湾区“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重要基地。

这一切看似偶然,却是必然。很早以前,东莞就开始在科技领域的布局。

从6年起,东莞就每年拿出10亿元作为“科技东莞”专项资金,几年后,每年翻倍到20亿元。

年10月,被称为“国之重器”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在东莞奠基,一直以制造业立市的东莞更是在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科创的种子在东莞已遍地开花结果。在松山湖科学城,全球第四台、中国首台散裂中子源已投入运营,阿秒激光和南方先进光源等大科学装置加快筹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经形成了多人的科研团队,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也在加快建设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松山湖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共建全国第4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一块珍贵的、极难获得的、让无数城市心心念许久的牌子。也是国家对东莞科创能力的首肯。

随着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和南沙自贸区方案出台,以及香港提出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更多跨珠江口通道加速建设。大湾区各大城市重大平台已经连片,区域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图源:晶报

广东省党代会报告顺势提出打造“黄金内湾”。

“黄金内湾”的提出,标志着大湾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国际上也有迹可循。

东京湾区从80年代开始布局内湾区,超3万人口汇聚于此,连片发展。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大湾区对内湾海岸线的利用程度还有很大空间,人口和经济规模都可以进一步聚集。

这意味着更高的效率,更高频的合作竞争,以及更大的流动性。

滨海湾新区的区位,图源:人民日报

以滨海湾新区为核心的沿珠江口东岸,正处于“黄金内湾”的重要一环。

抢抓重大机遇,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滨海湾新区将进一步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合作平台作用,高水平建设开放新门户、人才新港湾、城市新中心,打造制度型开放高地,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摄影:黄生

未来东莞还将突出点、线、面结合。

“点”上,以松山湖科学城、滨海湾新区、水乡功能区、银瓶合作创新区4大战略平台为重点;

“线”上,除了以滨海湾新区为核心的沿珠江口东岸一线,还有以南部9镇为重点的临深一线;

“面”上,全市全域深化改革,推动一批创造型引领性改革。立足东莞镇街形态,让镇街各展所长、各尽所能。最终以更高质量,融入大湾区发展。

工业雨林的可能性

德国是工业森林,东莞是工业雨林。森林雨林,一字之差,有何玄机?

雨林比森林更温暖。从生态的角度,更高的温度,意味着更有活力。从城市的角度,意味着城市更有温度。

做过世界工厂的城市,最懂得为打工人遮风挡雨。于是天南海北的人来到东莞,把这里当作故乡。

打工人是为梦想打拼的人。在东莞眼里,每一个梦想都值得被尊重。何况你怎知今日的平凡,不会铸就明日的伟大?

对此,周中山深有体会。

周中山是优信无限的创始人。在国家工信部年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遴选中,优信无限脱颖而出,成为示范企业。与优信无限一起入选的,还有网易、格力、海尔、中国电信等一批知名企业。

周中山是湖南人,年大学毕业后,年就来到东莞寻找机遇。最初他就在东莞的一家鞋厂打工,后来尝试创业,他打趣自己那时就是个体户。

1年,周中山创办了优信无限,最初做打印机租赁,接着做电话使用的程控交换机,然后转做园区WIFI设备。周中山不断尝试、步步转型,最终找准AI+民生的风口,深耕智慧餐厅研发。智慧餐厅背后是AI、云计算、大数据等硬科技的支撑,希冀推动餐饮智能化、高效化、绿色化升级。

周中山感恩于这座城市,也深深喜欢这里,一直没有离开。

东莞的诚意和这里的营商环境,同样吸引了很多海归博士学霸们的入驻。

余旸是北航和美国德州理工的双博士,美国罗彻斯特理工大学的终身教授,还是北交大的博导。

面对这样一个高级人才,北上广深成渝都向他伸出过橄榄枝。可是他却把自己创立的先知大数据公司放在了东莞。

余旸的公司专注于核心算法、IOT智能设备的应用突破,是工业互联网、轨道交通、社会治理、军工安防领域的产业互联网与数据服务方案提供商。

谈到自己的选择,余旸直言这里(东莞)靠近市场,产业基础好。更重要的是——这里一流的营商环境以及健康的政商关系。

对此周中山也曾提到一个形象的表述:当企业遇到困难时,政府有求必应;平时没事时,政府从不打搅,仿佛消失了一样。

摄影:欧迪鹏

这正是工业雨林的第4重境界——可能性。

有失败的可能,但更多、更大的可能是希望、是成功,只是有时候过程痛苦一些,就像东莞这些年破茧化蝶的过程。

东莞一直致力打造科创的高地,同时保持机遇的洼地,让更多人来这里,拥抱机遇,创造更大的可能。

于是,曾经的河涌纵横之间,城市越来越大。当年人口不到万的东莞,如今成为了实际管理人口超过万的大都市。

这样的吸引力,与深圳相差无几。而且东莞人口平均年龄为34岁,和深圳一样年轻。

摄影:聂新建

城市的温暖,营商的清朗,产业的配套,生态的宜居,让越来越多的人,踏上了来东莞的路。

东莞人才总量持续增长,人才结构还在持续优化。

截至年底,东莞人才总量约.9万人,同比增长9.5%。其中,高层次人才同比增长11.7%。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才同比增长9.2%;专业技术人才同比增长18%;持证技能人才同比增长8%。东莞90.2%的人才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连续四年提升。

对优秀企业,东莞是“有空间,进莞来”;对优秀人才,东莞是“是人才,进莞来”。

东莞给自己定了4个小目标:持续做大总量,打造人才大市;汇聚科创人才,打造科创强市;发挥自身优势,打造技能都市;优化环境氛围,打造爱才城市。

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希望东莞能“让人‘心生向往’。”

城市的发展,产业的兴盛,使人们心生向往,人-产-城是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但过去在全球经济史的宏观叙事中,工业化与城市化几乎同步,要么是城市吸引产业,要么是产业催生城市。

后来随着文明的进步,人被越来越多地重视。人,才是创造力和创新的源泉,而创造力和创新,才是驱动产业和城市发展的原动力。

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表示:“将积极回应市民群众的多元化需求,大力弘扬开放包容、融洽共生的城市文化,让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都能在东莞实现人生价值,成就人生精彩。”

每天绽放新精彩,也是东莞城市形象中的Slogan。

让人遇见各种可能性,尽情实现自我,拥抱美好生活,是产业兴盛的前提,是城市发展的方向,也是工业雨林可持续发展的密码。

工业雨林的种种探索,最终汇入中国这座世界工厂转型升级宏大交响曲,或成为其中的华彩。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双万新起点,一起向未来!所以东莞以清零的心态,再次整装待发,期待着星辰大海的下一次征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483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