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服装加工 >> 服装加工发展 >> 1997,深圳向左广州向右
年,深圳GDP正式超越广州,成为广东经济的领头羊。
从北上广深,到北上深广,再到北上深杭,直至最近重庆经济总量超越广州,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广州,这几年一直深处舆论漩涡之中。
回想改开之初的年,深圳经济总量尚不足广州的1/20,从基础条件来看,广州都远远好于深圳,如何会被逆袭?
在历史的长河中,40年不过弹指一挥间。历史上无数曾灿若繁星的大都市随着时间而湮灭,也有无数城市因时因势崛起,看待广州深圳两座城市,同样需要一个更长的时间尺度。
因此,当前的结果并不重要,但总结两座城市的得失经验,对今日之广州,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01起点
年7月一个夏天的夜晚,香港信孚手袋制品有限公司的老板张子弥来到东莞虎门太平服装厂。张子弥拿出一个黑色的人造革手袋,让工人们复制一个一模一样的手袋出来。工人们熬了一个通宵,第二天终于做了一个一模一样的手袋出来。
当时,张子弥在香港的工厂,因人工、地租高涨,正处于濒临倒闭的边缘。恰在此时,他看到了国务院颁发的《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于是通过华润,找到了广东省。
看到手袋制作了出来,张子弥很快与东莞二轻局签订了五年的合作合同。
这个批号“粤字号”的太平手袋厂,被认为是中国首家“三来一补”企业,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曾担任太平手袋厂第三任厂长的唐志平回忆说,当时厂领导是有顾虑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当时还未召开,与“资本家”合作,政治风险非常大,但面对就业和温饱问题,大家都决定冒一次险。据唐志平介绍,张子弥当时一共投资了多万港币,对于当时月工资只有20多元的工人们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但3年后,这笔钱便全部还清了。
年,后来的招商局掌舵人袁庚,正在筹备2.14平方公里的蛇口工业区。
依靠内地人力、土地成本优势,引进香港的资金、技术、市场渠道,“三来一补”成为珠三角地区改开后,最早发展起来的产业形态。
这既是当时珠三角改开的写照,也是整个中国改开的写照。
而在这一年,广州率先进行价格“闯关”,广州河鲜货栈实行市场定价,香港爱国同胞邓焜、刘浩清捐资和广州市政府拨款兴建的中国“第一”个开放项目——广州市机械化养鸡场也正式落成。此后诞生的全国第一个个体户、第一个万元户、第一个个体户第一条街高第街等等,都验证了广州作为当时实力强劲的大城市,自生能力更强大。
但即便如此,在改开的起点阶段,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很难分辨出谁更具优势。
02现状
改开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深圳都是追赶者,不仅追赶广州,更追赶香港。
随着研发投入纳入GDP统计,深圳GDP在超越广州,并在年超越香港。到年,广州GDP为.6亿元,深圳GDP则为亿元,广州已落后深圳超过0亿元。
不仅仅是GDP这个硬指标,其他反映经济实力的数据,深圳也完全压制广州。
比如,上市公司数量。截至年,深圳上市公司数量为家,而广州则为家。
此外就是全球强和中国强企业数量,广州的数字分别为3家和17家,而深圳分别为8家和24家。
除了经济数据之外,在科技创新领域方面,广州的多项核心数据也劣于深圳。
如RD这一反映创新投入强度指标,年广州的数据为2.8%,而深圳则在年就达到了4.2%。
再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广州年的数据为超过家,而深圳则达到家。
PCT专利申请量,作为国际通用的科技创新能力指标,年广州为件,而深圳达到了件,差距已经非常惊人。
金融是经济的血液,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早在年,深圳金融业总资产就已经超过广州。年起,深圳的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也超过了广州。年深圳金融业增加值亿元,占GDP比重达13.6%;相比之下,广州年金融业增加值仅为亿元,占GDP比重只有8.6%。
除了以上这些,在产业丰富程度方面,深圳是不如广州的。
此外,在医疗、教育等软实力方面,深圳与广州的差距更是大到咋舌。比如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医疗,广州有45医院,而深圳只有11家,各医院的实力水平,与广州都差距巨大。
在教育方面,就中小学数量来看,广州、深圳分别为所和所。而大学本科院校方面,广州几乎完胜深圳,毫无可比性。
03失血
广州以碾压深圳的教育实力,如今在科技创新方面完败深圳,让人颇为费解。
学术界公认的,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广州和深圳选择了两条完全不同的产业发展路径,这是造成深圳能超越广州的根本原因。
改开之初,整个珠三角的迅速发展,都得益于香港的带动。
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贸易严重受挫,而香港也在风波中自顾不暇,整个珠三角一时间失去了强力火车头的带动,陷入发展瓶颈。
屋漏偏逢连夜雨。年,随着广深高速建成通车,深圳的“三来一补”产业,迅速向人工、租金更低的东莞及珠三角腹地转移,东莞在短短5年内便取代深圳,成为全国最大的港商和台商聚集地。
何去何从?
