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服装加工 >> 服装加工资源 >> 虽然亏损连连,依然捐款不止,看看鸿星尔克
一、鞋都晋江的传奇出生
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年7月,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其中有一条:凡是私人办企业,国家将予以免税三年。
年8月,福建晋江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的若干问题的规定》。此后,“五个允许”(允许群众集资办企业、允许雇工、允许股金分红、允许随行就市、允许供销人员按供销额提取业务费)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先后出台,拉开了晋江农村工业化序幕。
终于可以干个体户了,北京千里之外的福建晋江陈埭镇,泥腿子林土秋知道后,顿时热血沸腾,预感机会来了,做什么呢,心里也没有谱,总之就是想做点东西。
年,他姐姐从海外回来探亲,晾衣服的同时,也晾了一些小杂碎。有一件东西叫他觉得挺新奇,有点儿像牛眼罩。姐姐要牛眼罩干什么呢?林土秋用手偷偷地捏一捏,还有弹性,……,他觉得这玩意儿挺新鲜刺激,但又不好意思往那儿想,就让自己的妻子去问。原来是胸罩,这是他这个活了小半辈子的农民第一回听到的新名词,于是萌生了个怪念头—做新式胸罩。
他让姐姐临走时把那新鲜玩意留下,他拿着捏一捏,觉得挺软,松开后又马上弹回来。拆开一看,原来里边包着两片海绵,哪儿有海绵呢?他找到了文具店,发现乒乓球拍上有。于是他买了10副乒乓球拍,拆出球拍里的海绵。在贫穷、简陋的家里,和老婆一起动手,手工仿做了10副胸罩,拿到厦门一家服装商店寄卖。自己则混在顾客中看,结果,他亲眼看到那10副胸罩不到半小时就卖光了。商店马上决定再订副。当然不能再拆乒乓球拍了,成本贵,不划算,可哪里有海绵呢?林土秋先是找到药店买,最后直接找到了厂家。
可是由于海棉的指标不好拿到,加之大男人做胸罩、卖胸罩也有点挂不住,于是他又琢磨开了。当时他去上海找生产胸罩的材料,偶然在报纸上看到说皮鞋很好卖,于是特意跑到南京路上的国营大商店看,果然买皮鞋的人很多,一双鞋子50元,要知道当时壮劳力一天才赚1元多钱。他当场就寻思着,赶紧回家做皮鞋卖。
但没本钱怎么办,他马上想到了在海外的姐姐,结果姐姐非常支持他,给了他8万,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林土秋联合了14位村民,每人出资元,创办洋埭服装鞋帽厂。厂房呢?就用自己破旧的,还是石棉瓦屋顶的石头房子吧;设备呢?就是一把钉锤、一张饭桌、一把剪刀和几台家用缝纫机起步,说是鞋厂,其实称做小作坊更合适。人员当然是自己亲戚和邻居了。
制鞋得有技术,这可难不倒脑瓜灵光的林士秋,他从厦门国营皮革厂请来两位老师傅。给他们开出了每月多元钱工资,在那个时候可算是天价,而林土秋自己为了省工钱,又亲自当起了学徒。
当时泉州、晋江还没有鞋材市场,制鞋原料大多要跑到厦门去买。林土秋先骑车到泉州,自行车当然是他姐姐资助的。再从泉州车站买票到厦门,每次回来天都黑了,只能摸黑走路。
虽然跑到厦门买材料很辛苦,但能买到算是幸运的了!当年整个国家物资匮乏,买东西都凭票供应。当时每个人一年只有14尺布的供应量。做鞋用的布料他只能花高价去买黑市布,还经常还买不到。
鞋贸厂生产出来的皮鞋,虽粗糙、简陋、土气,说不上好,但在那物资短缺年代,非常好销。三十多个工人一天能生产出40多双鞋,一拿出鞋厂,马上就被排队的人抢购一空。一双鞋出厂价40元,刚出厂门马上就被人炒到50元。皮鞋畅销,利润也高,洋埭服装鞋帽厂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就赚了8万块。
看到林土秋做鞋做出了名堂,整个陈埭镇的人都开始心动了。
许多和林土秋一样的种田汉,纷纷“洗脚上岸”,腾出自家的房子,搬出家用缝纫机加入到制鞋的行列,“叮叮咚咚”的制鞋声传遍陈埭的每个角落。
销量日渐看涨,鞋贸厂也越做越大,除了供应本地的需求之外,林土秋也开始将生产出的皮鞋销往其他地方。特别是上海鞋贸批发部,是当时最主要的一个市场,从几千双到几万双,需求量越来越大,为了能放心地把更大的订单交给林土秋,上海鞋贸批发部提出了要求,希望林土秋能成立一家公司,以便签定合同,开票做结算。
