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服装加工 >> 服装加工市场 >> 从中国皮都到时尚潮城
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记者初杭贾璐)皮衣在上世纪80年代成为国民时尚宠儿,其主产地浙江海宁也由“钱塘潮城”逐渐成为“中国皮都”并开始向“时尚潮城”转身。近40年来,海宁皮衣成为我国百姓消费变化的缩影,也成为经济发展规律的印记。
“潮城”有了新名片
浙江北部小城海宁市因临近钱塘江自古有“潮城”美誉。改革开放伊始,追求美好生活思潮涌动,一股皮装热席卷沿海城市。上世纪80年代,国营海宁制革厂的职工纷纷“下海”创业,不产皮料的海宁,因为掌握了制革技术,而在与其他地区的竞争中占到了先机。从马路市场起步,来自全国各地的皮革商贩让海宁小城热闹非凡,80年代末,“买皮衣到海宁”成为上海、杭州等大城市消费者的口头禅。
如今看来厚重、宽大,毫无个性可言的皮衣,在那个时代却无疑是奢侈品。“90年代初到高档饭店一看,10个人里5个穿皮衣,款式基本一样,腰里还别着小砖头一样的“大哥大”,屋里皮衣气味熏人,但当时人人美的不行。”当时的服装业“个体户”,如今已是上市公司安正时尚集团股份公司副董事长的陈克川回忆起当时的热潮仍记忆犹新。
因为受到市场的热捧,一时间,镇办、村办、个体皮革企业纷纷上马,年海宁各类皮革企业即达到家,年海宁兴建了国内第一家皮革业规模市场——海宁中国皮革城。海宁皮装物美价廉,每个冬季的第一波寒潮来袭之前,全国各地的消费者蜂拥而至、满载而归。
一件皮衣温暖一座城市
0年中期海宁每年可以生产0多万件皮衣,几乎每一秒都有一件皮衣在当地完工。“一件皮衣最便宜的时候几百元就能搞定,买件皮衣不再是‘心头剜肉’的决定了。许多海宁人也因为做皮革生意发了财,日子越过越红火。”海宁市民柴先生说。
这一阶段皮衣颜色五彩缤纷起来,加上绣花、拼花、压花、嵌色、流苏等一系列工艺的革新,以往单调的皮革变得个性鲜明。而有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一度被价格抑制住的大众消费热情也空前高涨。
“仅海宁皮革城皮革服装交易量就占全国同行业40%以上。”海宁皮革城董事长张月明说。
市场规模扩大,给海宁创业者提供了品牌化发展的良机。浙江诺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陆明就是在这一时期将自己的加工厂正式注册为公司,并逐渐成长为皮革服装行业首家新三板上市公司。“最火的时候在皮革城租个店铺就要两百多万,每到周末皮革城停车场上挤满几千台车。厂里一年要生产七八万件皮衣。”
皮装有季节性,生产却不能干半年、闲半年,一些企业家便开始主动延伸产业链,做时装、箱包、皮带……海宁皮革城也在9年开始在全国扩张,在辽宁佟二堡、江苏沭阳、河南新乡、四川成都等地陆续建设连锁市场。在企业和市场的助推下,以往的奢侈品飞入寻常百姓家,“中国皮都”之名远洋海内外。
商业变革推动“皮都”向“潮城”转身
花无百日红。电商兴起引起商业变革,商场生意开始下滑;;假货劣货曝光增多,引发对皮装质量担忧……近年来,曾经火热的皮衣行业经历多轮风雨,而海宁也全力谋划由“皮都”向“时尚潮城”的新转身。
海宁皮革行业“二次创业”正当时。“现在年轻人审美紧跟国际潮流,海宁服装企业开始将大量成本用于聘请来自巴黎、东京的国际一流设计师。”陈克川说。
在海宁一家高端皮装展示馆里,新品皮衣尤为夺目:有的采用土耳其绵羊皮摸上去如婴儿皮肤一样顺滑;有的采用埃塞俄比亚羔羊皮毛一体材料,毛色精美、立体,远看如同粼粼波光……
“海宁皮衣所需原料,60%以上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设计师也来自世界各地。海宁已开始成为世界产业大循环、全球时尚价值链的重要节点。”张月明说,要推动产业升级、提升话语权才能持续走在前沿。
“向价值链顶端延伸也需要更好的市场环境。”吴陆明、陈克川等认为,海宁发展时尚行业有广阔空间,但必须要练好品牌内功,并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
“中国消费文化、观念已经跑到了最前沿,但供给还远远跟不上,整个时尚产业链有待整合贯通。欧洲的时尚产业是体系化的,海宁才刚刚开始。”陈克川说。
当前,时尚产业已被列为浙江省重点发展的万亿级产业,海宁也明确提出以更高远的站位积极打造时尚潮城。
“自加压力、拉高标杆,保持向上攀登的步伐,小城海宁有机会成为中国时尚产业第一城。”张月明说。