当时,广州和深圳,几乎在同时都想到了重化工业这条路。
但是,广州因其本身便具有的汽车、石化、钢铁基础,很快便完成了布局。尤其是成功引进三大日系品牌汽车,是标志性的事件。
反观深圳,因广州占据了重化工业赛道,则只能另辟蹊径。
此时,一个新的机会再次来临。年代中后期开始,由于全球信息电子产品低价化时代的来临及摩尔定理发挥作用,电子产业链再次开始大规模转移,深圳借此把发展重点放在了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互联网、新能源和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上。
广州循序发展,从加工业进入重化工业,是很多大城市发展的路径,重化工业的好处是,可以迅速产生规模效应,但很容易触碰到发展的天花板。
而深圳则失之东隅得之桑榆,不经意间跳跃了重化工业的环节,虽然在短期内效果不明显,还一度被广州拉大差距,但后劲更足。
广州和深圳,是当时中国经济的一个缩影。在亚洲金融危机重压之下,整个中国也完成了一次漂亮的产业升级——从加工贸易到高端制造的蜕变。
04虹吸
可以说,中国的改开,是从珠三角启动的。
因此,最早一批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或者中外合资企业,都愿意把中国总部设在香港、广州。
而随着改开的深入,后发的北京因特殊的政治因素,上海因其过往深厚的底蕴,对高端产业的虹吸效应开始显现。
就深圳而言,持续了上个世纪整个90年代的深交所、上交所之争,最终以深圳落败告终。深圳的金融资源遭遇上海的虹吸,平安银行如今已经大部分把业务搬迁到了上海。
而广州方面,在广州成长起来的中英人寿、中意人寿、信诚人寿等先后搬迁到北京,大量早期总部落户广州的外资企业,也纷纷把中国总部或研发、营销总部搬迁到北京、上海。
广州深圳,作为广东的两个超级城市,对广东的资源同样形成虹吸效应,导致粤东西北长期营养不足,发展受阻。
资源要素集聚,是经济规律使然。
近几年,虽然广州已经在科技、金融两个领域发力,但效果还未显现出来,甚至可以说进展得比较缓慢。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这两个行业本身就需要漫长的成长期;另一方面,深圳对科技创新、金融等资源、人才的虹吸作用,也是重要的原因。
05运气
香港与深圳比邻,广州与深圳之间最短的距离只有20公里,在如此狭小的空间之内,生长出3座超级城市,且周边佛山、东莞、珠海、中山、惠州、江门等颇具实力的城市环绕,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最近三四年内,随着深圳GDP超过广州、香港之后,广深之争的话题,一直没有停止过。
杭州尚不足虑,而重庆与广州对比,也胜之不武。
真正意义上超越广州的,目前而言只有深圳。
回望年,当时中国遭遇的困难不可谓不大,但与当前中国面临的难题而言,就显得小巫见大巫了。
当年深圳的决策者,笔者并未有机会与之进行过深入的探讨。
但作为当时广州的决策者之一的林树森,在其卸任贵州省长之后,笔者曾在北京两会期间与其进行过一次对话。
林树森认为,重化工业是当时广州的必然选择,因为没有人能预见到,电子信息、互联网会发展到今天如此发达的程度,而任何人也都不会放弃当时最热门的重化工行业。
而多位分析人士都对笔者表示,深圳在当时,也是孤注一掷的豪赌,只不过历史站在了深圳这边。
06启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得科技创新者得天下,这已经成为共识,这也正是深圳能够超越广州GDP的最核心因素。
但这又引申出另一个问题:何为高科技?
高科技不可能是空中楼阁,而是需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
改开之初,以当时中国视角,“三来一补”是高科技,而以“三来一补”为参照,汽车制造、重化工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都是高科技。
以现在的视角,5G自然是高科技,但中国5G发展,如今却被美国卡了芯片、软件的脖子。航空航天无疑也是高科技,但却受制于材料科学、发动机短板限制。
盖一栋大楼,少了地基、承重墙、承重柱哪一样都不行。
改开以来,中国一直采取的是追随策略。但这种策略被证明,很难在现有产业格局下实现技术超越,汽车行业便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中国如今空有全球最大市场、最大产能,但发动机、变速箱、底盘技术依然落后欧美和日本。
而一旦追随者接近了领先者,便将遭遇狙击,当前华为遭遇的困境,便是最好的证明。
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同中国竞争是如此,而就国内而言,北上广深之间的竞争亦如此,只不过我们内部城市的竞争,没有血腥和杀气而已。
归结起来,还是因为高端资源稀缺,人才资源也是有限的。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恰如一个人一样,精力、资源也都是有限的。
就广州而言,互联网拼不过北京,金融、芯片拼不过上海,电商拼不过杭州,IT拼不过深圳。立足自身优势,结合当前最前沿科技走向,集中资源,错位竞争,只做广州自己,才是最佳路径。
路在何,当前正是考验广州决策者智慧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