可是,当时很多人都认为私营企业生产出来的鞋属于“洋货、私货”,成立“鞋贸公司”在当时也并无先例,要再次“吃螃蟹”谈何容易。还有就是当时政策不明朗,担心政策有变化,林土秋怕被说走资本主义道路,以致最后被罚没,甚至要坐牢,他犹豫了。
陈埭的快速发展引起了省里的注意,派人多次调研、讨论,最后得到了领导肯定。年,在晋江陈埭召开福建全省社队企业现场会,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把陈埭描绘成“乡镇企业一枝花”,并说这枝花“要遍及全省,要有一百枝,一千枝,一万枝”。年12月15日,福建省人民政府真的授予了陈埭镇“乡镇企业一枝花”的锦旗。
年底,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和一批随从走进了林土秋的鞋贸厂参观、考察。临走之前,姚副总理拍了拍林土秋的肩膀,欣慰地说:“这样做很好!”。姚副总理的一句肯定,使林土秋坚定了发展制鞋产业的信心。鞋帽厂后来又接待过万里、谷牧、等国家领导人,更接待过数不胜数的学习考察团,成为当时的一面旗帜。
年底,从上海、广州等地反馈回来的信息,旅游鞋开始时髦起来,林士秋马上投入资金和人手,造出了后来成为鞋都的晋江历史上的第一双旅游鞋。
年,林土秋经营的鞋厂与另外4家皮鞋加工厂联合组成了陈埭鞋贸公司,这可是陈埭的第一家民营公司。
有了中央和省市领导的肯定,加之手工制鞋技术门槛低、资金投入少,陈埭和附近乡镇的人们像打了鸡血似的,纷纷加入开办鞋厂的行列,不足39平方公里的陈埭镇,短短几年内。很快就聚集了上千家大大小小的制鞋小作坊。
到了年,陈埭镇已经办起多家乡镇企业,全镇工农业产值突破1亿元大关,成为福建省首个“亿元镇”。年,陈埭顺利突破了工业总产值的百亿元大关。年,这一数值增长至多亿元。这个当年默默无闻的小镇,如今早已成为名声在外的“中国鞋都”中的鞋都。
陈埭镇等乡镇制鞋业发展的动能,迅速带动了服装、化工、皮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一个个巨大的产业集群逐渐形成。到了年整个晋江市大约有超过家的鞋厂,更有上万家大大小小配套的原材料供应商、加工商,从此“鞋都晋江”的桂冠一直戴到如今。
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安踏、特步、匹克、度、七匹狼、浔兴、劲霸、等知名企业,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草莽创业,野蛮成长,也就是所谓的“家庭联产、手工作坊”的“晋江模式”,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本文要讲的鸿星尔克的前生鸿星鞋厂。
二、鸿星尔克的前生—鸿星鞋厂
鸿星尔克的创始人是吴汉杰,晋江安海人。上世纪80年代初,他是先到亲戚的鞋厂里打工帮忙,摸到门道后,自己也开了个小作坊,生产一些鞋材配件,供给附近的鞋厂。积累了点资金,吴汉杰也和亲戚朋友办起了鞋厂,毕竟当时鞋子太畅销了,又很赚钱。工厂取名“鸿星鞋厂”,意味着鸿星高照,财源滚滚。
经过10来年的不断积累、滚动投入,工厂越办越大。到九十年代,吴汉杰的鸿星鞋厂已经有了近五百名工人,开始为国际二、三线品牌做代工,即所谓的OEM。
做好的鞋被客户拿走,贴个标牌转手就是几倍价格往外卖,而他自己赚的加工费与之相比,天上地下的差别,还经常得看人眼色,生意做的也辛苦。
吴汉杰觉得长期为别人做OEM也不是出路,加之认识的同行也纷纷注册商标,做自己的品牌鞋,有的还摇身一变成为知名品牌,价格更是翻番。他心里难免不服气,也跃跃欲试。°、匹克、特步、安踏都是这时期出现的国货。
年鸿星鞋厂达到规模化生产后,吴汉杰就已经开始对家族在经营中的关系进行逐步梳理,准备转型。那年金融危机席卷亚洲,外贸订单大幅减少,晋江各鞋厂都受到波及,脑子灵活的鞋厂老板们更是都纷纷开始创立品牌,主打国内市场。
年,已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技术的吴汉杰,向合伙人提出:要跟上国际潮流,创立自己的新品牌,但却得到所有投资人的反对。虽不太清楚投资人的具体想法,总之所有的投资人全都要撤资退股。
但吴汉杰的想法得到了他家人,特别是大儿子吴荣光的支持。
三、吴家有儿初长成
吴汉杰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吴荣光出生于年,小儿子吴荣照出生于年。
鸿星鞋业创立之初,吴汉杰想得很简单,就是赚点钞票,改善家境。供俩儿子好好读书。
两个儿子打小就是伴随着制鞋机器的轰鸣声长大,小小年纪的他们看着那些工人做鞋底,裁皮革,印象非常深刻。稍大些后,就主动到工厂里帮忙。受此耳濡目染的影响,年幼的吴荣光和吴荣照对制鞋这一块有了兴趣,并随着年龄渐长,还积累下不少经验。
由于管教有方,吴汉杰这两儿子身上丝毫没有富家子弟的嚣张气焰,待人谦逊有礼,学习成绩优异。吴汉杰也有意识地培养他们,以便长大后可介入制鞋领域。
长子吴荣光念完中学后考上沈阳设计学院,专修运动鞋设计;二儿子吴荣照于年考上福州大学,攻读经济专业。
年青时的吴荣照
四、鸿星尔克的诞生
年吴荣光大学毕业,自然就回到了自家的厂里,帮父亲打理生意。这下吴汉杰有了儿子这个得力帮手,决定自己办厂,建立品牌。
父子俩于年6月,注册了鸿星尔克公司,他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品牌。“鸿星”据说是吴汉杰起的,源于原先的鸿星鞋厂;“尔克”则是吴荣光的想法,他后来说当时也没啥特别的意思,就图听上去洋气顺口。其实肯定是蹭当时已如日中天的耐克、匹克名称的便车。
吴荣照在福州大学努力勤奋,考虑到以后经营企业需要法律方面的知识,于是在校期间还兼修法律方面的知识,成功拿下了双学士学位。毕业后的吴荣照,没有选择回家子承父业,而是选择继续提升自己,孤身远赴澳大利亚留学,攻读国际贸易硕士。
鸿星尔克成立之际,注册资金万美金,其实那只是办理执照充门面用的。当时真实情况是:原鸿星鞋厂散伙了,除了鸿星两字继承下来,剩下的就是一个毛坯房,几十万现金,一仓库的鞋子,多万元的应收账款,以及0多万元的银行贷款。这结果等同于吴家人是从负资产开始进行的创业。
刚刚成立的鸿星尔克这个新品牌,开局异常艰难,除了背负0多万的债务外,因缺乏管理,鞋厂入不敷出。碰巧家中又遭遇火灾,已经濒临倒闭。那时吴荣照在外留学,父亲怕他有压力,便一直瞒着他,这些还是哥哥吴荣光偷偷告诉他的。
正在澳大利亚读书的吴荣照,为了帮家里解忧,“机智”地提出一个动议—利用鸿星尔克的生产线,把生产的鞋子贴上国外大牌的商标后销售。这样可先将公司的资金紧张问题解决掉,然后继续搞自家的新品牌。
吴荣照的建议不但没被吴汉杰接受,他反而发了一顿火,把兄弟俩臭骂了一顿。
远在澳大利亚的吴荣照心急如焚,却又深感无力,想着早点回国帮忙,愣是硬着头皮仅用了15个月,便完成了2年的学习课程,顺利取得硕士学位。在这期间,他几乎没怎么向父亲开口要钱,学费全靠自己打工自给自足。
吴荣照在留学期间,他建议父亲和哥哥大胆引进外来战略投资,同时小心维护客户资源。最后在整个家族的努力下,经过一系列操作,总算是度过了这一危难时期。
创业初期,鸿星尔克的竞争压力非常大,运动鞋市场基本被安踏、特步这样起步早的品牌占领,剩下的市场也被大大小小的品牌蚕食。
此时吴汉杰父子采纳吴荣照的建议,采用起“区域独家代理”模式来打开市场。这一招总算是让刚刚成立不久的鸿星尔克,从泥沼里走出来,逐步进入正轨。
五、一炮打响
那时的运动鞋品牌,想要获得名气也很简单,就是舍得砸钱做广告。大多是采用“明星代言+电视广告”的模式,吴汉杰父子也想通过此办法来快速打响了“鸿星尔克”这个自己的品牌。
找谁代言合适呢?那时的运动品牌找代言人,都是光辉正面的形象,比如奥运会冠军之类的。但吴家父子却偏偏找凭古惑仔走红的陈小春代言。
据说当时就连陈小春自己都不敢相信:你确定找我代言?对你们的品牌形象没有影响?
吴家说,就是要找你这样的,不然怎么实现差异化战略?
年在广告公司的策划下,陈小春和张娜拉作为鸿星尔克的品牌代言人的广告,在中央电视台亮相。这一招可谓出奇制胜,鸿星尔克鞋子的特立独行创意,在年轻人中刮起一股旋风,成为那一代人的青春标配。
原本名不见经传的鸿星尔克在众多体育用品品牌中脱颖而出,火遍大江南北。特别是用“古惑街头”的口号,在年轻人中引发极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5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